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知道,他必須把分時網絡思想推介給該網絡的目標受眾,即接受ARPA資助的研究人員。於是,他在1967年4月邀請這些研究人員在密歇根大學開會,他讓羅伯茨向他們介紹相關計劃。羅伯茨解釋說,計算機站點將由租用的電話線連接。他描述了兩種可能的架構:一種是集線系統,就是把一台中央計算機放在奧馬哈等地傳輸信息;還有一種是類似網絡的系統,看起來就像一張公路圖,上面佈滿縱橫交錯,就像隨處冒出的線條。羅伯茨和泰勒當時青睞分佈式方案,因為這樣比較安全。信息可以從一個節點傳遞到另一個節點,直至到達終點。
許多與會者都不太願意入網。羅伯茨說:「這些大學一般都不願與任何人共享計算機。他們想自己買機器,然後把機器藏在角落裡。」49 此外,如果接入網絡,就必須處理網絡流量路由,他們不想把計算機寶貴的處理時間浪費在這上面。最先提出反對意見的是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能實驗室的馬文·明斯基和他已經調到斯坦福的前同事約翰·麥卡錫。兩人說,他們的計算機已經用到了極限。為什麼要允許其他人碰他們的計算機呢?此外,路由來自他們不瞭解、語言也不通的計算機的網絡流量也是一大負擔。泰勒回憶說:「兩人都抱怨說他們會損失計算能力,還說他們不想加入。我對他們說必須要加入,如果不加入,我就把計算機項目撥款額削減1/3。」50
泰勒說話富有說服力,羅伯茨則有種鍥而不捨的勁頭,兩人提醒與會者,他們的經費都是ARPA撥付的。羅伯茨直截了當地說:「我們要建一個網絡,你們要加入這個網絡,你們要把計算機接入這個網絡。」51 如果不入網,這些大學就拿不到更多的計算機購置經費。
思想的火花通常是在會議的交流中迸發出來的,在密歇根會議的最後,有人想出了一個有助於化解反對意見的主意。這個主意是韋斯·克拉克(Wes Clark)想出來的,在林肯實驗室,他曾構想過一台名為LINC的個人電腦。與推進大型計算機分時系統相比,克拉克對開發個人電腦更感興趣,所以他沒太關注這次會議。但到會議快要結束的時候,他意識到為什麼讓各研究中心接受網絡概念會這麼難。他說:「就在我們快要談崩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了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我給拉裡遞了一張紙條,告訴他我認為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52 在乘坐一輛租來的汽車(泰勒在開車)去往機場的路上,克拉克向羅伯茨及其他兩名同事解釋了自己的想法。克拉克認為,ARPA不應該強迫每個站點的科研計算機來處理數據路由任務,而是應該設計一個能承擔路由功能的標準化小型計算機並分配給各站點使用。這樣一來,每個站點的大型科研計算機就只需要承擔一項簡單的任務,即與ARPA提供的小型路由計算機建立聯繫。這種方法有三大優勢:它能夠減輕主站大型計算機的大部分負擔,讓ARPA有權將網絡標準化,還能讓數據路由完全分散,而不是由幾個大型樞紐控制。
泰勒立馬就採納了這個想法。羅伯茨問了幾個問題,然後也同意了。他們決定用克拉克建議的標準化小型計算機來管理網絡。這種計算機被稱為IMP(Interface Message Processor,接口報文處理機),後來又簡稱為「路由器」。
他們抵達機場時,泰勒問IMP應該讓誰來做。克拉克說,答案是明擺著的:這項任務應該交給BBN公司,也就是利克萊德工作過的那家劍橋公司。但當時車裡還有負責ARPA合規事務的阿爾·布盧(Al Blue)。他提醒了一句,根據聯邦合約規範,這個項目應該進行招標。53
1967年10月,在田納西州加特林堡舉辦的後續會議上,羅伯茨提出了修正後的網絡計劃。他還為這個網絡取了個名字,叫ARPA Net,後來又改寫為ARPANET,即阿帕網。但還有一個問題尚未解決:兩地間的網絡通信是否像打電話一樣需要一條專門線路?有沒有什麼切實可行的方法能讓多條數據流同時分享線路,就像為電話線建一個分時系統一樣?當月早些時候,五角大樓一個委員會已經提出了有關這種數據網絡規格的可能方案。
當時,來自英國的年輕工程師羅傑·斯坎特伯裡(Roger Scantlebury)宣讀了一篇論文,描述他的老闆、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的唐納德·戴維斯(Donald Davies)所做的研究。這篇論文為問題提供了一個答案:把信息拆分為戴維斯稱之為「包」(packets)的小單元。斯坎特伯裡補充說,這個思想是蘭德公司一位名叫保羅·巴蘭(Paul Baran)的研究人員獨立創立的。交談結束後,拉裡·羅伯茨等人紛紛圍在斯坎特伯裡身邊進一步瞭解情況,後來他們又轉到酒吧裡,一直討論到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