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子沛(《大數據》、《數據之巔》作者,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
近幾年來,由於互聯網企業的興起,中國的企業界如同一池春水,水面被吹皺甚至攪亂了,傳統企業紛紛提出要向互聯網轉型,即企業要利用互聯網的平台來開展業務活動。今年1月份,中國的企業界甚至成立了「中國企業互聯網化推進聯盟」來推動傳統企業向互聯網化轉型。
但傳統企業究竟如何才能實現互聯網化?一個企業的線上業務和線下業務又怎樣才能融會貫通?儘管業界已經探討了一兩年的時間,但面對這些問題,很多企業的領導還是一籌莫展,感覺像天狗吃月亮、無處下手。
我認為,這個切入點現在變得越來越清晰,它就是「數據」。信息技術發展到今天,互聯網化的本質和核心其實就是「數據化」。
不妨以互聯網的典型企業——電商為例。
和傳統的線下實體店相比,電商的經營模式究竟有什麼不同呢?先撇開互聯網,我們會發現,電商跟實體商店最本質的區別是電商每賣出一件產品,都會留存一條詳盡的數據記錄。也正是因為可以用電子化的形式保留每一筆銷售的明細,電商得以清楚地掌握每一件商品到底賣給了誰。此外,依托互聯網這個平台,電商還可以記錄每一個消費者的鼠標點擊記錄、網上搜索記錄,所有這些記錄形成了一個關於消費者行為的實時數據閉環,通過這個閉環中源源不斷產生的新鮮數據,電商可以更好地洞察消費者,更及時地預測其需求的變化,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因此產生了很強的黏性。
線下實體商店卻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你要問任何一家實體店的老闆:你的貨都賣到哪去了?他可能只知道一個省、一個市或者一個地區賣了多少,卻無法回答他所生產、經營的每一件商品究竟賣到了哪個具體的地方、哪個具體的人,這個人還買了其他什麼東西、查看了哪些產品、可能喜歡什麼。換句話說,線下店即使收集了一些數據,但其數據的粒度、寬度、廣度、深度都非常有限。由於缺乏數據,實體店對自己的經營行為、對消費者的洞察以及和消費者之間的黏性都十分有限。
就此而言,一家電商和一家線下實體店最本質的區別是是否保存了足夠的數據。其實,這正是互聯網化的核心和本質,即「數據化」。當然,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數據化,而是所有業務的過程都要數據化,即把所有的業務過程記錄下來,形成一個數據的閉環,這個閉環的實時性和效率是關鍵的指標。這個思想也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一切業務數據化。
可以設想,如果今天有一家實體店可以把自己所有的生產行為、經營行為和管理行為都數據化的話,理論上它就可以和電商比翼齊肩了。互聯網只是一個工具,其目的是數據化,通過數據化讓一切業務都變得可以分析,從而更好地掌握市場和用戶。
阿里巴巴公司是全世界電子商務的領頭羊,擁有比美國兩家電子商務翹楚「亞馬遜」和「eBay」加起來還大的數據,但這樣一個大數據公司,今天仍然在強調「一切業務數據化」,即認為自己的「數據化」工作還沒有做深、做透,還要用更多的數據記錄更多的商業過程。
其實不止傳統企業的轉型,撲面而來的整個信息經濟,無論是互聯網金融、在線教育(MOOC)還是智慧城市,其核心都是數據化,人類將通過越來越普及的電子記錄手段建構一個和物理世界相對應的數據世界。這個數據世界在時間、空間兩個維度上不斷衍生、擴大,形成一個和真實世界對應的鏡像和映射,因為這個數據世界可以隨時被重構、被分析,人類因此可以更好地瞭解過去、把握未來。
換一個角度,我們甚至還可以斷言,隨著數據化的不斷深入和擴大,整個人類的歷史都將以數據的形式而存在,數據就是靜態的歷史,歷史就是動態的數據。因為人類記錄歷史的手段,無非就是數字、文檔、圖片、音頻、視頻等,所有這些形式都是數據。數據越豐富,越可以更好地再現昨日的社會、分析當時的情境。就此而言,歷史的碎片,就是游離的數據;歷史的迷霧,就是模糊的數據;歷史的盲點,就是缺失的數據。當歷史和現實都可以用數據重建、分析和解構的時候,我們就像有了一個水晶球,可以更好地在迷霧中看清問題、發現盲點、把握未來。企業如此,社會治理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