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 「互聯網+」的中國意義:新常態的新動力

中國正在接近追趕式發展的邊界,不可避免地遇到發展方式轉變、增長動力轉換的問題。習近平主席在系統闡述「中國經濟新常態」時表示,中國經濟的增長動力已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互聯網經濟首重創新,這和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新動力不謀而合。在2014年11月舉辦的「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習近平主席更是在賀信中強調,「互聯網日益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有力推動著社會發展。」兩次表述向我們傳達了明確的信號,那就是:中國未來靠創新驅動,而互聯網是創新的先導。

中國經濟轉型,進入新常態

進入2000年,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的背景下,中國經濟進入新的快速增長週期。但2010年第1季度起,GDP增速從12.3%回落到2015年第1季度的7%,增長放緩持續了20個季度。如果不考慮2008年年底一攬子危機應對計劃帶來的增長,中國GDP增長率則從2007年第2季度15%的歷史高點回落到2014年7.4%的低點,整體回落了7年,步入近年最長的回落週期之一。中國經濟開始轉型,進入新常態。

2003~2014年中國GDP增長率(年百分比)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2014年)

這一輪經濟增長放緩,究竟是短期現象還是週期趨勢?要實現中國經濟增長從速到質的轉變,需瞭解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因素。

動力一:需求因素(包括出口、投資和消費);

動力二:要素投入因素(勞動力、資本和資源);

動力三:影響全要素生產率的因素(新技術革命、制度變革帶來的要素升級和結構優化);

動力四:中國特色因素(扭曲生產要素價格、增加建設支出、刺激政策、政府企業化和壓低福利保障支出)。

中國通過改革紅利,在全球化進程中低成本利用原有資源稟賦,釋放出巨大的經濟能量。但隨著全球經濟格局劇烈震盪,上述一、二、四類動力因素遇到困難,中國經濟舊增長方式的非穩定性和非可持續性開始顯現。

2004~2013年中國三大需求對GDP增長的貢獻率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2014年)

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在不同增長階段上,經濟依賴的主要動力有所不同,相應的發展方式也要進行調整。當一種動力從作用顯著到式微時,為了開發新動力,發展方式轉變才具有緊迫性。中國經濟已進入僅依靠「直接推動需求擴大」、「加大原有要素投入」和「政府過多介入經濟」(動力一、二、四)這類手段難以驅動的階段。只有將發展方式從「主要依靠投入擴張」轉向「主要依靠生產率提高」,中國經濟潛在的增長率才會真正提高,長期可持續的新繁榮才會到來。

在人口紅利消失後,同所有發達國家一樣,驅動經濟增長的最有效動力,正是依靠新技術革命和制度創新,切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動力三)。

新常態需要新動力:互聯網+

2014年11月9日,在把「新常態」作為執政新理念關鍵詞提出6個月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首次系統闡述了「新常態」。他認為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結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1.經濟的長週期即技術進步週期

回顧世界經濟發展史和產業革命變遷史,經濟週期或經濟波動與新興技術兩者間的路徑關係被清晰驗證。每一次技術革命都帶來新興產業的出現,並主導完成對傳統產業的更新改造、生產率的全面提高,進而啟動下一輪經濟擴張。

技術週期與經濟週期的關係

來源:阿里研究院(2013年)

2.新常態的新動力:互聯網+

互聯網通過給計算機添加通信功能而改變了世界,是自工業革命以來影響最為深遠的技術革命。互聯網催生了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業務,進而催生了新經濟增長。工具和渠道是人們對互聯網最初的認知和應用,隨著互聯網本身的發展及其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改造和變革,互聯網作為基礎設施的作用和地位凸顯。這正是「互聯網+」能夠作為新動力支撐「新常態」的原因。

近年來,作為新時代的通用技術,面向互聯網的信息技術已引發新一輪技術進步,通過信息經濟的形態,在全世界範圍內爆發出強大的經濟能量,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超過以往的技術變革,並且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將越來越顯著。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研究報告,2013年,中國的互聯網經濟已佔GDP的4.4%,躋身全球領先行列。若將C2C類電子商務包含在內(其他發達國家此類電子商務規模較小),中國的互聯網經濟將佔到GDP的7.0%,遠超七國集團(G7)的水平。

互聯網經濟彷彿一塊新大陸,正吸納和改造著舊大陸的種種要素,塑造出日新月異的經濟版圖和商業生態。互聯網經濟以技術為邊界,將資源、要素、市場與技術整合,儼然一個巨型經濟體。與主要依靠不斷追加要素投入而實現增長不同,互聯網經濟體擁有巨大的網絡效應和協同效應,能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避免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固有的邊際報酬遞減的困境。

工業時代和信息時代的對比

3.「互聯網+」促進新成就

李克強總理曾經多次強調「國家的繁榮在於人民創造力的發揮,經濟的活力也來自就業、創業和消費的多樣性」。因此,落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思路,是穩定2015年經濟增長的重要保障之一,也是新常態經濟創新驅動保持中高速增長的重要基礎。

「互聯網+」為新常態注入了新動力,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2014年,全國網上零售額為27898億元,增長49.7%,增速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快37.7%,相當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6%。在電子商務高速發展的推動下,全年郵政業務比上年增長35.6%,其中快遞業務量比上年增長51.9%,快遞業務收入增長41.9%。互聯網促進了流通,擴大了消費,帶動就業增長,提升就業質量,促進新型城鎮化形成,加速和優化升級傳統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日益增強。

「互聯網+」帶動了就業增長。在我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就業卻不減反增,2014年我國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22萬人,勞動生產率繼續穩步提高。就業不減反增,與國家簡政放權政策的實施息息相關,更離不開服務業的蓬勃發展,尤其是和互聯網、電子商務有關的新興服務業的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麥肯錫研究報告指出,互聯網每摧毀1個就業崗位,便新創造2.6個就業崗位。2013年2月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佈的《網絡創業促進就業研究報告》顯示,我國網絡創業就業已累計製造崗位超過1000萬個,有效緩解了近幾年的就業壓力,並日益成為創業就業新的增長點。

「互聯網+」還驅動了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世界範圍內,工業化的發展已經進入新階段,不論是「第三次工業革命」、「工業互聯網」還是「工業4.0」的觀念與實踐,均離不開對互聯網的重視和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依賴。通過互聯網形成的C2B模式,為中國工業企業指明了定制化、柔性化、智能化的新發展方向。例如,尚品宅配通過互聯網將「房型庫」與「產品庫」匹配,從消費者咨詢和在線搜索數據中調整、開發產品。在生產環節,CNC與CAD無縫銜接,信息化改造電子開料鋸,應用條碼標籤,無需技術人員手動調整,實現傢俱在產品規格之內無極定制,企業經營業績大幅提高。

儘管這些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的規模和數量還不夠大,但代表著新興的增長動力,是中國經濟未來的希望。

《互聯網+:從IT到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