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計算機網絡

將心理學和工程方面的興趣結合起來之後,利克萊德在計算機研究上傾注了更多的精力。於是,他在1957年加入了總部位於劍橋的初創公司BBN,這是一家兼顧商業和學術研究的公司,他有許多朋友都在這裡工作。和發明晶體管的貝爾實驗室一樣,BBN公司也聚集著一群充滿活力的人才,其中有理論家,有工程師、技師、計算機科學家、心理學家,偶爾還有陸軍上校。23

利克萊德在BBN公司的任務之一是領導一個負責用計算機來改造圖書館的小組。該項目的總結報告《未來的圖書館》(Libraries of the Future )是他在拉斯韋加斯參加會議時坐在泳池旁邊,用五個小時口述完成的。24 該報告探討了「在線人機互動設備和技術」的潛力,這個概念為互聯網做了鋪墊。他設想要組建一個巨大的信息數據庫,這個數據庫要井然有序、去粗取精,使其「不至於太散,讓人無所適從,並增強其可靠性」。

該報告有一部分寫得非常生動,利克萊德在一個虛構的情境中向計算機提出一些問題。他想像中這台計算機的活動是:「在週末,它檢索了逾一萬份文件,對所有文件進行掃瞄,從中尋找包含大量相關材料的章節,對這些章節進行分析,將它們轉換成高階謂語演算語句,然後將這些語句輸入數據庫。」利克萊德意識到,他描述的這種方式最終會被更好的方法取代。他在報告中展望了30年以後的情況:「一種更為複雜的方式肯定會在1994年之前成為可能。」25 事實證明他極有先見之明。1994年,最早的互聯網文本挖掘搜索引擎WebCrawler和Lycos被開發出來,之後又很快出現了Excite、Infoseek、AltaVista和谷歌。

利克萊德還做出了一個與直覺相反,但最終卻被證明是千真萬確的預測,這就是:數字信息不能完全取代紙媒。他寫道:「作為一種顯示信息的媒介,紙質頁面的效果是非常出色的。它能容納足以滿足人眼需求的高分辨率。它能呈現充足的信息,讓讀者在方便的時間隨時閱讀。它能在字體和格式方面提供相當大的靈活度。它能讓讀者控制閱讀模式和閱讀速度。它體積小、重量輕、便攜,能剪切、能夾、能粘貼、能複製、易處置,而且價格低廉。」26

1962年10月,還在從事「未來的圖書館」項目的利克萊德被抽調到華盛頓,領導美國國防部高等研究計劃署(Defense Department』s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當時簡稱ARPA[2] )下一個負責信息處理的新設機構。這個隸屬五角大樓的機構有權為大學和企業研究所的基礎研究項目撥款,因此成為政府貫徹布什願景的諸多方式之一。之所以設立這個機構還有一個更直接的原因。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首枚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號。布什有關科學與國防之間聯繫的理論如今變身為每天在夜空中閃爍的人造衛星。當美國人瞇眼看人造衛星的時候,他們也能體會到布什的話千真萬確:不吝為最尖端科學投資的國家會造出最好的火箭和衛星。接下來,民眾中出現了一陣恰到好處的恐慌情緒。

艾森豪威爾總統喜歡接近科學家。他喜歡科學家群體的文化和思維方式,喜歡他們超越意識形態和理性思考的能力。他在自己的首次就職演講中宣稱:「對自由的熱愛意味著要捍衛所有讓自由成為可能的資源——無論是我們家庭的尊嚴還是讓我們的科學家發揮聰明才智的寶貴土壤。」他多次在白宮宴請科學家,就像肯尼迪總統喜歡宴請藝術家一樣,他還邀請許多科學家為他擔任顧問。

斯普特尼克號給了艾森豪威爾正式設立機構來貫徹他這一理念的機會。據艾森豪威爾的副手捨曼·亞當斯(Sherman Adams)回憶,ARPA成立後不到兩周,他就召集了15名曾在美國國防動員署(Office of Defense Mobilization)工作的頂尖科學顧問,讓他們「告訴他科學研究在聯邦政府架構中應該佔據什麼位置」。27 之後他又與麻省理工學院校長詹姆斯·基利安(James Killian)共進早餐,任命他擔任自己的全職科學顧問。28 基利安與國防部部長共同制訂了一項計劃,他們於1958年1月宣佈在五角大樓設立高等研究計劃署。歷史學家弗雷德·特納(Fred Turner)寫道:「ARPA是始於『二戰』時期的那種以國防為導向的軍隊——大學合作的延伸。」29

利克萊德受命領導的ARPA下屬機構名為指揮和控制研究局(Command and Control Research),其使命是研究交互式計算機如何促進信息的流動。當時還有一個職位是領導一個小組,研究心理因素在軍隊決策中的作用。利克萊德指出,這兩個項目應該合二為一。他後來表示:「我開始滔滔不絕地談自己的觀點,我的看法是,指揮和控制問題從本質上說是人機互動問題。」30 後來他同意同時接受這兩個職位,並將合併後的機構更名為IPTO(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s Office,信息處理技術局)。

利克萊德有許多精彩的思想和研究興趣,其中最突出的是他對分時、實時互動以及可促進人機共生的界面的探索。這一切都與一個簡單的概念相關,這就是網絡。頗具冷幽默感的利克萊德開始用「星際計算機網絡」這個「有意誇大其詞」的名稱來形容自己的願景。31 1963年4月,在一份面向該網絡計劃的「成員和附屬機構」備忘錄中,利克萊德描述了自己的目標:「設想一下這種情況吧,幾個不同的中心聯結成網絡……讓所有中心都使用某種統一的語言,或者至少在問『你說什麼語言』這種問題時遵循某種慣例,這難道不是很理想,甚至是必需的嗎?」32

《創新者:一群技術狂人和鬼才程序員如何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