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洪武七年(1374年),卒於成化七年(1471年),明人魏驥歷經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成化九朝,官至南京吏部尚書,活了九十八歲,這在有明一代乃至中國歷史上都是一個奇跡。
魏驥是浙江蕭山人,自幼好學,永樂三年(1405年)中舉,次年參加會試,中得進士副榜,授職松江訓導,從此步入仕途。此後,魏驥歷任《永樂大典》編修、太常博士、吏部考功員外郎、南京太常寺少卿、吏部左侍郎、禮部左侍郎、南京吏部侍郎、南京吏部尚書。景泰元年(1450年),七十七歲的魏驥退休。
看官職履歷,魏驥倒有些平淡無奇,也無甚顯赫事跡;不過,在退休後,魏驥卻有大作為。大概是受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感召吧,回鄉的二十多年間,魏驥沒閒著,「家居,憂國憂民,老而彌篤。蕭山故多水患,有宋時縣令楊時湖堤遺跡。驥倡修螺山、石巖、畢公諸塘堰,扞江潮,興湖利」,通過倡導興修水利,達到了造福一方的功效,並贏得了極佳口碑,「鄉人賴之」。
成化七年(1471年)正月,魏驥憂國愛民、發揮餘熱的事跡,最終傳到了明憲宗耳朵裡。明憲宗驚訝之餘,表示讚歎,並急忙派出使者前去慰問,「賜羊酒,命有司月給米三石」,想好好慰勞魏驥,傳達朝廷溫暖。不過,使者還沒趕到蕭山,魏驥就老死了,享年九十八歲。使者回報後,明憲宗越發敬佩魏驥這位老臣,給了他一個「文靖」的美謚,並答應蕭山百姓的要求,為魏驥立祠。
翻閱《明史》列傳,縱橫比較,魏驥是明代最長壽的大臣。三十三歲入仕,為官四十五年,官至南京吏部尚書,退休後又奉獻了二十一年,感動朝廷,並得到皇帝的肯定和褒獎,魏驥的一生非常完滿。但是,有一點,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古代社會,魏驥為何如此高壽?他靠什麼活了九十八歲?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秘訣嗎?讓筆者通過幾個事例,帶您瞭解一下魏驥的長壽之法。
其一,體恤貧賤,富有愛心。魏驥初入仕途時,官居松江訓導,協助縣令抓教育工作,頂多是個從七品,俸祿少得可憐。即便這般條件,魏驥還是要釋放愛心。期間,魏驥就「常夜分攜茗粥勞諸生,諸生感奮,多成就者」,自己掏錢為貧困的學生提供茶水、粥食,無私幫助他人,他人受益,自己也會開心。再者,回鄉後,魏驥倡導興修水利,幫助百姓解決飲水灌溉問題,也是一種大愛。
其二,性格隨和,待人寬厚。正統年間,太監王振擅權,欺凌公卿,眾臣與王振水火不容。魏驥也看不慣王振,但考慮到明英宗對王振亦師亦友,且對其聽之任之,如果反對王振,就是跟明英宗叫板,這無疑是自討苦吃,故對王振寬厚待之。王振也非常尊重魏驥,不但沒對他進行迫害,反而「獨嚴重驥,呼先生」。連王振都能容忍,其他人就更別說了。心裡少了憤怒和計較,自然安靜平和。
其三,不戀權位,急流勇退。魏驥三十三歲入仕,正統八年(1443年),七十歲時儘管身體硬朗,政治上還處於上升期,但他不貪戀權位,毅然選擇急流勇退,「以老請致仕」,後「復以老辭」,最終在七十七歲那年「致仕」回鄉。回鄉後,魏驥造福一方,有著那麼大作為,卻很少自我標榜和宣傳,他的事跡直到臨死才傳到皇帝耳朵裡。權位名聲都是浮雲,做有意義的事才是真道理。
其四,粗茶淡飯,恬淡度日。魏驥犯鄉後,立即調整心態,從容回歸田園生活,「布衣糲食,不殖生產」,身著布衣,粗茶淡飯,不仰仗影響力經商牟利、攫取錢財,且為人低調,從不招搖,還經常「戴笠行田間」,一副老農民的打扮,勤於稼穡,以至於很多官員都不認識他。回歸故里,家人團聚和睦,呼吸鄉野氣息,過著百姓生活,無慾無求,恬淡度日,也是他長壽的重要因素。
《明史》中用了幾個詞來形容魏驥的性格,一是為官時「務大體」,二是返鄉後「端厚祗慎」;三是在家「雖耄益恭」。在官場上,不為雞毛蒜皮的瑣屑之事所勞神勞心,凡事抓方略,抓框架,不像諸葛亮那樣事無鉅細,身心自然輕鬆;在家鄉,放下官架,放平心態,與鄉人多交流談心,且不失端莊、寬厚、恭敬、自律之品行,是為養生之法;在家中,聽從兄長的教誨,年紀越大越恭順,沒有一點臭脾氣。氣順了,血通了,病遠了,人也就長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