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就像感冒,是身體出問題導致的疾病;抑鬱又不像感冒,它悄然發生、後果嚴重,患者和他們的家人朋友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來和它抗爭。但生活本身不就是一個不斷抗爭的過程麼,如果現在的我再被朋友問及那個問題,也許會回答說,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是悲劇,卻並不一定是逃避。對有些人來說,他們活過抗爭過的生命,不會因為最後的選擇而失去應有的尊重。願這個社會能寬容對待心理疾患,願我們都能在抗爭中保持生命的尊嚴。
幾年前,一位朋友告訴我他的好朋友自殺了,才二十出頭,年紀輕輕。朋友惋惜而不解地問我,生活中有什麼坎兒是過不去的呢?為什麼要選擇死來逃避?我當時無言以對。後來我意識到這很可能不是逃避不逃避的問題,他的朋友也許患上了抑鬱症。以前我也像許多人一樣,把自殺看作一種軟弱的行為,覺得那些從二十層一躍而下的人是沒有勇氣面對生活的不夠堅強的人。後來接觸到和抑鬱有關的知識,發現我也許永遠不能體會他們內心經歷的絕望。抑鬱症患者由於神經系統失調而遭遇個人無法控制的情感,作為健康人的我們是沒有理由站在道德的至高點去指責他們的,這樣不公平也不科學。
你也許會覺得「個人無法控制的情感」這個詞有點荒謬。外在因素才是不可控的,比如天氣,比如房價,比如地鐵站的人口密度。而感情是自己的,有什麼不能控制呢?為了高興的事而笑,遇到傷心的事而哭,這不都憑自己意願來的嗎?對普通人來說確實是這樣,但別忘了我們的「意願」也是建立在生理基礎上的,生了病的大腦會連我們的意願都改變。人的情感,和視覺、聽覺、語言、記憶一樣,都是大腦所產生的功能。當神經細胞出了問題,一些常人可以承受的刺激在病患腦中卻引起嚴重的負面情緒。他們好像經常毫無來由的悶悶不樂,我們將此歸結於性格不好,豈不知他們是失去了獲得快樂的腦功能,不能像普通人一樣從美好的事物中得到享受。指責抑鬱症患者不堅強,和指責聾啞人不說話一樣,是沒有道理的。
【Location of the amygdala in the human brain】
現在人們已經知道大腦的哪些部分和人的情感變化密切相關。比如,負責我們恐懼感的一個關鍵中樞叫做杏仁核,是位於大腦深處的組織,因形狀和大小都類似杏仁而得名(如果你想像一個手指從耳朵眼兒伸進頭裡,另一個手指從同一側的內側眼角伸進去,兩指交會處大約就是杏仁核的位置,左右各一個)。當我們覺察到環境中的危險時,杏仁核就會活躍起來,帶來焦慮感和恐懼感,讓我們下意識地避開不利的影響。又比如,抑制我們暴躁和衝動情緒的腦區位於眼眶附近,杏仁核引發的那些出於本能的反應在這裡被理性的分析,好讓我們最終合理行動而不是魯莽行事。這使得我們的祖先看見老虎時聰明地潛伏,而不是嚇得跳起來跑進虎口,不然你我今天坐這兒討論抑鬱的機會就小之又小了吧。
除了這兩處腦結構,還有紋狀體、丘腦等等都會影響人情緒的生成。介紹這些並不是想灌一堂神經解剖課給你,而是想說明七情六慾有它們的生理基礎。若干對情緒至關重要的腦區發揮功能的同時又相互作用,並且在此基礎上和大腦其他部分交換信息,使人對世界的感受形成一種既靈活又穩定的健康狀態。當這些功能或聯繫被擾亂,一些「奇怪」的情緒和舉止就出現了。日常生活中,人們會在最近發生的事裡尋找不開心的原因,然後通過邏輯分析來說服和安慰自己。這辦法在大多數情況下對大多數人都是有效的,可當問題無法解決的時候,我們往往有意無意地忽視了生理因素在這當中所起的作用。
一個重要原因是腦部疾病和其他病不太一樣,不易被自我察覺。像感冒這種外來病原體入侵,免疫反應會引起流涕發燒等不適;像流血骨折這種外傷,傷口會腫脹疼痛;像心率不齊、肢體癱瘓這種外周神經疾病,我們能感覺到身體的「失調」。但大腦是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腦細胞壞死我們是痛都不痛一下的。腦細胞異常活動直接改變對世界的認知,而我們自己無法辨別這種改變是來自生活經歷的影響還是生理因素的影響,或者當察覺到生理變化時很難憑自己意志來恢復正常的認知。
抑鬱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有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的杏仁核活躍過度,並且杏仁核和其他腦區的聯繫也發生了改變而不再受抑制,這會引起人持久的焦慮感。前面我們還提到了紋狀體,它是離杏仁核不遠的一個組織,它的異常能讓人感到壓力劇增,即使生活中並沒受到大的刺激,病人也會覺得無助和絕望。這只是大量研究中的兩個成果,抑鬱症的機制非常複雜,很可能在你我的有生之年還看不到完整答案。但跟蹤瞭解這方面的新發現,有助於從一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待患者,至少不再從道德的高度去指責因生理變化而導致的心理問題。
那麼從治療和預防的角度看,我們能做些什麼呢?首先,意識到長時間的壞情緒有可能需要治療,從而加以注意,就是很好的第一步。能對自己健康負責的終究只有我們自己,出現症狀後積極自查、主動求醫,是對待任何疾病的最科學的態度。美國A.M.D.A. 醫學百科全書提供了一個症狀列表,如果有許多條都符合並且持續數周或更長時間,就可以考慮求助醫生了:
躁動不安,易怒;
食慾大幅度變化,伴隨著體重波動;
難以集中注意力;
疲勞乏力;
感到絕望和無助;
恨自己,覺得自己沒用,有罪惡感;
不想與人交談,自我隔離;
對曾經的愛好失去興趣;
想到自殺;
失眠或者過度睡眠。
醫生會利用專門設計的問卷,通過求醫者的回答來判斷這些症狀是否已經嚴重到了需要治療的地步。病史檢查、驗血和驗尿都有助於醫生排除其他病因。如果確診,藥物和談話療法都能減輕抑鬱的症狀——和任何疾病一樣,「謹遵醫囑」永遠是第一有效的金科玉律。
雖然抑鬱症的發病有一定遺傳因素,但對於任何人而言,保持一些好習慣總有助於預防。比如多運動,睡眠規律,把焦慮和困惑吐露給自己信任的人來減壓,多和積極樂觀的人交往等等。如果後兩條實現起來不那麼容易,至少前兩條是自己能努力做到的。這看起來簡單,但它們在保持身心健康上的有效性也許超出你的想像。甚至有研究表明,運動治療抑鬱的效果有時能和藥物媲美。所以,好心情來自好身體,好身體來自好習慣,養成好習慣是對自己的身體負責任。
最後說說當身邊的人出現了抑鬱症狀該怎麼辦。主要應該避免的是試圖說服患者「你這樣想是不對的,不該這樣想」、「為什麼不振作一點」, 或者用「你真軟弱真沒用」一類的話加以刺激。正確的方法是建議他們去看醫生,幫他們找個好大夫,減輕他們就醫的心理障礙,站在他們的角度調整談話方式,鼓勵他們把療程堅持下來。
抑鬱就像感冒,是身體出問題導致的疾病;抑鬱又不像感冒,它悄然發生、後果嚴重,患者和他們的家人朋友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來和它抗爭。但生活本身不就是一個不斷抗爭的過程麼,如果現在的我再被朋友問及那個問題,也許會回答說,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是悲劇,卻並不一定是逃避。對有些人來說,他們活過抗爭過的生命,不會因為最後的選擇而失去應有的尊重。願這個社會能寬容對待心理疾患,願我們都能在抗爭中保持生命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