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節
在九隆二十八歲的那一年,他正式將部族體系更改為了國家的體系,建國稱帝,由於大部分的子民都生長在哀牢山一帶,故此國號哀牢。
這個在中國歷史上極為神秘的國度,也從這時開始悄然誕生了。
更多到,地址
第二百二十五章 無奈下的反思
—— >
第二百二十五章無奈下的反思
在創建了哀牢王國之後,九隆王繼續著他那大刀闊斧的改革他首先廢除了其他部落的信仰和文化,並將本族文化規定成唯一且至高無上的信仰。此後,他極為清楚地劃分了國家中勞動力的工種,廣播糧田,開發礦產,並從中原請來能工巧匠,一方面大批量的製造武器,囤積糧草。另一方面則棄用較為原始的木質結構房屋,投入大量人力開始修建城池,開鑿水路,引水入城。
如此蓄力了五年以後,哀牢國的國力已頗為強盛。隨後他便舉兵大肆進攻周邊部族,將西南夷地區原本散落著的無數零散部落,一個個吞併蠶食,最終逐一被納入到哀牢國的體系當中。
逐漸的,九隆王以及哀牢國的名號相繼鵲起,在小部分部族還在勉力抵抗的同時,也有一大批人丁前來投誠,少則三五人,多則數千人。他們有的是仰慕九隆王的作風,羨慕哀牢國物資豐富的優越條件,故而想要成為這個國家的一份子,從而過上較為安逸的溫飽生活。而絕大部分的投誠者還是以整個部族為單位的,因為他們非常清楚,面對日漸強大的哀牢王國,擺在面前只有兩條路。一條是拚死抵抗,血染疆場。另一條便是顧全全族老少的性命安危,以投降的方式率先投奔哀牢國,這至少不會讓嗜血成性的九隆王再來踐踏他們族人的生命。
春來秋往,酷暑嚴冬,轉眼間又過了六七年的光景。時至此時,哀牢王國所擁有的聲勢及地位,在整個西南夷地區都是無人能及並且史無前例的。國中人口不下百萬,僅軍隊就已擴充到了三十萬之眾,當真是雄霸一方,氣勢凌人。據史料記載,當時的哀牢王國疆域遼闊,東西3000里,南北4600里,邊境甚至觸及到了緬甸以及喜馬拉雅山一帶,在雲貴地區,的確是極為罕見的強盛大國。
當年第一個對九隆王俯首稱臣的兄弟木呷,在這十餘年的征戰中始終都伴隨在九隆的左右,由於此人腹中也有些韜略,常能在一些抉擇上面為九隆出謀劃策,於是九隆便將其任命為國中的第一國師,無論是外戰還是內治,大事小情均會與木呷商量。那木呷也因此爬到了位極人臣的地步,舉國上下除了九隆王之外,便以此人的地位最為尊貴。
一日,木呷向九隆進言道,如今我國已擁有雄兵數十萬,並且久經戰陣,訓練有素。這些勇士如不繼續征殺恐怕會荒廢了血性,等到再要用兵之日,或許就不像此前那樣驍勇善戰了。故,臣有意進軍中原,剿滅諸侯,一統河山。
當時的九隆王已年過三旬,他雖然依舊殘暴嗜血,但與其十七八歲時的輕狂相比起來,他已多了一份穩重沉著,一份更為精明的睿智。
他很清楚自己國家的形式和弊病,儘管表面上哀牢王國的國力強盛,兵多將廣,但這些國民卻並非全部都是自己本族的宗室,絕大部分都是吞併收納進來的。這些人大多是在自己的殘暴和震懾之下無奈投降的,如若脫離的自己管轄地區太遠,恐怕會暗謀生變,從而對自己反戈一擊。
在自己鎮守的西南夷地區,如在征戰期間兵將起義,自己還能重新調集兵力剿清逆黨。但倘若真的進軍中原,兵將們與自己的管轄區域脫離太遠,如真的事發,再調集兵力已然不及,自己苦心經營的江山恐怕也會毀之一旦了。
然而這只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則是當時中原地區正值戰國中期,七雄割據,犬牙交錯。這些國家的國力均是強盛至極,任何一個國家與哀牢相比起來都有過之而無不及。若是單獨攻打一個國家倒還好說,怕的就是在自己出兵之後該國會與外國結盟,以如今哀牢的兵力,同時攻打兩個國家是完全沒有任何可能性的。
想要進軍中原,擺在自己面前的道路只有兩條。一是進軍巴蜀,隨後在巴蜀地區鞏固自己的勢力,再行伺機攻佔周邊國家。但那巴蜀卻位於楚國和秦國的夾角處,如此舉成功,自己勢必會兩面受敵,尤其是國力極強的秦國,在自己興兵征戰巴蜀過後,兵力自然會有所消減,那時要面對傭兵超過自己數倍的大秦,自己無異於羊入虎口,以卵擊石。
第二條路則是直接攻佔楚國,不過如果真的出兵征討楚國,本來和楚國相互制約的秦國就會有了可乘之機,秦兵可以同自己一道夾擊楚國,而後再增加兵力繼續驅逐自己。或者秦兵可以先攻取巴蜀再繼而攻打自己的後方,那樣一來,自己就會被徹底困在楚國的境內,腹背受敵,必然只有潰敗的惡果,而秦國則可借此機會對楚國形成包圍之勢。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自己的出兵都將為秦國做了嫁衣,這筆賬在九隆的心裡算的極為清楚,因此他當場拒絕了木呷的提議,並將自己的分析和判斷給木呷講解了一遍。
進攻中原的事情就這樣被擱置了下來,然而這並非九隆王真實本意,在他那龐大的野心驅使下,他早就有了攻取中原鑄就霸業的想法,只不過時局如此,他確實沒有足夠的實力與群雄抗衡,只得頗不情願的暫且放棄了這個打算。
他時常在心中暗暗喟歎,自己拚力打造的國家到頭來還是實力不濟,只怪祖先生活的區域地廣人稀,想要與中原人的人口數相抗衡的話,恐怕要度過上百年的光景才能初見成效。可到了那時,自己早已身入黃土,再大的霸業自己也是看不到的。
難道自己終將守著這個羸弱的小國鬱鬱而終嗎?自己胸中的豪情壯志,難道當真會無有用武之地嗎?倘若能真像自己編造的那樣該多好,假如自己當真是龍族的後裔,那便能夠借來天兵神將,中原諸國均不可能與之匹敵,萬里河山定然唾手可得。
想到這裡,他猛然間心頭一震,繼而想起了許多年前幫助自己登基上位的那只綠色石碗。自從自己繼任之後,就一直沒有再去那高峰之巔查探過石碗。一來是因為他壯志在胸,大部分時間都放在政事及軍事上面。二來則是他心中總有一個抹不去的陰影,那石碗如魔似鬼,彷彿生人根本接近不得,他兒時的那場奇妙的際遇,一直縈繞在他心頭許久許久才有所緩解。
因此他始終都遠離那座山峰避而不見,即便族中之人每逢吉日便前去祭拜,他自己也是從來不去的。因為他很清楚那遺跡並非什麼神龍所致,而是那只神奇的石碗發出的光芒。久而久之,他也逐漸將石碗一事慢慢淡忘了。
如今他已身登九五之位,十餘年來,大大小小的事情經歷了不少。見慣了血腥場面的他,無論是膽量還是對事物的判斷能力,早已非兒時的自己所能比擬。此刻再次想到那只詭異的石碗,他心中也自然對其有了另外一種判斷和看法。
在他看來,那隻小小的石碗居然能在一座山峰上面隨意炸出了一個巨大的坑洞,這足以說明此物具有無法想像的神奇力量。兒時的自己年幼無知,先入為主的認為那石碗乃是惡魔和鬼怪的器具,因此便如喪家之犬般倉皇而逃,甚至二十幾年都不敢去接近那個可怕的地方。
然而今日看來,此事絕非像自己當初想像的那樣簡單,倘若真的是什麼神魔之物,那這二十年來不可能沒有任何特異的事情發生。既沒出現過什麼神靈降世的吉祥之事,也從未有過離奇慘死的怪事發生。
由於九隆當初編造那套神龍的謊言,因此整個哀牢國都以神龍作為至高無上的信仰。身為一國之君的他自然不能表露出對此事不屑一顧的態度,為了做足表面功夫,他特意安排了守衛數十名,在整個神龍山下輪流站崗,以此來證明此地的尊貴和不可侵犯性,並能很好的顯露出他對龍神的崇拜和敬仰。
此外,為避免有祭拜者誤闖禁地看透了玄機,他在接任後的第一年就頒布了一條非常重要的法令:凡前去朝拜龍神者,最多只能在半山腰的位置祭司禮拜,全族上下只有在他的帶領之下才能接近遺跡,違令者,殺無赦。同然,他所派遣的那些守衛,也同樣是把守到半山腰的位置就止步不能上前了。
這十幾年來,如果神龍山上的石碗有什麼離奇的事情發生,無論是國中子民還是終日守在山下的兵丁,不可能無人察覺無人知曉。在那個對於國人來說極為敏感地帶,只要稍有半點風吹草動,必然會驚動全國上下,這樣重要的消息,他又豈會有全然不知的道理?
如此推斷,那神龍山上的石碗應該依然平靜無恙地躺在那裡,與神靈鬼怪無半點關聯。若果真如此,那麼那只石碗所擁有的力量就應該想辦法開發出來才是,假如能借助到那石碗的神力,說不定自己就能反轉局勢,利用這種特殊的力量增強自己軍隊的實力。
他在心中思量了一番,暗暗定下了一條計策。隨後便喚來親信一名,悄悄交代給了他一件極為秘密的任務。
更多到,地址
第二百二十六章 密令
第二百二十六章密令
九隆王讓那親信即日動身,前往神龍遺跡所在的神龍山走一趟這次的任務極為隱秘,除了他君臣二人之外,決不可對第三個人提及。
具體的任務內容倒是並不複雜,只是讓那親信想辦法潛入到聖地的中心,也就是那山頂上發出綠光的位置。如在發出綠光的洞中發現有什麼事物,大可不必驚慌,將那發光之物裝在器皿之中帶回到此處,至此就算大功告成了。如在上山途中遇到看守兵丁的阻攔,不要與之對話說明來意,直接殺了便是,此番殺人的權力是本王授予的,絕不會有人對你追究責任。
那親信本是勇冠三軍的一名勇士,戰爭期間,此人殺人如麻,不計其數。如今戰亂暫且平息,故九隆王便將他調來作為自己的貼身侍衛,日子長了,兩個人之間多多少少也增進了一些默契和情誼。九隆之所以讓此人前去辦理這件隱秘之事,一來是因為此人對自己忠心耿耿,絕不會對外洩露半點機密。二來則是因為他的身手不凡,在上山途中免不了要殺死幾個看守的兵丁,由他出馬,那些兵丁自然是攔不住他的。
那親信聽完九隆王的指令,當即躬身領命。但他心中畢竟有太多的問題得不到解答,不免一臉迷茫地望著九隆想要得到此等做法的真實用意。
九隆看出此人心存疑慮,畢竟那神龍遺跡乃是本族中人從不敢貿然侵犯的崇高聖地,讓他以潛入盜取的方式對待聖地,這難免會對其心中造成極端的壓力。
於是他微微一笑,將自己早已想好的一套謊言給那心腹之人講了一遍。他告訴那人,自己乃是龍神的子孫,靈魂與龍神互有交融。日前他偶有所感,神龍山上的秘寶有一些破損,需要拿到山下來進行修復。那神龍山頂的中心有一處極小坑洞,內有一物,乃是神龍身上的一片鱗甲。整個哀牢王國的命脈就存乎於這片小小的龍鱗上面,此物若是徹底損壞,全族的命脈都將倒轉,這十幾年來大好氣運也將就此終結。他之所以讓心腹之人暗中取回龍鱗,那是因為他心有顧慮,生怕這等消息走路之後會引起國人的恐慌。他這樣偷偷摸摸地行事,也的確是替子民著想,這份苦衷也只有對自己的心腹之人傾訴了。
九隆是龍神子嗣的傳說已經流傳了近二十年之久,不僅是西南夷地區路人皆知,就連中原人也開始有所耳聞,那親信本就是哀牢一族的子民,對於此道自然是深信不疑的。此時聽九隆如此一說,那人不僅沒有產生任何懷疑,反而對九隆的仁愛之心感動無比,同時也為自己能得到這份榮耀至極的任務而感到興奮和光榮。他立即打消了所有顧慮,知道修復命脈秘寶這等事情半點都遲緩不得,隨後他便收拾行裝,並刻意攜帶了幾把利器,辭別九隆王后,便匆匆出城而去了。
九隆王坐在殿中捏指掐算,按此人騎乘快馬的腳程,如事情進展的順利,最多五日便可回來覆命。倘若他真能將那物帶回宮中,這便說明那石碗並非奪人性命的魔物。退一萬步說,就算那石碗真的是殺人的魔器,那身死之人也不是自己,正好讓此人充當一顆探路的石子,大不了今後自己不再去惹那石碗也就是了。
就這樣,他度日如年地在宮中苦等了三日。到了第四天頭上,殿外忽然紛亂異常,過不多會兒便有侍衛回報,說看守神龍山聖地的守衛遭到了攻擊,有死有傷,但卻不知那襲擊者的身份和來意,而且那人似乎還往山頂的聖地處去了。為避免壞了聖地的龍脈,將士們不敢再往山頂追趕,但如此大事畢竟牽連著全國的氣運,故遣兵丁一名快馬加鞭回城稟報,如今正在殿外候旨。
九隆王一聽心中竊喜,知道那名得力心腹已然成事。於是他故作驚慌地連聲納罕,趕忙傳喚那名從神龍山回來報信的兵丁。
只見那兵丁渾身是血,趴在地上便嗚嗚咽咽地稟報道,兩天前自己與另外七名士兵正在夜值,忽然從暗處衝出來一人,不由分說地揮刀就砍,一上來便連殺了三人。剩下五人知道聖地的重要性,對方既然在暗夜中偷襲,來意顯然不善,估計八成與山頂的神跡有所關聯。於是五人奮力禦敵,即便是豁出自己的命去,也要守住聖地不受外人的侵襲。
但不成想對方的武功實在太高,還沒等五人打得幾下,便在轉瞬之間連斃四人,他自己的背上也被砍了一刀,雙腿一軟就趴在了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