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雞蛋有什麼竅門?吃雞蛋的五個禁忌
會不會覺得煮雞蛋非常簡單呢?水+蛋煮一會就OK。真的是這樣的嗎?其實煮雞蛋還是有一些小訣竅的。
1、泡水。
在煮雞蛋之前,最好先把雞蛋放入冷水中浸泡一會兒,再放入冷水鍋中煮沸,這樣蛋殼就不易破裂了。當然,這只是保持雞蛋外形完整的方法之一。
2、火力。
煮雞蛋時若用大火,輕易引起蛋殼內空氣急劇膨脹而導致蛋殼爆裂;若使用小火,又延長了煮雞蛋的時間,而且不輕易把握好蛋的老嫩程度。實踐證實,煮雞蛋以中火最為適宜。
3、時間。
在確定了火力大小之後,只要準確地把握好了煮蛋時間,就能夠隨心所欲地控制蛋的老嫩程度。例如,煮軟蛋,水開後煮3分鐘即可。此時蛋清凝固,蛋黃尚呈流體狀;煮溏心蛋,水開後煮5分鐘即可。此時蛋清凝固,蛋黃呈稠液狀,軟嫩滑潤;煮硬蛋,水開後煮7分鐘即可。此時蛋清凝固,蛋黃乾爽。需要注重的是,煮硬蛋時切不可隨意延長時間。因為雞蛋在沸水中煮的時間過長、超過10分鐘時,雞蛋內部會發生一系列化學變化,從而降低雞蛋的營養價值。
4、攪動。
為了使蛋黃凝固在蛋清的正中間,應在雞蛋下鍋後用手勺不停地順一個方向攪動,使鍋中的水呈漩渦狀轉動,直至煮熟。至於這是什麼原理,想必與物理學上的離心力、向心力有關吧。
吃雞蛋的禁忌:
1.忌吃未熟雞蛋
雞蛋蛋白含有抗生物素蛋白,會影響食物中生物素的吸收,使身體出現食慾不振、全身無力、肌肉疼痛、皮膚發炎、脫眉等症狀。雞蛋中含有抗胰蛋白酶,它們影響人體對雞蛋蛋白質的消化和吸收。未熟的雞蛋中這兩種物質沒有被分解,因此影響蛋白質的消化、吸收。 雞蛋在形成過程中會帶菌,未熟的雞蛋不能將細菌殺死,容易引起腹瀉。因此雞蛋要經高溫後再吃,不要吃未熟的雞蛋!
生雞蛋的蛋白質結構緻密,有很大部分不能被人體吸收,只有煮熟後的蛋白質才變得鬆軟,人體胃腸道才可消化吸收。生雞蛋有特殊的腥味,會引起中樞神經抑制,使唾液、胃液和腸液等消化液的分泌減少,從而導致食慾不振、消化不良。
2.忌吃煮老的雞蛋
雞蛋煮得時間過長,蛋黃表面會形成灰綠色硫化亞鐵層,很難被人體吸收。蛋白質老化會變硬變韌,影響食慾,也不易吸收。
3.雞蛋不宜與糖同煮
雞蛋與糖同煮會因高溫作用生成一種叫糖基賴氨酸的物質,破壞了雞蛋中對人體有益的氨基酸成分,而且這種物質有凝血作用,進入人體後會造成危害。如需在煮雞蛋中加糖,應該等稍涼後放入攪拌,味道不減。
4.炒雞蛋不需放味精
雞蛋中含有氯化鈉和大量的谷氨酸,這兩種成分加熱後生成谷氨酸鈉,有純正的鮮味。味精的主要成分也是谷氨酸鈉,炒雞蛋時如果放入味精,會影響雞蛋本身合成谷氨酸鈉,破壞雞蛋的鮮味。
5.煮熟的雞蛋用冷水浸後忌存放
一些人常將煮熟的雞蛋浸在冷水裡,利用蛋殼和蛋白的熱膨脹係數不同,使蛋殼容易剝落,但這種做法不衛生。因為新鮮雞蛋外表有一層保護膜,使蛋內水分不易揮發,並防止微生物侵入,雞蛋煮熟後殼上膜被破壞,蛋內氣腔的一些氣體逸出,此時雞蛋置於冷水內會使氣腔內溫度驟降並呈負壓,冷水和微生物可通過蛋殼和殼內雙層膜上的氣孔進入蛋內,貯藏時容易腐敗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