第4章 機器人優勢

亞歷克斯·萊特曼撰稿

佈雷特·金編輯

2025年的中心問題將是:人們在一個不需要他們的勞動力且只需要少數人指引、基於機器人的經濟體的世界之中發揮著什麼作用?

斯托·博伊德,Gigaom[17]首席研究員

有一個困擾人類的幽靈,它是竊取工作,性感、凶殘、精於算計的機器人的幽靈。確實,很少的科技像機器人一樣在流行小說中攫住了我們的心靈和思想。只有當聽到我們視為玩具並在兒時卡通片中所看到的機器人將取代我們50%—70%的工作時,我們才真正地對其予以關注。我們意識到我們必須更好地理解這種科技及這種科技可能對社群造成的影響。就像在20世紀80年代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台式機策略、在20世紀90年代需要一個網站策略及在過去10年需要一個社交媒體策略一樣,在未來的10年甚至我們的餘生之中,我們將需要一種機器人策略。機器人不會就此消失,所以我們需要學習如何跟它們合作以及如何讓它們為我們服務。

讓我們首先從小說中它們的表現來看一下我們是如何認識機器人的。我們需要回溯到1868年的科幻小說《平原蒸汽人》(The Steam Man of the Plains)中去尋找流行文學對機器人的第一次描述。這部小說講述了一個年輕人的故事,他以淺顯易懂的方式發明了一個由蒸汽驅動的人,用其拉著自己在中西部平原之間旅行。[1]這部「愛迪生式故事」(Edisonade)[2]也開啟了一個一再重現的主題——最聰明的人為個人用途而發明機器人。這個傳統延續到了今天,其例證包括由小羅伯特·唐尼所飾演的托尼·斯塔克(鋼鐵俠)真假難辨的故事(以托尼·斯塔克這一身份,小羅伯特·唐尼甚至將3D打印的機器人手臂交給了截肢兒童)。

機器人象徵著我們與科技之間的愛憎關係,我們既滿懷恐懼又同樣期待。在《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Avengers:Age of Ultron)中,機器人既是最大的惡棍(奧創)又是最高貴的英雄(幻視,足以提起雷神之錘),在《終結者》電影中機器人也是如此。

在《機械姬》(Ex Machina)中,一個女性機器人以智取勝,通過僅僅6次隔著玻璃的交流就愚弄一個聰明的年輕編程員愛上自己,從而讓他與他的億萬富翁老闆作對,騙過了發明她的人——也就是地球上最富裕的人。這是一個警示故事,隨著機器人越來越像我們人類,它們可能能夠讓我們彼此作對、在我們中間搞分裂或者征服我們。《機械姬》可以說是對瑪麗·雪萊200年前的恐怖小說《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的21世紀重塑。然而在這個版本中,當所創造之物在與谷歌創始人謝爾蓋·布林有幾分相似的虛構科技企業家的私人居所和實驗室中漫步的時候,不管如何想像,它看起來都不像一個怪物。

一名普通的青少年學生可能已經看機器人故事長達成千上萬個小時了,大部分情況下故事中的機器人是支持者、朋友或英雄,甚至是像長者一樣的人。例如,哪個是最強大的機器人?我認為是合神泰坦(Sym-Bionic Titan)。哪個是最深受喜愛的呢?很可能是《星球大戰》中的R2-D2或BB-8。誰是最致命的呢?古奧特(Goort)或者戴立克(Dalek)。就這個話題討論幾天幾夜也完不了,因為機器人是那麼吸引人,而且我們已經知道成千上萬關於它們的故事。

機器人可能會將我們帶入一個充滿令人驚奇的可能性的勇敢新世界,或者會摧毀人類及其所創造的一切。近期有一位作者聲稱機器人將會把我們人類放到重要性並不比蟑螂大的位置上。機器人威脅人類的未來嗎?我們對機器人的偏見可能通過引入更多機器人模型而規避「恐怖谷」(uncanny valley)以及將替代性的非人類物體融入我們的環境並產生積極影響而化解掉。

構建「恐怖谷」橋樑

「恐怖谷」一詞最初是由日本機器人學教授森政弘在1970年所杜撰出來的。[3]

隨著機器人越來越逼真地模擬人類,對這些機器人的一個常見反應是認為它們詭異或怪誕。機器人的展示者評論說,人們經常從幾秒到幾分鐘的時間段內無法辨認出這個機器人不是一個真正的人類,但是當他們一旦認識到自己眼前的這個「人」是機器人的時候,反應幾乎總是即刻顯現,情不自禁。觀察者們一般會表現出吃驚,然後深感不同尋常,再之後他們的反應經常會偏向著迷和驚奇,要不然就是害怕和擔憂。後者就是森政弘所定義的「恐怖谷」。

圖4–1 「恐怖谷」理論是我們如何應對具有與人類相似特徵的機器人的一種預測

一些機器人專家害怕「恐怖谷」,而且堅信這在近期內無法克服,另外一些機器人專家通過沿著非人形道路發展機器人以進行規避。漢森機器人公司的戴維·漢森(David Hanson)認為「恐怖谷」是真正的藝術家在人形機器人領域脫穎而出的一個好機會。漢森指出,日本和中國的機器人公司常常按亞洲女性的臉部設計它們的機器人。他指出,也許有人對此有些爭議,但亞洲女性特徵中光滑的皮膚及缺少皺紋和皮膚變色,至少與男性或其他種族的樣板相比,使得這些機器人樣板在模仿人類方面最為有效。漢森稱,他的公司利用其最新的機器人幾乎搭建起了「恐怖谷」的橋樑。這些機器人具有40個執行器及稱為「Frubber」(彈性橡膠)的非常逼真的專利皮膚,其皮膚看起來真實,摸起來也真實。漢森甚至製造了一個安卓機器人,模仿已逝科幻作家菲利普·K.迪克。

圖4–2 大阪大學研發出來的機器人Otonaroid在模仿人類方面正越來越逼真

漢森也花大量時間研究相關軟件,保證機器人的眼睛和反應同樣具有真實感。這種機器人利用它們強大的軟件追蹤多個人的面部,並以自然的方式像我們所做的一樣從一隻眼睛移到另一隻眼睛然後移動到嘴,再如此反覆以保持眼神接觸,它們看起來是所有機器人中最像人類的。雖然頭部和脖子的移動仍然有點僵硬,但是隨著處理器和執行器的改善也正在快速地提升。

圖4–3 一位俄羅斯電視主持人採訪安卓機器人菲利普·K. 迪克

圖片來源:漢森機器人公司

機器人增長大爆炸

今天,機器人還仍然相對罕見。不過在一二十年內,它們的數量將超過全球的人數。按照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統計[4],在2014年,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長了29%,達到229261台。2000年,工業機器人總數大約是100萬,其中40%在日本,但是到2010年,全球工業機器人數量激增至近900萬台。[5]不過,工業機器人在機器人總量中只佔一小部分。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Tractica的一項研究,消費類機器人是包括機器人真空吸塵器、割草機和水池清潔器以及社交機器人等的一類機器人,其每年的裝運量將從2015年的至少660萬台增長到2020年的3100萬台以上,這段時間內裝運的消費類機器人累計總量將接近一億台。在中國和日本,每個月有1000台Pepper(「胡椒」)機器人售出。Jibo最近又融資1600萬美元,為在2016年3月或4月交付7500餘台機器人做準備。據預測,iRobot(一家掃地機器人公司)在2015年售出了100000多台家用機器人,其中「Roomba800/900」機器人真空吸塵器是最受歡迎的。[6]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估算僅在2015年聖誕節期間,就售出了超過100萬台無人機。[7]

如果將工業機器人、家用機器人和軍事應用都囊括進來,2015年全球機器人總量增加了近1000萬台。在接下來5—10年內將出現較大的離群值,其中包括無人駕駛汽車。到2025年,據預測每年大約1500萬—2000萬輛無人駕駛汽車被售出。[8]

到2025年,將有超過15億台機器人在地球上運轉,而且我們將看到每隔幾年就翻番的指數級增長曲線。到21世紀30年代,機器人可能超過人類的人口數。

機器人可以非常小,而且最終將能夠自我複製。這將在各個方面帶來改變,尤其是它們的數量(昆蟲數量與人類之比是兩億比一,而大部分人都不在乎或害怕它們)以及本性(它們在智力上將趕超我們)。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將這種正在發生的前景稱為「第二次機器時代」,但是我覺得從歷史來看「機器人奇點」的說法在可能性方面比那種提法要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圖4–4 全球機器人總量增長

圖片來源:斯圖爾特·斯坦尼福德預警博客,2012 年

在你的車庫裡創造機器人?

演化生物學家斷定地球生命史中單個最為重大的事件之一發生在單細胞生物發現或演化出多細胞性之後不久。大約在5.7億年前,在偶然突變和自然選擇的雙重演化引擎推動下,生命嘗試了數百萬種甚至可能數千百萬種不同的組合,導致出現了不同身體結構的大爆發。在全球範圍的試驗將一些物種保留下來並致使另外一些滅絕之後,我們就幾乎具備了在之後5.7億年內所形成的所有身體結構類型,從那之後最主要的變化不再是身體結構方面,而是腦部結構方面。生物學家將這次生物實驗和變化的大量出現稱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你可以認為我們身處機器人結構和功能的新寒武紀時期,它是由科幻小說作家豐富的想像力及黑客和製造者社區的創造力產生出來的。學生們對3D打印和廉價Arduino(一款開源電子原型平台)系統包括微處理器、傳感器和控制器等的廣泛運用也發揮著作用。微處理器零部件價格低廉,因為這些芯片的規格已經出現好幾年了,實際上快有10年了,不同於符合摩爾定律、每兩年功能翻番因而價格高昂的英特爾芯片。因此,與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一樣,這種機器人指數級增長將導致出現成功迭代的身體結構的演化,以及許多以失敗告終而無法存續的設計。如果過去250年的科技顛覆歷史有任何指導意義,那就是大多數這種實驗將在相對短的時間段內完成。

所有妨礙機器人廣泛運用的壁壘都在快速瓦解。多年來,機器人受制於極為困難的行走及在我們的世界中游弋的難題。這種受限的行動自由意味著機器人被封閉在實驗室中並被設計成靜止的,或者成為搖動的、轉動的、在軌道上移動的玩具。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們的用途。然後,某個人通過將機器人與無線遙控飛機和直升機結合起來從而解決了這個難題,因此無人機出現了。突然之間,機器人不再受束縛,新的應用案例也出現大爆發。機器人是可編程機器,可利用至少三個移動軸運行——無人機符合這種定義。[9]

機器人存在的數量相對來說非常小(大約是每100個人有一個),但已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高德納咨詢公司預計到2025年三個工作中有一個將被轉變成軟件、機器人和智能機器,」高德納咨詢公司研究主管彼得·桑德加德(Peter Sondergaard)說,「新式數字化業務需要的勞動力減少;機器將能比人類更快地理解數據。」[10]我們如何與機器人互動將決定我們在新經濟和未來社會中取得怎樣的成功。

《連線》雜誌前編輯凱文·凱利(Kevin Kelly)說:「這不是與機器的競賽。如果我們跟它們比賽,我們就會輸掉。這是一場與機器聯合的比賽。未來你的薪酬將取決於你跟機器人的合作程度。」[11]

機器人將改變包括我們如何工作、遊戲、社交到自我照護在內的一切。利用與我們識別某人是種族主義者或偏執者幾乎一樣的方式,我們可能在未來按照人們是否樂意與機器人合作而區分彼此。本章將探討機器人將如何幫助我們改善生活、提高人品、更好地管理地球等。

生活在機器人主導的世界中

對機器人技能庫的新興要求

今天的機器人正在以物種在數千年中眾多不同的演化方式蛻變,將外形和功能從阿凡達擴展到贊博尼磨冰機(Zambonis)。在前文中,我們已經看到工業時代以來重大顛覆性科技如何大幅改變了社會中幾乎各個方面。即將到來的增強時代將繼續這種演化。

就如同20世紀80年代的辦公室工作人員擔心個人電腦會威脅到他們的生計,對機器人的恐懼情緒反應蔓延到了更大範圍的工作者。在過去30—35年,即自20世紀80年代早期開始,欣然接受個人電腦的少數人實現了飛黃騰達(理解硬件和軟件的人更可能創立新公司)。所以,在2015—2050年,那些與他們的機器人同事緊密合作的人將拓展自己的職業並在業務、健康、壽命、安全、收入和戰爭中獲得更多的優勢。

就像在1990年沒有人知道網絡設計師是做什麼的一樣,很難預測增強時代將創造出哪些新職業類型。正如第2章中所介紹的那樣,皮尤研究中心對科技開創者和分析師在2014年受新科技影響的就業新問題進行了調研。調研中倚重在過去曾對互聯網未來進行了精確而富有洞見的預測,並將其應用到了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的相關人士。對機器人和自動化影響調研的一眾專家關於即將到來的時代如何影響就業和工作的觀點出現了分歧。對機器人的未來而言,我們既有懷抱希望的理由也有擔憂的理由。

關鍵主題:懷抱希望的原因

1.科技進步可能顛覆某些工作類型,但是從歷史來看它們是淨工作創造者。

2.我們將通過發明全新類型的職業及利用人類獨特的能力適應這些變化。

3.科技將把我們從日常的單調乏味工作中解放出來,讓我們可以以一種更為積極的有利於社會的方式確定我們與工作的關係。

4.最終,我們——作為一個社會——通過所做出的選擇掌控自己的命運。

關鍵主題:值得擔憂的原因

1.自動化的影響已經對大部分藍領崗位帶來了很大的衝擊,接下來的一波創新也將顛覆白領工作。

2.某些具有高級技能的工作者將在這種新環境中取得巨大成功,但是更多的人可能被排擠到收入更低的服務行業崗位,而最差的情況可能是永久失業。

3.我們的教育體系沒有很好地讓我們為未來的工作做好準備,而我們的政治機構和經濟機構難以應對這些困難的選擇。

所以,主要的分歧似乎在於這些新科技將會增強我們的能力還是取代這些能力。

哈佛大學社會學家肖沙娜·朱伯夫(Shoshana Zuboff)在1989年所著的《智能機器時代:工作和權力的未來》(In the Age of the Smart Machine:The Future of Work and Power)一書中研究了公司如何利用科技。她分析了一些僱主如何利用科技進行自動化或將僱員的權力收回,而另外一些僱主則使用科技進行信息化或增大僱員的能力。顯然,我們的論點是後一種做法更為可取!

如果我們觀察過去30年間基於軟件利用客戶關係管理(CRM)和企業資源計劃(ERP)的自動化,我們通常發現將科技付諸實踐還是容易的那部分工作。讓員工接納並採用新科技,有效地利用它們,是唯一最為重要的因素。更尋常的是,這些新科技項目帶來的員工、合同和咨詢工作比自動化所替代的工作更多。

當這些項目成功的時候,它們常常提供信息並帶來更好的員工和顧客體驗,而且推動企業走向更大的成功——擴張並僱用更多人。當這些項目失敗的時候,有人就要倒霉,僱員和顧客體驗下降,而且會出現裁員。

亞馬遜——看重機器人員工

完全進行自動化的項目少之又少,並且常被認為會創造出比它們所替代的工作更多的工作。一個有趣的例子是關於一種名為基瓦系統(Kiva Systems)的庫房自動化方案。基瓦系統由米克·芒茨(Mick Mountz)在經歷在線食品快遞服務商Webvan的失敗之後於2003年成立。Webvan曾幾何時要讓所有食品店都沒有生意做。芒茨認為Webvan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倉庫運營費用的高昂意味著每個訂單在利用傳統的材料處理和倉庫管理方案(WMS)時成本太高而無法履行。芒茨決定去發明一種更好的方式完成產品提取、打包和運輸,於是基瓦系統誕生了。與皮特·沃爾曼(Peter Wurman)和拉菲羅·安德烈(Raffaello D』Andrea)兩位機器人學和工程學專家聯合起來,基瓦系統的三位核心人物創造出了一種全新的傳統庫房自動化方式。

圖4–5 基瓦庫房管理自動引導車系統

圖片來源:基瓦/亞馬遜

傳統的模型包括接收產品放入接收場,以及讓工作人員利用鏟車和推車把產品放到貨架上。然後,這一批工作人員將進入庫房、找出這些產品以完成需要組裝、包裝和/或運輸的訂單。即使是利用像曼哈特軟件公司(Manhattan Associates)、翰珍(HighJump)或紅色草原(RedPrairie)軟件公司這些能夠最優化勞動力效率的先進倉庫管理方案軟件自動化系統,訂單執行費用依然保持在高位,尤其是對像食品這種低回報、高產品組合的訂單來說。基瓦系統的解決方案不僅具有開創性而且簡單,它源自對以下這個問題的回答:如果貨架可以來到人們近旁,那為什麼人們要在貨架上擺放產品以及從貨架上拿取產品?

基瓦系統創造出了一種定位離需要搬運的物品最近的自動引導車(機器人)並指引機器人取回該物品的模式。移動機器人利用地板上一系列二維碼標籤導航在倉庫內行駛。機器人具有足夠的人工智能及傳感器,不會彼此相撞或撞到障礙物。當機器人抵達正確位置的時候,它滑到貨架下面,通過螺旋式動作將其抬離地面。然後機器人將貨架運到指定的人類操作員身旁並對這些貨品進行操作。

在進行了多年的產品研發和營銷之後,基瓦系統在這個行業中引發了一場大波瀾,2012年3月當亞馬遜參與進來並以7.75億美元全盤收購基瓦的時候,其產品銷量剛開始激增。[12]亞馬遜對基瓦系統的收購僅次於2009年對網上鞋店Zappos的收購。亞馬遜認識到基瓦系統提供了一種不公平的優勢。亞馬遜立即解雇了整個基瓦系統的銷售和市場員工,並停止了所有產品的銷售。亞馬遜似乎認為,基瓦系統對其自有庫房的自動化如此有價值以至會放棄銷售這種系統的利潤,並使這種科技不被競爭對手所獲取。

今天,亞馬遜利用自己庫房中的基瓦解決方案在提高訂單精確性的同時降低庫房人力成本和訂單執行費用。亞馬遜讓我們看到了我們在未來經常會看到的某種東西:自動化科技減少了對低技能工作人員以及高薪酬的銷售和營銷僱員的需求及其數量,同時在公司內創設了一個由高技能機器人學家和人工智能軟件工作者組成的全新部門。

我們在前面說過,每個人、每家公司都需要一種機器人策略。誰是機器人策略的早期領導者,他們又在做什麼呢?我們已經看到亞馬遜通過收購基瓦系統熱情地接納了機器人。谷歌收購了8家機器人公司並將它們全部放到了一個像大型兒童遊玩室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曾使用過的飛船機庫中,[13]做出了一種很可能最具電影情節卻令人困惑的舉動,因為機器人的軍事特性似乎與谷歌的核心業務及其民用研究重點不符。

蘋果主要外包製造商富士康(實際上是鴻海,總部位於中國台灣)意識到它能夠繼續保留蘋果製造業務的唯一途徑就是提升工廠,利用越來越多的機器人彌補持續增長的在華勞動力支出,因為年齡在15歲至59歲(傳統的退休年齡)之間的中國人數量每年減少三四百萬。正是那些沒有認識到機器人已經到來的企業才會發現不僅它們的工作被外包出去而且它們的整個企業都要被取代。

剛剛邁入職場或仍然在學校就讀的人將需要適應就業場景的改變並獲得能夠創造、支持或對下一代機器人工作者進行互補的技能。計算機科學、各種電學和機械工程與銷售這幾個為數不多的傳統領域將是在可預見的未來與機器人合作或為機器人服務的有前途的領域。今天要斷定在接下來20年將產生出哪些新的職業和專業領域很困難,相當於在1995年預測Facebook市場營銷顧問是什麼樣的。機器人如果符合預測——成為年產值5000億美元的行業,則無疑會帶來諸多機遇。

和機器人握手吧

機器人在醫療衛生行業已經存在至少30年了。首例有記錄的用機器人協助外科手術的案例發生在1985年,當時PUMA560(手術機械臂)在神經外科活體組織檢查中得到應用。自那之後,具有各種功能的醫療機器人——從外科手術機器人到醫院嚮導和遠程理療機器人——已經為數百萬人提供了幫助。

但是,對日本和美國這些國家來說,未來5—10年內若要提供滿足經濟所需的足夠的護理水平,使用機器人可能是唯一可行的做法。讓我們看一下機器人為什麼是幫助我們保持健康的方案。

機器人護士

基於供需的不匹配,我預測人形機器人的第一個大規模市場是用作護士,並成為醫院和醫療行業潛在的「力量倍增器」。隨著政府成為醫療專業人員更大的談判夥伴,這一行業正承受著控制支出的巨大壓力。

美國和日本都預計,隨著嬰兒潮一代的年齡增長和對醫療衛生的需求增長,註冊護士(RN)會出現大量短缺。加劇這一難題的原因是全國醫療衛生改革行動,護理學校正在努力擴大能力以滿足護理需求增長的這一事實。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2013年12月發佈的《2012—2022年就業預測》,到2022年,就工作成長性而言,註冊護士被列為最佳職業之一。註冊護士預計從2012年的271萬人增長到2022年的324萬人,增長526800人或19%。該局也預測在這些從業者中需要替換525000名護士,因增長和替換所需,護士崗位招聘總數到2022年將達到105萬人。[14]

▪2015年7月日本健康勞動福利部的一項預測認為由於日本人口在未來10年老齡化加速,它將面臨嚴重的護理工作者短缺。日本到2025年將需要253萬名護理工作人員。2013年,日本共有177萬名護理工作者。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到2025年還需要80萬——100萬人。然而,除非現在的增長速度提高,護理工作者數量將比需求量短缺至少38萬人。[15]

▪根據《美國醫療質量雜誌》2012年1月刊的文章《美國註冊護士從業人員報告單和短缺預測》,註冊護士短缺問題預計將在2009—2030年擴大到全美。在這份按州逐一做出的分析中,文章作者預測註冊護士短缺問題在美國南部和西部將最為嚴峻。[16]

▪2010年10月,美國醫學研究所發佈了未來護理方面的里程碑式報告,由羅伯特·伍德·約翰遜基金會發起,主張將從業人員中學士學位護士的數量提高到80%並讓具有博士學位的護士人數翻番。現有護理工作人員遠未達到這些推薦數值,註冊護士中只有55%的人員達到本科程度。

此外,護理從業人員中一大部分接近退休年齡。

▪按照2013年由美國全國護理局聯合委員會和全國州級護理從業人員中心論壇所開展的一份調查,註冊護士中55%達到或超過了50歲。

▪美國健康資源和服務管理局預計在未來10—15年內將有100多萬名註冊護士達到退休年齡。

▪根據2001年5月由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護理學院的護理研究所發佈的題為「誰將照顧我們?應對長期護理從業人員危機」的報告,潛在護理人員與很可能需要護理服務的人——老齡人口——之間的比例將在2010—2030年降低40%。

簡而言之,如今在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沒有足夠的護士為人們提供護理,而且這個問題只會變得越來越嚴重。美國會從其他國家尤其是菲律賓引進護士。今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有20%以上的護士是菲裔,而菲裔人口僅佔加利福尼亞州人口的3%。2009年對移民法做出的改變使得護士進入美國越來越困難,而且由於缺乏在美護理項目,獲得足夠的受訓護士供應量——不僅滿足需求而且能降低支出,對美國來說將變得非常嚴峻。日本苛刻的移民法律也大幅限制了進入這個國家的受訓護士數量。

我們來看一下機器人如何能夠以一種更為人性化的方式為病人和護理工作人員增強護理能力。

介紹一下瑪麗亞。她是一位生活在馬尼拉、擁有學士學位的25歲護士。她有一個小孩,她丈夫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兩人都有很親密的家庭關係。由於競爭激烈,在菲律賓找到一份護士的工作幾乎是不可能的;護理學校共有430所,成為護士被認為是出國的最好手段。為了從事這一行,瑪麗亞和很多人一樣,不得不離開祖國和家人,到國外尋找工作。如果她幸運地獲得美國工作簽證H1,她將很可能需要拋下丈夫和孩子出國。不過,令人驚奇的是,合適的機器人可能使她可以享受到這兩個世界的好處……

如果瑪麗亞在馬尼拉生活且能夠為美國的病人服務,那會怎樣呢?想像一下瑪麗亞在電話咨詢中心甚至在家辦公的場景。她在計算機旁邊監控美國洛杉磯一家協助護理機構內的10個陪護機器人。每個病人都有一台個人的、專門的陪護機器人坐在自己的床邊,以一種半自動化模式運行標準的通用人工智能軟件。在這種模式下,個人化的機器人將能夠進行對話、回答簡單問題並幫助病人獲得協助或娛樂活動。機器人中的相機和傳感器將能夠測量病人的血壓、清醒程度、心跳、情緒狀態等。

任何時刻瑪麗亞都可以將她的遠程呈現(即虛擬出場)延伸到機器人之中從而通過機器人的眼睛進行觀察,並利用機器人傳感器所採集的數據進行分析。「身處機器人之中」的瑪麗亞能夠隨時仔細檢查定量數據和定性數據(包括體溫升高、血壓降低、阿爾茨海默症發作等),或者也可以每小時做一次探視。瑪麗亞可以通知一名現場的護士或者讓一名醫生接手,抑或邀請這名醫生與她一起進行一段遠程呈現工作。瑪麗亞也可以讓家庭成員參與到這種工作中或者向他們匯報其親人的情況。

瑪麗亞現在可以在家裡跟家人一起生活,而且仍然能拿到高工資。現在,在菲律賓一名護士每月的工資大約是500美元。同樣的護士在美國洛杉磯的工資是每月8000美元,所以這對每個人(包括病人,他們現在可以享受到全天24小時監控的安全服務,而且視頻保存在雲端,防止了濫用和盜竊的出現)來說都是雙贏的。讓家庭成員在合適時間「探視」的額外功能價值巨大。

借用軍事術語來說,這些機器人變成了「力量倍增器」。現在一名護士可以履行多名護士的工作,並協助解決隨著人口老齡化必然更加嚴峻的受訓護士短缺問題。

圖4–6 美國的醫院已經利用機器人進行藥品遞送

圖片來源:機器人技術公司Aethon

外科手術機器人將繼續演化並提高我們執行人類醫生無法完成的任務的能力。

2015年4月,谷歌和強生宣佈聯合創造自認為會超越現在由直覺外科公司(Intuitive Surgical)製造的新一代達芬奇外科手術機器人的計劃。

圖4–7 達芬奇外科手術機器人

圖片來源:達芬奇外科手術系統

谷歌團隊創立Calico(一家抗衰老研究公司)就是為了解決死亡這個問題,而谷歌與家庭醫療衛生產品巨頭強生的聯合是一個分水嶺事件,將把數量上前所未有的大量機器人推廣到手術室中。我們可以想像谷歌旗下的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Calico、生物科技部門的技術以及強生在醫療設備方面豐富的知識將帶來什麼。

這看起來有些遙遠,但我們已經向著機器人可以在無須人類介入或互動的情況下進行外科手術的世界邁進。杜克大學的生物工程師們最近宣佈他們已經創造出了一個名為「Biopsy Bot」的機器人,可以對模擬的人類器官中人造的或虛擬的身體損害進行定位,利用3D和超聲技術指引設備到身體損害處一次採集多個樣本,全程無須醫生的監督。這種機器人處理3D數據,發送指令讓裝有傳感器的機械臂檢查損害處並取樣。

這種系統的一個優點是其所有硬件都是可以在市場上買到的……這證明通過一些修改,無須從零開始研發新科技,這樣的系統就能建造出來。

斯蒂芬·史密斯教授,杜克大學生物工程系團隊帶頭人

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將不需要外科醫生了呢?我們在擴大可自動化範圍的時候將需要外科醫生協助設計、測試和運行這些機器人。機器人已經用於協助外科手術,並幫助消除人為失誤,在進行創傷小的手術中實現了更好的結果。

今天,一位外科醫生在一天可以進行兩三台手術,而且一周只有一天或兩天進行手術。在機器人的幫助下,更多人可以更快地得到救助,而且如果病人無法移動或者處於偏遠地區,機器人能夠以比人類醫生更加合理的費用救助病人。

外科機器人能夠而且將會大幅降低現在費用為數萬到數十萬美元的手術費用。在2015年,已經出現了很好的例子,例如,由醫生進行膝部手術的費用為80000美元,如果由機器人執行則只需800美元。將來有一天,我們可能都會擁有隨時待命的機器人醫生或者家用醫療機器人,它們將提供只有今天最富有的人才能支付得起的護理水平。

機器人護士、機器人抽血醫生、機器人手術助手、機器人麻醉師和機器人藥劑師都已經被研發出來了,這對老齡人口的醫療衛生需求來說至關重要。

遠程醫療機器人也對未來醫院和家庭的醫療產生了重大影響。第一種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許可的遠程醫療機器人實際上已經在全美的醫院得到應用。遠程醫療機器人RP-VITA是InTouch Health(美國亦達醫療公司)和iRobot聯合研製的。

圖4–8 遠程醫療機器人RP-VITA

圖片來源:iRobot

醫療衛生專業人員在醫院這樣混亂的環境中移動及訪問身處任何地方的病人的能力正在創造著高效率,將實現醫生出診這種令人懷舊的好事情。把無人駕駛汽車和這些類型的遠程呈現機器人結合起來就出現了一種醫療衛生方面的新範式,醫生機器人可以呼叫優步車每天完成20—30次出診。

老人照護領域的機器人

每8秒鐘就有一個人滿50週歲。每年,超過350萬嬰兒潮出生的人滿55週歲。在2012年,年齡在50歲及以上的美國人達到了歷史里程碑式的1億人。根據美國老齡化管理局的信息,老齡化將對美國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過去10年,將在未來20年滿65歲的美國人口增長了31%。

▪如果你到了65歲,你就可以期待再生活近19年。

▪大約31%(1120萬)老年人獨居。

▪年滿65歲及以上的人口數量將從2000年的3500萬增長到2020年的5500萬。

▪年滿85歲及以上的人口數量預計將從2000年的420萬增長到2020年的660萬。

在2012年,日本人口中22%已經超過65週歲。到2060年,政府預期人口將從1.27億降到8700萬,同時65歲以上的人口增長到大約全國的40%。2010年,日本已經有3000萬老弱人員生活在護理機構,但是只有遠少於預計所需的200萬護理人員照護他們——而且這些員工的流動率已經達到每年17%。

人口老齡化是全球現象。到2030年,55個國家預期其65歲及以上的人口至少佔到總人口的20%。65歲及以上人員的數量比俄羅斯、日本、法國、德國和澳大利亞合起來的總人口還多。到2040年,全球人口中預計將有13億老年人,占總人口的14%。

長期護理機構數量正在不斷增長以滿足老齡人口的需求,但是創立安全的、具有情感支持的並能鞏固或提高健康的環境是一項很難完成的任務。病人虐待、偷竊、索價過高及怠慢都是確實存在的問題。作為個體,在這種充滿痛苦的環境中工作並目睹可預知的功能衰敗(不過,有些方式能夠讓願意為之付出的少數人減慢或逆轉身體的老化),是情感上很困難的任務,這使存在的問題更加惡化。據預測,滿65歲的美國人中的70%將在一生中至少有三年需要某種長期護理。在臨終關懷中,對護理人員來說在溫和的人類同伴生命中最後的日子裡照顧他們的壓力可能讓人痛苦難耐。

我們將如何以一種體貼和富有同情心的方式為這些不斷增長的老齡化群體提供高質量的關愛呢?通過編程可以模仿關愛方式的機器人可能是我們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選擇。

增強對老齡化人群的護理

像中國、日本和韓國這樣的國家將大量金錢投資到陪護機器人中,因為對它們而言即將出現的老年人護理難題比美國來得更快。我們需要領導者擔當起創造容納這些新的創新科技的系統和監管環境。根據透明市場研究公司(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的報告,到2018年醫療機器人系統市場將由2011年的55億美元增長到136億美元,但是考慮到機器人的效率及費用下降曲線,這只佔到美國每年接近3萬億美元醫療支出中非常小的一部分。

今天,我們可以創造出陪護機器人,和病人安置在一個房間裡,並在任何時刻都關注著病人的需求。這些機器人在房間另一側就可以測量病人體溫,查看發燒或低血壓的症狀。攝像頭可以感知病人心跳和/或情緒狀態並幫助病人保持認知能力。機器人可以確保病人按時吃藥、起床以及在需要時獲得移動。陪護機器人能夠為病人提醒約會行程,指導他們完成體力訓練和職業治療練習並確保水和食物的攝取。

圖4–9 日本經濟、貿易和工業預測

資料來源:日本健康、勞動和福利研究

CUI(會話用戶界面)讓任何可以說話的人以無須培訓、特殊技巧或特殊設備的方式與機器人進行互動。陪護機器人可以提問以刺激大腦,玩猜字遊戲、唱歌、演奏音樂、講故事。(這不是新鮮事——畢竟《鄉村熊俱樂部》作為迪士尼公園的一部分已經存在數十年了,同樣的還有迪士尼《小小世界》中的演唱機器人。)

機器人甚至可以從病人身上獲得關於其生活故事的相關信息,將語音轉為文字並格式化用作電子病例。隨著人們的去世我們在每一代人身上都已經失去了大量的認知,但這些機器人可以成為之前被一代代傳承而現在已經被人遺忘的口述歷史的管理者。通過簡單的提示,祖輩40年前的探險故事就可以在家庭個人檔案中永久保存下來。

圖4–10 日本在陪護機器人領域投資數億美元資金

圖片來源:熊護士機器人(Robear Robotics)

當個體訪問的時候,機器人可以通過理解喜好和情境,或者提醒病人某些事件以及護士或醫生交代的細節、需要完成的記錄報告甚至新的藥品劑量變化而促進互動。攝像頭將輸出傳到雲端,因此盜竊和虐待病人的情況將大幅下降。中風症狀、帕金森綜合征、痛苦、呼吸淺短、情緒壓抑、阿爾茨海默症等都可以偵測到,護士、醫生或家人將收到警報,並且醫療救助能立刻到達。

每年,歐洲有將近100萬人突發心臟停搏。由於急救服務響應慢,只有8%的人活下來。以每小時100公里速度飛行的急救無人機可以在幾分鐘內抵達以應對這種突發病。陪護機器人可以下載心臟病救助功能,或用作遠程出診醫生的遠程呈現單元。這些功能可以大幅降低因心臟病而導致的死亡人數,而且很可能到2018年使心臟病死因排名降到癌症下面。

圖4–11 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急救無人機在運送心臟電擊器

圖片來源:代爾夫特理工大學

像漢森這樣的公司正在研發可以通過掃瞄人臉並獲得3D打印的臉部從而模仿人類的機器人。如果你希望陪護機器人擁有自己的面孔,這在2017年就可以實現了。

在任何時刻,不管是對傳感器輸入、病人要求、突發事件還是日常健康檢查的響應,護士或者醫生可以通過遠程呈現,運用語音和視頻開始與病人進行非常高效的溝通。電話中心的專業護士或者緊急事件響應操作員可以立刻遠程介入,開始評估病人病情,這比現在派遣護理人員的同時通過電話詢問問題要精確得多。

有些人聲稱老年人不想與機器人溝通,但是YouTube上關於老年人樂於與陪護機器人相處的視頻數量正在呈指數級增長。另外一種質疑是機器人沒有「關愛」人的能力,原因是陪護機器人不是人類,所以機器人不適合這項工作。

機器人不會進行評判,而且不會感到挫折或被侮辱。通過合理的設計和操作,機器人不會因在一天內傾聽15遍相同的故事而惱羞成怒。機器人可以忍受虐待,不管是語言上的還是身體上的,也可以耐得住難聽的聲音、難聞的味道,而且還不會報復或者奪門而出。機器人可以在全天24小時待在房間裡,不需要一點兒休息或者假期。陪護機器人將能夠幫助人們過得比過去的人們夢寐以求的生活更美好、更長壽而且更自由。

人形機器人

為什麼製造外表像人的機器人呢?這在機器人社群中也頗具爭議。一派人堅信機器人就應該是為特定的目的而製造,為特定的用途而設計的。另外一些人則認為機器人應該是可以變形的,並能利用大自然的設計,使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後一系列「倖存者」的生物特徵——越多越好。

篤信機器人應為特定目的製造的這一陣營中的一員是一位名為艾略特·馬克(Eliot Mack)的機器人學家。馬克是Lightcraft Technology(光機科技公司)的現任首席執行官,這家數字效果公司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威尼斯。他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剛開始時加入了華特·迪士尼幻想工程(Walt Disney Imagineering),之後在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機器人——Roomba——的機械工程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馬克聲稱,設計機器人的最高效、最符合邏輯的方式是為特定目的而製造。對他來說,讓機器人看起來像人、蜂鳥或者犬類的想法簡直可笑至極。他是自己這一派陣營中影響力非常強大的一名領袖,因為他在長期的職業生涯中製造出了非常棒的機器人——沒有眼睛、手指,也不會笑。

圖4–12 《機械姬》中的人形機器人

圖片來源:英國電影公司DNA Films

機器人需要外表像人類嗎?

對Lightcraft Technology創始人艾略特·馬克的專訪

艾略特·馬克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之前曾在華特·迪士尼幻想工程和iRobot工作。2004年,馬克因為對視覺特效和動態追蹤感興趣而創立了Lightcraft Technology,將機器人技術應用於動畫產業,創造出了後來被稱為Previzion(虛擬演播室系統)的產品。他是非人形機器人機械工程領域中公認的權威人士。

問:艾略特,你之前曾談到未來機器人設計中的核心驅動力,並且支持機器人不需要外形像人類就可以發揮作用。能談談你這種觀點背後的原因嗎?

答:簡而言之,不存在圖靈完備機械系統。原子不會像比特那樣推廣。

參照計算機歷史會產生誤導。一項重要的中心發明(通用CPU)可以隨機進行重新編程以完成其他任何數據處理任務,因為數據比特的移動幾乎是完全自由的。隨著時間的推進,產品的尺寸變小了,而且運行速度也提高了,但是編程在過去70多年裡幾乎毫無變化。

然而,移動的原子不是自由的,因為存在重力,而且要逆著重力方向運動可不是輕而易舉的。

動物之所以像動物是由於一些規則:

▪所有的部位都是同期生產的,所以容易形成複雜的結構。

▪線性驅動(肌肉)高效而且可靠,既有力量又精準,因此你可以利用相同的操縱器(四肢)做出各種各樣的動作。

▪你不具備連續旋轉連接(輪子)。

▪你必須在不平整的地形中穿行,否則就會被吃掉。

機器人外形像機器人是因為它們遵循的規則是不同的:

▪每一個部件都是要生產出來並連接到其他所有部件上的,因此這種複雜性需要耗費大量成本。

▪線性驅動非常重,拆解會很麻煩,除了旋轉發動機、齒輪和滑輪外別無可用。

▪複雜性的代價就意味著你無法製造在運行中具有競爭性的通用硬件。硬件必須圍繞著所要完成的任務明確地進行設計。

▪連續旋轉連接是製造和維護中最簡單、最有效率的方式。

問:這兩個世界是否會聚合到一起?可能的情況是,隨著時間的推進,設計像人類一樣的機器人有可能將變得更有效率,這就是我們將世界的一切設計成適合我們人類的方式。

答:這兩個世界(動物和機器人)的不同之處的出現源於運動、摩擦和控制系統背後的問題,不可能很快就發生改變。

解決其中某個問題(例如創造人造肌肉)之後仍有製造和控制系統的問題需要解決。這意味著在可預見的未來,機器人如果要具有競爭力就不得不僅為完成一項特定任務而製造。

這就是為什麼Roomba一點兒也不像美女羅茜。

另外一個陣營也有自己的明星支持者,包括著名機器人預言者艾薩克·阿西莫夫。阿西莫夫為三四代人提供了關於變形益處的信息,主要是通過大約13卷的《基地》(Foundation)系列。美國有限電視頻道HBO正在將其改編成像《權力的遊戲》一樣的科幻劇。在以現代和不久的將來為時代背景的機器人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中,蘇珊·加爾文(Susan Calvin)博士和她的同行們也就為特定目的而製造還是變形這一問題產生了論爭,關於為什麼機器人應該在外形上像人,加爾文博士闡述了她的觀點。機器人應該設計成人的外形,這樣它們就可以在我們的世界中生活並使用我們的工具。擁有手和臂膀的人形機器人可以與人類共同使用門、車、住所和工具。拋開情感溝通和交流的因素,它們需要與我們所生活的環境相融合,這樣我們就無須單獨為它們打造特殊的環境。

這可能在現在看來不是什麼要緊的事情,但是當我們周邊有數十億個機器人的時候,這將顯現出一種歷史性的重要轉變。所以,機器人是否應該是變形的明顯不是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最終,對按照特定目的製造還是變形的辯論的答案是……都需要。Roomba如果有臉部則感覺怪異,而機器人心理學家需要具有體貼的眼神以及給人溫暖的擁抱的能力。

為救助跌倒的人而伸出的臂膀應該柔軟從而讓病人感覺親切舒服呢,還是僅僅簡單地夾住病人?這種機器人需要具有某種面孔嗎?同樣是這個機器人,是需要為一項任務而製造出來還是具備完成多種任務的能力?這是在今天產生爭論的幾個問題,但是它們都是可以解決的,而且陪護機器人的益處非常大以至再也不能拖延其製造和應用的進度了。寒武紀大爆發2.0即將來臨,什麼都要去嘗試。要保留住有用的。

為什麼機器人需要同理心

在《時代週刊》2014年6月刊中,題為「跟Pepper見一下,它是能讀懂你感情的機器人」的文章為主流大眾介紹了機器人可以擁有與我們人類的情感構成相似的東西這一概念。大多數社交媒體中的反應顯示人們對此持有懷疑和恐懼。像往常一樣,這立即引發人們想到了憤怒的終結者以及《銀河系漫遊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中患有憂鬱症的機器人馬文(Marvin)。

機器人產生情感的能力及同樣重要的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可能還是未來的事情,但是在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社群中,許多人認為這不僅可能發生而且不可避免,甚至也許很快就實現。許多從事通用人工智能工作的重要科學家和工程師認為如果要真正地創造出思考和學習能力,與人類互動的機器就必須理解情感並做出情感反饋,才能具備嚴格意義上的溝通能力。

人類天然具有這種能力,但是能力水平參差不齊。每個人都具有獨特而不同的情商。與智商不同,情商測量個人如何識別自己和他人的感情以及如何對這些情感進行管理。智商測量管理信息的能力,而情商測量我們管理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星際迷航》中的斯波克和流行情景喜劇《生活大爆炸》中的謝爾頓是智商很高但是情商很低的兩個角色。我們都見到過不同層次、缺乏情商的人,看到了他們如何在與社會上其他人的接觸中遭受困難。如果機器人也缺乏這種重要的能力,它們將無法更好地理解我們、與我們交流。

機器人需要在溝通中有能力讀懂我們的情感的原因顯而易見。如果它們不能理解憤怒、挫折感和悲傷,那麼在我們處於這些情感狀態時它們就無法恰當地應對我們。想像一下,如果護士機器人興高采烈地回應剛剛失去親人的客戶,抽血機器人看不出病人害怕扎針或者藥劑師機器人不知道病人在向它們撒謊,情況會怎樣。這些機器人需要讀懂並正確地回應它們所要接觸到的人的情感狀態。今天達到這種水平的情感閱讀能力已經實現了,並且在許多應用(包括客戶服務和市場營銷)中已經得到運用。

一家名為超越言語(Beyond Verbal)的以色列公司聲稱它具備可以僅憑聲音就辨別出一系列不同情感特徵的科技,其軟件可以在聽到語音後辨別出說話人的性別、大致年齡、基本健康情況、情緒、態度和情感類型。甚至有證據表明這項科技僅僅通過語調分析就可以診斷出一系列疾病,例如癌症、帕金森綜合征和自閉症。將這種軟件與我們今天所具有的照相機技術聯合起來並添加面部表情、身體語言、溫度和情景感知,那我們就能製造出學習能力及最終顯露或模仿情感的能力比許多人還要強的機器人。

如果理解情緒有利於機器人與我們的交流,那麼機器人自身需要有情緒嗎?是的,它們需要能夠向我們顯示它們的情緒,這樣我們就能夠以完全相同的方式理解它們所交流的內容。

機器人需要表達情緒,因為我們也需要面部表情和身體語言以理解語境和意義。從某些方面來說,當我們當面進行彼此交流時,我們是非常簡單的生物。當有人向你微笑時,如果你們是面對面,那你自然就回以微笑。有趣的是,當有人在視頻屏幕上對我們微笑時不管屏幕多麼高清這種情況也不會發生。我們的蜥蜴腦,即杏仁核,可以在深層次上閱讀面部線索和身體語言並在只有人臉才能激發的情緒層次上直接與我們對話。

這是數家公司研發外形像人類且具有盡可能惟妙惟肖人臉的機器人背後的推動力之一。如上文所述,漢森機器人公司的戴維·漢森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形機器人設計師,而情緒溝通是他試圖創造盡可能像有生命的人類的機器人的主要原因。漢森機器人公司首席執行官李鍾(Jong Lee)在談論機器人「Han」的時候激動地說到漢森機器人有必要比任何一個普通人更有能力傳達更微妙的表情。

Han令人非常興奮,因為他不僅能夠產生非常真實的面部表情而且也能夠與他周邊的環境進行互動。他在眼部和胸部有攝像頭,這讓他不僅能夠識別人臉,而且還能識別他們的性別、年齡,他們是高興還是悲傷,而這使他在像酒店這樣的一些地方充滿前景,因為在這裡你需要辨認出面前的顧客而且做出相應的反應。

李鐘,漢森機器人公司首席執行官

漢森機器人公司正在以先進的通用人工智能的形式將情商融合到地球上最像人類的機器人中。如果你喜歡賭博,你可能在不久之後懷揣著燙手的賭資坐到賭桌旁見到伊娃(Eva),她是在中國香港的一位漂亮的百家樂賭博發牌手。伊娃將能夠勝任發牌手的工作,從一副真正的撲克牌中發牌並與玩家互動。

伊娃可以使用她先進的機器人手臂從紙牌盒中發牌,同時使用她先進的通用人工智能、攝像頭和傳感器呈現出跟所有發牌手一樣的人類特徵。她被設計成玩家的好伴侶,陪伴他們渡過輸贏時會經歷的賭場中所謂的情緒歷程。她將在你贏錢時高興,在你輸錢時顯得悲傷。她將能夠根據賭場系統中的信息辨認玩家並在合適的時候閒談。為具有情緒的人形機器人所提供的其他應用案例包括酒店服務員、老年人陪護和娛樂人物。

漢森的目標是以每月3000美元的租金將其機器人推向市場。在這種水平上,數字開始顯現出其重要性。漢森證明在這種水平上,僅在酒店前台接待員費用上就可以每年節省157000美元。

現在討論一下機器人需要情緒的另外一個(也是更具爭議的)原因——這樣它們才不會將我們都殺掉。

這是今天最具創新性的通用人工智能設計者中的一些人所持的概念。我們需要確保機器人喜歡人類並對人類抱有同理心。阿西莫夫的三大定律並不足以保護我們不受未來的人工智能的未知傷害。一些人例如埃隆·馬斯克和史蒂芬·霍金,認為我們應該設置非常基本的動機作為所有未來人工智能的基礎,這種基礎要堅持對人類和地球(以及其他星球)的基本熱愛。當然,問題是我們能夠施加的所有防護措施都隨時能被比我們更強大的智慧所規避掉。所以,難題就是為這些智能體編程並提供激勵以便從根本上讓它們願意保護我們並讓我們保持自由。

關於機器人未來的重大問題

我經常被問到我對機器人的看法,有幾個問題在這些討論中一再出現。

如果機器人、人形機器人和生物機器人被製造成外形像人並在零售、服務、醫藥、軍事等領域服務於人類,它們應得到賦予它們不可剝奪權利的法律嗎?

它們不應得到這樣的權利,但是如果賦予它們這種權利能夠創造一種文化,保護我們不受超出我們的控制甚至我們的理解的機器人的傷害,那麼人類將獲得更大的生存機會。

我讀了數千頁關於機器人起義的故事,感到我們完好無損地度過接下來幾百年的機會很渺茫,而且我們越早給機器人以尊重越好。無論如何,我們確實需要針對無人駕駛汽車、醫療護理機器人、無人機及其他類似的機器人設立法律框架使它們安全運行。我認為機器人的權利也包括在這些相同的考慮之中。

我們準備好邁入機器人時代了嗎?

一些人已經準備好幾十年了。其他人可能在有生之年永遠也準備不好。凱文·凱利提供了一個有利的視角,在前文已有引述:「未來你的薪酬將取決於你跟機器人的合作程度。」

如果你想問對整個社會來說答案是肯定的還是否定的,那麼基於一個重要的原因,答案是否定的。這個原因就是機器人將能夠替代今天我們所從事的工作中的50%——70%,而這是絕大部分工作者和依賴他人的一部分人沒有準備好應對的轉變,也是地球上所有政府,甚至日本政府,都還沒有適時地讓其人民準備好應對的事情。

我們需要在培養世界與機器人共存方面做得更好,我希望這有助於鋪墊好道路。

《機械姬》和《超驗駭客》這樣的電影傳達了什麼樣的信息?我們不應該因超級智能機器人和人工智能而感到害怕嗎?

如果你製造出跟人類一樣有智慧的人工智能,你就一併得到人類的諸多其他特徵,包括觀點、性別、繼續生存的慾望、好奇心以及虛榮心。而且由於這些特徵,你也能獲得其他的行為,比如怨恨、分散注意力、欺騙、競爭及人類在生死存亡之刻都會做的其他任何行為。

簡單地說,當你試圖製造達到人類水平的人工智能的時候,對自己所期望之事務必小心謹慎。

我將以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成員馬文·明斯基的話作為結語。

機器人將接手地球嗎?是的,但是他們將成為我們的後代。

馬文·明斯基,《科學美國人》,1994年10月

[1]如今的科幻故事可能是急於開始使用無人駕駛汽車的兒童們的故事。

[2]《科幻小說百科全書》將「愛迪生式故事」作為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早期的科幻小說的一個次級體裁,講述有關聰明的年輕發明家及其發明的故事。Edisonade是一個名祖詞(eponym),以著名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命名。

[3]1970年,日本東京科技所教授森政弘在一個鮮為人知的日本期刊《能量》(Energy)中發表了一篇兩頁紙長的公案式的文章,標題為「恐怖谷」。40年之後,它仍然被認為是機器人方面具有決定意義的論文。

[4]參見http://www.ifr.org/industrial-robots/statistics/。

[5]參見http://spectrum.ieee.org/automaton/robotics/industrial-robots/041410-world-robot-population。

[6]來源於iRobot財務報告。

[7]Michael Addady,「The number of drones expected to sell during the holidays is scaring the government,」Fortune,29September2015.

[8]作者基於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IHC公司的研究和年度汽車銷量預測而做出的估值。

[9]自主駕駛汽車、哈勃太空望遠鏡和我用的iRobot真空吸塵器也符合。

[10]參見http://www.pbs.org/newshour/rundown/smart-robots-will-take-third-jobs-2025-gartner-says/。

[11]Kevin Kelly,「Better than human:Why Robots Will—and Must—Take our Jobs,」Wired,24December2014,http://www.wired.com/2012/12/ff-robots-will-take-our-jobs/.

[12]「Amazon Acquires Kiva Systems in Second-Biggest Takeover,」Bloomberg Business,19March2012.

[13]該機庫稱為1號機庫(Hangar One),位於莫菲特聯邦機場(Moffett Federal Airfield)。該機庫是世界上最大的獨立結構之一,建造於1931年,用於停放像「梅肯」號(USS Macon)這樣的飛船,其內部空間非常大,以至有時在頂部附近形成霧氣。

[14]參見http://www.bls.gov/news.release/ecopro.t08.htm。

[15]參見http://www.japantimes.co.jp/opinion/2015/07/07/editorials/sho-rtage-of-nursing-care-workers-2。

[16]參見http://ajm.sagepub.com。

[17]一個科技博客網站,為科技革新者提供互聯網傳媒、新聞和搜索服務。——編者注

《智能浪潮:增強時代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