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
朱、李兩傢俬交甚篤,朱驥忙迎上前問道:「可是出了什麼事?」
李驥顧不得滿額汗水,只氣喘吁吁地道:「朱千戶……請你救救家祖……」
朱驥不解地問道:「李祭酒不是應邀隨皇上去圓覺寺為太后祈福祝壽嗎?到底出了什麼事?」
李驥哭喪著臉道:「家祖推謝未去……他在國子監中被……被人……」一語未畢,竟坐到地上放聲大哭起來。
朱驥見問不出個所以然,料想必是李時勉出了大事,李驥才會如此失態,便低聲吩咐了袁彬幾句,命他嘗試到某處尋人,自己則攙起李驥,道:「走,我跟你一起到國子監看看。」
剛走出棋盤街,便見到丘濬和林鶚聯袂趕來。丘、林二人均是國子監監生,因參加上屆會試未中而入學深造。丘濬與朱驥好友巡城御史[17]邢宥是同鄉,同為廣東瓊州[18]人,因邢宥之故,丘濬與朱驥也甚是熟稔。
朱驥見丘濬神色凝重,便料到對方與李驥一樣,同為李時勉而來,忙上前問道:「可是李祭酒出了事?」
丘濬點點頭,簡短地道:「適才忽然有錦衣衛校尉趕來國子監,稱李祭酒帶頭私伐樹木破壞公物,將他和司業趙琬、掌饌金鑒一併拿下,用大枷鎖了,押在國子監門前示眾。」
朱驥聞言極為愕然,道:「今日我當值錦衣衛官署,並未派出一兵一卒呀。」
丘濬答道:「那些校尉是直接從東郊趕來的,說是奉了皇帝詔令。」
一直抹淚不止的李驥忽憤然插口道:「什麼皇帝詔令,還不是因為家祖得罪過那位王先生,他成心報復。」
「王先生」即是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他是有明以來地位最高、風頭最勁的大宦官,稱其權傾朝野毫不為過,只要有大臣得罪了他,便會遭到報復。前不久錦衣衛校尉王永心僅因匿名張榜揭發王振罪惡,便被極刑處死,家眷均受到牽累。錦衣衛大小官員也因管束下屬不力而受到訓斥,除了王振親信指揮僉事王林及指揮馬順等人外,餘人皆受到罰俸三月的處罰,也包括朱驥在內。
朱驥一聽到「王先生」三字,轉瞬便明白了,忙問道:「有李祭酒破壞公物這回事嗎?」丘濬微一遲疑,即答道:「確實有。」
李驥嘶聲嚷道:「那難道也叫破壞公物嗎?」
林鶚忙解釋道:「丘兄的意思是,確實有李祭酒修剪樹木這回事,這才被人指控為破壞公物。」
原來今日國子監也循例放假,大多數監生都外出遊玩,祭酒李時勉便想利用這一機會修剪彝倫堂[19]門前的樹木。他不顧七十餘歲高齡,親自爬上梯子修剪枝椏,只為給芸芸士子們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讀書環境。不想李時勉忙活了大半天,人尚未從勞碌疲憊中緩過神來,便有錦衣衛校尉趕到,手持刑具,以破壞公物的罪名將其逮捕,就地枷在國子監大門前示眾。
顯然,王振派了人暗中監視李時勉,想尋找他的過錯。但這位李祭酒一生勤勉正直,始終沒有落下把柄,想不到他今日趁假期親自出馬修剪國子監樹木,竟會授人以「破壞公物」的口實。
李時勉名懋,字時勉,號古廉,以字行,安福[20]人。自小勤奮好學,七歲能背誦《四書》《五經》,十二歲能詩會賦。於永樂二年(1404年)中進士,選庶吉士[21],修成《太祖實錄》《永樂大典》後升為翰林侍讀。
李氏既有學識淵博的文學侍臣身份,本該一輩子雍容華貴,然其一生卻充滿了傳奇色彩——成祖、仁宗、宣宗祖孫三代皇帝皆欲殺他而後快,而李氏竟能不死,可謂百轉千回,命大福大。
明成祖朱棣起於北京,雖在南京登基稱帝,但一直有心遷回龍興之地。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詔建北京宮殿,震驚世界的紫禁城便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營建的。
紫禁城的名稱是借喻天象而來。古人將天上的星星分為三垣、二十八星宿。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其中,紫微星在三垣中央,因此成了代表天帝的星座,有「紫微正中」之說。而天帝住處名紫宮,皇帝既號稱「天子」,是上天的驕子,便模仿天帝把自己住的地方叫作「紫宮」。自秦漢開始,皇帝居所又稱「禁中」,即不許人隨便出入之意,因而合稱為「紫禁城」。
明紫禁城圖略
紫禁城佔地七十二公頃,集各種建築手法之大成,房屋總數在初建時就有房舍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22]。巨大的城池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南部外朝以三大殿奉天殿[23]、華蓋殿[24]和謹身殿[25]為中心,是皇帝舉行大典、召見群臣、行使權力的主要場所。北部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是皇帝和后妃們居住及皇帝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後廷裡帝后居中,東、西又各有六宮給嬪妃們居住。整個建築規劃得井井有條,大殿富麗堂皇,氣勢威武,後宮陰柔秀美,每一處裝飾無不充滿了奇思妙想。
陰陽五行說滲透在紫禁城各個角落,可謂殫精竭慮。如五行學說認為土為黃色,代表國家,所以紫禁城屋頂多採用黃色的琉璃瓦;火能生土,火為紅色,所以宮殿柱子均用紅色,以示興旺發達之意。
要建造這樣一座皇城,代價可想而知。紫禁城施工期間,前後徵集全國著名工匠十萬、民夫一百萬。所用材料運自全國各地,如木材來自湖廣、江西、山西等省;漢白玉石料來自今北京房山區;五色虎皮石來自薊縣的盤山;花崗石采自曲陽縣。宮殿內墁地的方磚,在蘇州燒製;砌牆用磚是山東臨清所燒。宮殿牆壁所用的紅色塗料,原料產自山東魯山,加工在博山;室內牆壁上的杏黃色顏料產自河北宣化的煙筒山;等等。
謹身殿後有一塊近三百噸重的雲龍大石雕,從幾丈深的地方開採出來,運輸非常困難。當時剛好是嚴冬季節,於是民夫們沿途挖井,汲水潑路,用水結成一條冰路,將石頭放入旱船,在冰路上拉運。僅拉曳旱船就用了騾馬一千餘頭,前後排成一里多長,人喊馬嘶,浩浩蕩蕩,熱鬧異常,然建造紫禁城的艱辛亦由此可想而知。
除了建築花費太過浩大外,遷都還有許多實際問題。北京原為元代的大都,是典型的非生產型的消費城市。而元順帝妥歡帖木兒逃離大都時,脅迫大量居民隨行,大都人口因此而銳減,城市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在正式遷都前,朱棣不斷從南方遷徙富戶到北京,「以實京師」,北京人口才逐漸增多。遷都北京後,北京城居民絕大多數都是外來移民。
儘管如此,南北兩京的差距還是沒有辦法彌補。江南經濟發達,歷來是中國賦稅重地。尤其是原先的京師南京地處江南中心地帶,城市整體經濟水平遠遠高於北方城市。而北京地處內地北部邊境,明朝建國後,與北元蒙古連年交戰,北京因此也成為國防前線的哨所,繁華富庶無論如何都不能與南京相提並論。但朱棣遷都決心已下,為此採取了種種措施。
當時連接北京與南方的經濟通道,只有一條大運河。為了遷都需要,從永樂九年(1411年)開始,朱棣命工部尚書不惜一切代價,浚通大運河。
在中國大地上,最浩大的工程莫過於長城和京杭大運河。大運河的開鑿有兩個重要的歷史時期,一是在隋朝,一是在元朝。隋煬帝楊廣開鑿的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由餘杭至涿郡[26],長達四五千里,號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雖然楊廣是出於玩樂的目的開發了大運河,但大運河卻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唐朝詩人皮日休有《汴河懷古》一詩: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汴河即大運河。皮日休認為楊廣發動民眾連通京杭大運河對繁榮經濟是有利的,如果他的目的不是為了坐上龍舟到揚州去玩,那他的功績就足以和大禹治水媲美。
隋朝大運河溝通了南北,但卻繞了一個很大的圈子。元朝開通了濟州河、會通河、通惠河三段河道,使南北大體取直,不必再遠繞洛陽。但元朝因為運河水量不能很好調節,所以運河並未能發揮很大的作用。直到明成祖朱棣時期,才使大運河真正地暢通無阻。自此後,大運河幾乎完全承擔了南糧北運的任務,因而大運河的浚通,不僅在運河史上,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一個相當重大的事件。
營建紫禁城及浚通大運河開銷巨大,均是勞民傷財之舉,朱棣為此耗光了明太祖朱元璋三十年省吃儉用積累下來的國庫,上書反對的大臣前仆後繼,李時勉也是其中之一。
永樂十九年(1421年),紫禁城突然發生火災,奉天、華蓋、謹身三大主殿一齊毀於大火。朱棣初登皇位時,曾對建文帝朱允炆舊臣大加殺戮,甚至發生了株連十族及瓜蔓抄的悲劇。一些大臣死得相當悲壯慘烈,其家眷均被送入教坊,每夜受到幾十名男子的凌辱,朱棣還親自監督過問。
然殺人既不能獲得民心,還會落個暴君的形象,事後回味,手段強硬的朱棣一樣感到不安,他曾經悄悄詢問身邊的大臣尚書茹常道:「朕毋得罪於天地祖宗乎?」意思是,我這樣做會不會得罪了天地祖宗。可見他雖然表面英武,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但內心深處卻著實難安。朱棣後來的許多行為,都與這種憂懼的心理有關。
發生了三大殿著火事件後,朱棣未免有些惶悚,於是按照慣例命大臣們直言上書。群臣紛紛認為是遷都惹來的禍。主事蕭儀和侍讀李時勉二人的奏疏尤其痛切。朱棣大怒道:「北平之遷,我與大臣密計,數月後而行,彼書生之見,烏足達英雄之略哉!」將蕭儀和李時勉下於錦衣衛詔獄中,又將同時上書的給事柯暹、御史鄭維垣等人謫徙邊疆。
蕭儀受不起折磨,死於錦衣衛大獄中。李時勉因受錦衣衛指揮朱護庇護,總算勉強活命。後經大學士楊榮力救,這才被釋放出獄,官復原職。
經此磨難後,李時勉並未改掉其剛介耿直的個性,依舊「慨然以天下為己任」。但他再進諫言事,朱棣都不肯聽從,遷都北京亦不可避免[27]。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六十五歲的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由於大臣的精心安排,太子朱高熾順利登基,是為明仁宗。
這一年,朱高熾已經四十七歲,幾近知天命之年,如此晚成的皇帝,終明一朝都十分罕見。
朱高熾因為肥胖,且身有殘疾,不為父皇朱棣所愛,之前一直生活在微妙而危險的環境下,多年來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而今終於得到了解脫,不免有些放縱起來。這放縱,自然是指美色了。
李時勉聽說後,立即上書勸諫道:「諒闇[28]中,不宜近妃嬪。」又道:「側聞內宮遠自建寧選取侍女,使百姓為之驚疑,眾人為之惶惑。」
暗指朱高熾嗜欲過度,不該「旭日已旦」才上朝,更不該派人到建寧選取宮女,驚擾百姓,勸皇帝「謹嗜欲」。
朱高熾閱覽奏章後,怒不可遏,立即將李時勉召到皇宮偏殿,要他當面說個清楚。李時勉竟絲毫不給皇帝面子,毫不退讓,且言辭激烈地批評皇帝。朱高熾本是極好的脾性,至此再也按捺不住,命武士以金瓜[29]扑打,當場打斷了李時勉的肋骨。
朱高熾還不解恨,又下旨將李時勉貶為交阯道御使,命他一天審一案、言一事。但皇帝此舉不過是為了折辱李時勉,李時勉尚未動身出發,憤恨難平的朱高熾又下令將李時勉投入錦衣衛監獄。
直到垂危之際,朱高熾仍不忘李時勉當廷的侮辱,對親信大臣夏原吉道:「李時勉廷辱我。」越說越怒。
夏原吉百般慰解,朱高熾仍然不能釋懷。當天晚上,皇帝撒手歸西,享年四十八歲,在位僅十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