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節


輪山峽是河灘趕路的一個必經之地,但是這個地方人煙特別稀少,沒有常住的河灘人,就連過路的也情願多繞幾十里的路避過這裡。原因很簡單,別人都說輪山峽這個地方特別髒,解放前花園口決堤,大河河水一潰千里,兩岸難民成千上萬,天災**全部都聚到一起,一大批災民南遷,那是真正千里露白骨的荒年,不知道多少人在輪山峽裡頭避禍的時候餓死了,屍體沒人收斂,大水一過,沉澱的泥沙把屍體全都埋在下面,等到水患平息了,也沒人來管。輪山峽附近的地主捨不得丟下自己的地,水患過後回家,又覺得住在這裡不安生,專門請了大仙來看,看到最後,有個缺德的大仙出了個陰損的主意,在輪山峽當年餓死人的地方種了一片槐樹,把那片的冤魂遊靈全部都壓在原地。
但這也不頂事,當年死掉的人太多了,輪山峽附近的人經常能在半夜聽到一片好像叫花子討飯時的聲音,時間久了,怪事很多,誰都住不下去,先後搬走,這裡最後就成了一片無人的死地。
"照這麼說,這兒就是丐幫的公墓?"金大少伸頭望了望,道:"唬人的吧。"
反正我聽到的也只是輪山峽的傳聞,然而四個人走了一段之後,一眼就看到月光下已經泛出一片新綠的槐樹林子。
"別再走了。"老蔫巴一把就拉住我,同時示意金大少和彌勒止步,他就是從小在老林子裡長大的,對有些東西非常敏感,抽抽鼻子,道:"不安生。"
果然,老蔫巴的話還沒有說完,那片槐樹林子的最外邊,猛然就冒出一道一道好像被稀釋過的影子,影子模模糊糊,像是挨班排隊一樣,慢吞吞繞著一棵棵樹,來回的兜圈子,這和我之前見過的老槐鎖陰一模一樣,心裡也不覺得怕。我們不打算在這裡找東西,只是路過而已,應該沒有什麼大礙。
不過在死過那麼多人的槐樹林邊經過,確實很滲人,除了那一道一道虛虛幻幻的影子,還有隱約的嘈雜聲,哭喊,叫罵,哀求,討食,連成一片。
驟然間,一聲豬的嘶叫聲從不遠處傳了過來,從小在鄉下長大的人,對這聲音肯定是不會聽錯的。
豬的嘶叫聲傳來之後不久,幾個精壯漢子抬著一口大豬出現在視野中,他們動作飛快,把大豬抬到林子旁邊的時候,隨手丟在地上,兩個人拿著鐵鍬,平出了一塊地。緊接著,一個壯漢提著殺豬刀,在大豬身上開口放血。
我們四個暗中看過去,都有點訝異,這大半夜的,在槐樹林子旁邊殺豬放血,是怎麼個意思?
大豬身上的血放掉一半,就被拖到平出的地上,那個漢子估計是常做這事,手法精熟,豬還沒死透,他就開始開膛剝皮,亂七八糟的內臟冒著一股熱氣和腥臭被拽了出來。兩旁的人拿著兩把利刀,把這些腸肚連同帶血的豬肉剁碎,又有人不停的朝裡面撒爐藥(香灰)。
一看見朝裡面加爐藥,就能確定這些人肯定不是做好事的。大豬的血肉內臟被剁碎了,血腥味順風飄出去,在槐樹林子邊上游來蕩去的那些影子頓時就像惡鬼一樣想朝這邊撲,但是都被槐樹壓著,左右不能離開太遠。
"他們像是要把這林子裡的東西都引走。"金大少道,他們金窯跟這些陰物打交道的時候也非常多,看著對方的舉動,大概就是那意思。
槐樹林子裡一群餓死鬼,摻了沙子和爐藥的豬內臟一飄出去,從槐樹林裡面不斷湧動著一團一團影子,爭先恐後想要撲出來。
"差不多了,撒吧。"一個壯漢子道:"那幫人手裡有槍,強攻不下,就用這些東西陰死他們!"
亂七八糟的血肉內臟被裝了兩大桶,剩下的都被拋到林子邊。林子裡的惡鬼瘋了一樣,一層一層的擠成一團。看的我這樣帶著鎮河鏡子的人都忍不住頭皮發麻。
第二百二十八章索要八字
鬼影重重,全部蜂擁到了林邊,那幾個精壯漢子看著把槐樹林裡的影子都吸引的差不多了,一聲呼哨,從不遠處的黑暗中,驟然跳出來一道低矮的身影,那傢伙肯定是個漢子,但身材瘦弱的和女孩兒一樣,奔跑間速度非常的快,身上裹著一件奇形怪狀的衣服,看上去詭異之極。
這個人風馳電掣一般從不遠處猛然衝向了槐樹林,按照道理來講,在這樣陰氣森然的地方,帶著陽氣的東西只要敢靠近,肯定會被纏的無法脫身,但是這個身材矮小的人衝進一團一團的鬼影中,如入無人之境。
"他穿的那件衣服......"金大少也收起臉上的嘻哈之色,瞇著眼睛,小聲對我們道:"人皮衣服......"
我一聽就知道這肯定是旁門裡頭以陰辟陰的手段,跟撈財神的撈屍世家一樣,人皮筏子陰氣重,連髒東西都看不見他們。
就在我們一交換眼色的間隙中,那人已經穿過幾團鬼影,靠近了邊緣的槐樹,他身手敏捷,一路跑著,一路在樹上啪啪的拍上幾道黃符。
彭......
一棵棵樹上的黃符隨即就炸開了,冒出一團火光,那種力量不足以把整棵樹都炸斷,但是炸了黃符的樹迅速的開始枯萎,連葉子帶樹幹,好像被抽掉了水分一樣,萎靡發黑。緊接著,被槐樹壓著的那些影子如同掙脫了枷鎖一樣,呼啦啦的朝著外面鑽了出來。
"走!"一個壯漢揮揮手,剩下的攜手抬著裝滿了血肉內臟和爐藥的桶在前面飛快的跑,一邊跑一邊撒,那種東西對餓死鬼來說就是致命的誘餌,不知道多少影子跟著他們蜂擁向黑暗中。顯然,這些人是要把東西全部引到一個地方去。
密密麻麻的鬼影子像一片滾滾的潮水,又像是當年剛剛結隊經過輪山峽的逃荒大軍,槐樹林子裡的那個人看著勢頭差不多了,抽身跟上了隊伍,在鬼影中間鑽來鑽去的引著它們。我不知道他們要去做什麼,不過沒有多想,當時就和彌勒金大少還有老蔫巴暗中尾隨了過去。
人鬼同途,一路飛奔,朝輪山峽附近跑了大約有兩里地,隨即停了下來,我看到前面是一處山窩樣的沙地,十幾個人手裡都拿著火銃,齊齊的對準一個黑乎乎的地洞口。等到後面的人帶著一窩鬼影跑過來的時候,十幾個人紛紛閃身躲開,身材低矮的人從後面跑過來,用力接過大桶,一下就扔到了地洞口裡面。
大桶在洞口滾動了幾下,桶裡的血肉碎末撒了一地,這下完全就炸窩了,那群鬼影擋都擋不住,一口氣衝到了洞邊。洞裡隨即啪啪響起兩聲槍響,但對這些鬼影沒有任何作用。還沒等我們再多看,另一隻大桶又被用力投到洞裡面。
唰......
眼見著一團一團的影子將要湧進洞裡的時候,從黑漆漆的地洞裡面,驟然閃出六道彷彿飄在半空的符,看似普通的紙符閃著一點一點的光,在洞邊懸空連成一片,湧到邊緣的鬼影就像一叢一叢泡沫,任何聲息都沒有發出,化成了泡沫,層層粉碎。
"他娘的!"金大少頓時不淡定了,伸長了脖子,帶著些許訝異,道:"這是我們金窯的磨靈符啊!"
金窯背屍采金,一向都在積屍地裡進行,免不了跟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打交道,日子久了,漸漸摸出了一些經驗和門道,而且從高人手裡討到不少辟邪的法門。金大少從小在金窯長大,對本家的東西自然非常熟悉,一看見那六道連在一起轉來轉去的紙符,馬上就認了出來。他一開口,我就知道,金大少可能想插手救人,左右看了看,對方差不多二十來個人,都是旁門中的角色,沒有聖域的高手。
前後不到三分鐘時間,地洞口那六道黃符的光芒漸漸暗淡了,從輪山峽引過來的髒東西太多。黃符的效用一減弱,就從兩邊的間隙中鑽過去幾道影子,地洞裡發出低低的驚叫,金大少皺皺眉頭,跟我們打個眼色,隨後起身跳了出來。
我和彌勒二話不說,衝過去就打,把旁邊拿著火銃的幾個人都放倒之後,我扯開衣領,露出胸前的鎮河鏡,一路跑向洞口,銅鏡天生辟邪,儘管銹跡斑斑,但是一路跑,兩邊的影子就一路閃躲。
"是金窯的人不是!出來回個話!"金大少跟在我後面衝著洞口大喊,這貨是金窯一寶,金窯從上到下沒有人不認識他,聲音一傳出,隨後就有了回應,從洞口裡探出一張臉,甕聲甕氣的道:"是我!"
"哎喲!大蛋哥!"金大少明顯認識對方,而且沒想到那人會被困在這裡。
一看到真是金窯的人,我們手下的動作更快,好歹都是欠了金窯的人情的,洞口邊的髒東西全被逼到了一旁,我隨手把破桶撿起來,丟出去很遠,密密麻麻的影子立即衝著破桶去了。洞口暫時清靜了一下,隨即,三四個人從洞裡飛快的鑽出來,那個回應金大少的人約莫有三十歲的年紀,長的孔武有力,赤著上身,渾身上下連同臉龐上都佈滿了傷疤。
一從洞裡脫困,這人就像出了籠的老虎,一瞪眼睛,回頭粗著嗓子道:"妹子,你出來吧,我們的人來了,一起衝出去!"
話音一落,從洞口邊又鑽出一個人,那人雖然顯得有點狼狽,臉上身上沾滿了塵土沙子,但我還是一眼就認出來,是譚家婆子的孫女,那個叫譚小秋的女孩兒。
眼下的危機還沒有完全化解,當時也顧不上多說,一起就朝外面殺過去,這麼多人聚到一處,外面那些旁門的角色就撐不住了,尤其是那個被金大少稱作大蛋哥的漢子,手裡有槍,在洞裡被憋的久了,衝出來就是幾槍。這種東西比火銃犀利的多,旁門人屁滾尿流的躲,沒跑及的都被放倒了。這些人沒有太大的威脅,我就怕呆的久了夜長夢多,等到勢頭差不多,立即帶著他們朝遠處跑,後面的人也不敢追,不多久已經徹底甩脫了對方。
我們在河灘一個水泡子邊停下來,譚小秋畢竟是個女孩子,一身沙土很難受,湊在水邊去洗。金大少抽空跟我們介紹了一下,那漢子是金大少伯父家的兒子,從小也在金窯裡做事,這是金家的嫡系,完全可以信任。
"大蛋哥,今天是怎麼回事?"
"我們只是路過,瞧著那麼多人追著那妹子,看不過眼,插手想管管,沒想到就被對方給逼住了,整整在這裡纏了大半天,沒什麼大不了的事。"那漢子說完之後,有些無奈的歎了口氣,道:"另外,你能把我名字叫對麼?是大膽,不是大蛋。"
"你小時候不是得過疝氣麼?"
那漢子臉都綠了,拿金大少沒一點脾氣。我心裡暗自琢磨著,譚家婆子的身份比較特殊,如果不是極為要緊的情況,也不會有人輕易就把她殺掉,殺了譚家婆子,又追擊她的孫女,這個事情估計有點說頭。
"小辣椒,咱又見面了呢。"金大少禍攪完金大膽,又跟著溜到譚小秋身邊,笑嘻嘻的跟對方搭話,上一次見面,譚小秋就沒給他好臉色,這一次更乾脆,抹抹臉上的水,直接道:"滾蛋!"
金大少臉皮厚,一點都不介意,我就覺得這事可能有點怪,拉開他,單獨去問譚小秋。
"見過我奶奶麼?"譚小秋等到旁邊沒了人,神色立即焦急起來,急促的詢問我。
我不忍她難過,但同樣也不想騙她,就這麼一猶豫間,譚小秋已經從我的神色裡察覺到了什麼。到了這個地步,我瞞也瞞不住,衝她輕輕搖了搖頭。
"我奶奶......是不在了嗎!?"譚小秋的眼睛裡立即湧出兩汪淚水,但這個丫頭的脾氣很暴且硬,忍著就是不讓淚水掉下來。
《黃河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