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節

  楊塤笑道:「還是令兄考慮周全。那就不麻煩了,我就直接從前門出去好了。」一邊說著,一邊去卸門板。
  蔣蘇台道:「楊大哥要西行去錦衣衛官署,從前門出去得繞上一大圈呢。你稍等一下,我招呼完這位主顧,便送你從後門出去。」
  楊塤應了一聲,利落地卸下一扇門板,剛好容一人通過。等候在外面的女子閃身進來,歉然道:「實在不好意思,如果不是情非得已,也不會冒昧打擾。」
  蔣蘇台忙道:「娘子快別這麼說。你喜歡我的扇子,肯光顧小店,還要千里迢迢地帶回家鄉,我高興還來不及呢。扇子都擺在那邊架子上,我帶娘子過去。」
  那女子道:「我哥哥還在外面。」
  話音未落,一名高大的男子從門板縫中擠了進來。一跨進門檻,便順手拿起一邊的門板,將空隙掩上。
  楊塤雖候在一旁,卻因為心中有事,未多留意先進來的女主顧。此時見到女主顧的兄長舉止異常,不經意地一掃,這才大吃一驚,忙叫道:「蘇台,快跑!」
  * * *
  [1]毀於天火的三大殿,在永樂一朝沒有再進行重修。明成祖朱棣擔心「違背天意」,不敢再建,權以奉天門(即今太和門)為聽政之所,這就是明清兩代皇帝「御門聽政」的起因。之後,明成祖朱棣長子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朱高熾與其父性情完全不同,留戀虎踞龍盤的興王之地,一心想復都南京。如此心境下,自然也不願意花費人力、物力修復北京的三大殿。據《明史·仁宗本紀》:朱高熾「洪熙元年三月戊戌,將遷都南京,詔北京諸司悉稱行在……四月壬子,命皇太子(指朱瞻基,後來的明宣宗)謁孝陵(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因馬皇后謚『孝慈』,故名,位於今江蘇南京紫金山),遂居守南京」。同時,還下令重新修葺南京皇城。然而,天不遂人願,朱高熾在位不到一年,便驟然去世,未能實現遷都回南京的計劃。皇帝去世時,皇太子朱瞻基人正在南京,為復都做準備。明仁宗遺詔道:「南北供億之勞,軍民俱困。四方仰鹹南京,斯也吾之素心。」可見其念念不忘遷都南京。其繼承者明宣宗朱瞻基頗有其祖明成祖朱棣風範,不思遷都,但並沒有修復三大殿。因而,在紫禁城建成之初那場大火後的二十年間,曾經富麗堂皇如夢境一般的紫禁城中央地帶,始終只是一片焦黑的廢墟。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明英宗朱祁鎮即位。這位英宗皇帝幼沖即位,卻十分崇拜曾祖父朱棣,希望能成為一個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於是,在他當政期間,做了一件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沒有做成的事情——重修紫禁城。當時還健在的蒯祥又受命主持營建三大殿和乾清宮、坤寧宮的工程。施工中用各局監輪班工匠三萬餘人,軍隊三萬六千人,前後花費兩年時間。
  [2]工部為六部之一,掌理天下百工、屯田、虞衡、山澤之政令。其屬有四司:營繕、屯田、虞衡、都水。營繕掌繕治皇家宮廷、陵寢、壇廟、宮府、城垣、倉庫、廨宇、營房。紫禁城設計者蒯祥亦是工部營繕司官吏。
  [3]中國古代史籍多稱呼日本為倭國,本書一律採納「日本」的正式稱呼。
  [4]明代接待外國使節,住宿的國賓館稱會同館,南、北兩京均設有會同館。明英宗即位後,定會同館為南北兩館,北館六所,南館三所。北會同館位於澄清坊大街東,就是現在的王府井一帶。南會同館位於東江米巷玉河橋西街北,即現在東交民巷內。
  [5]明初朝貢貿易厚往薄來,於是有許多日本人冒充朝貢使者到明廷騙錢。那些日本人多是膽大的冒險者,沒有管轄,朝貢完了後往往滯留在中國沿海搶劫,這是明初倭寇的來歷。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後,鑒於倭寇多入寇山東海濱郡縣,於洪武二年(1369年)派楊載出使日本,賜日本國王璽書,要求對方約束部屬,各安其土。當時日本正處於南北戰爭時期,南朝征西將軍懷良親王不知道元朝已經滅亡,誤以為使者是蒙古所派,惱恨當年元軍伐日,當場殺死其中五人,將楊載拘留了三個月,這才放還。朱元璋對日本國情也不瞭解,以為懷良親王就是日本國王,為了減輕倭患,再度派趙秩出使日本。經趙秩解釋後,懷良親王這才知道中國已是大明王朝的天下,遂同意修好,且送還了部分被倭寇掠到日本的中國人口。自此,中日兩國開始了外交往來。然後來朱元璋從日本僧人口中瞭解到懷良親王並不是真正的日本國王,日本京都另有朝廷和天皇,不由得十分懊悔,對自己原先計劃通過外交途徑敦促日本抑制倭寇侵擾的做法感到懷疑,從此對一切非日本朝廷派來的貢使一概拒絕接受。胡惟庸伏誅後,朱元璋乾脆以「通謀胡惟庸」為借口,徹底斷絕了與懷良親王的朝貢關係,並開始閉關自守,對日本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日本在其《祖訓》中被列為「不征之國」。所謂「不征國」,就是與這些國家地區和平相處,互不侵犯,貿易活動採用朝貢形式,民間的對外貿易則嚴厲禁止。為了防止海上的武裝騷擾,甚至規定「片板不許入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始作俑的海禁制度正是明代倭寇猖獗的根源。東南沿海人多地少,居民多以「以番舶為利」,不許下海貿易等於斷了他們的生計,與其等著餓死,不如鋌而走險進行海上走私。但《大明律》對海外經商限制得極嚴,規定凡私自攜帶鐵貨、銅錢、緞匹、絲棉等違禁物下海及與外番交易者一律處斬,而且禁止私人製造具有二桅以上的出海大船。而對於勾結外族的「謀反大逆」更是異常嚴厲,首從皆凌遲處死,本宗親族祖父、父、子、孫、伯叔、兄弟、侄、堂兄,同居的異姓親族外祖父、岳父、女婿、家中奴僕,凡年滿十六歲以上皆斬。為了不被誅九族,走私商民多假扮日本人來掩飾身份,由此才有了愈演愈烈的「倭情」。事實上,明中後期為害最烈的倭寇,主體其實是「迫於貪酷,困於饑寒」的中國沿海平民。明成祖朱棣繼位後,為營造萬國來朝的盛世,對海外諸國仍實行羈縻政策,積極鼓勵他們派遣使者入明朝貢。朱棣告諭禮部大臣說:「太祖高皇帝時,諸番國遣使來朝,一皆遇之以誠。其以土物來市易者,悉聽其便;或有不知避忌而誤干憲條,皆寬宥之,以懷遠人。今四海一家,正當廣示無外,諸國有輸誠來貢者聽。爾其諭之,使明知朕意。」而當時的日本室町將軍義滿已成功解決了南北朝合併問題,基本完成了九州地區的征霸事業,已成為實際上的最高政治權力人物。由於明朝對朝貢使者賞賜極其豐厚,義滿亦積極尋求建立與明朝的朝貢貿易關係,以解決其國內財源枯竭的問題。建文帝三年(1401年),義滿在博多一位名叫肥富的商人的勸說下,派遣該商人和自己的親信僧人祖阿為使者,攜帶國書和貢品,入明進行過朝貢。永樂元年(1403年),義滿又遣天龍寺僧人堅中圭密為使入明朝貢。與此同時,明成祖朱棣亦命左通政趙居任、行人張洪、僧錄司右闡教道成出使日本。於是趙居任等人就偕同堅中圭密一起到日本,賜予義滿龜鈕金印及勘合百道。從此中日兩國重新恢復了朝貢貿易關係。但僅僅允許朝貢貿易,對民間自由貿易,明廷依然嚴厲禁止。
  [6]黃金家族是指是純潔出身的蒙古人。根據記載,蒙古族有一名女性始祖阿蘭豁阿,她與她丈夫生有兩個兒子。奇怪的是,她丈夫死後,她又生出了三個兒子。她的兩個大兒子和其他親屬對這件事很有疑問。阿蘭豁阿解釋說:後來的三個兒子是她與一個神人的後代,是上天的兒子。從此之後,這三個兒子的後人就被稱為純潔出身的蒙古人。蒙古各部的可汗都出自阿蘭豁阿後來所生三個兒子的家族,所以便被稱為「黃金家族」。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就屬於其中的一支。按照蒙古傳統觀念,只有黃金家族出身的人,才有繼承汗位的權利。非黃金家族出身的人,絕對不可染指汗權。
  [7]遼河、西遼河、老哈河流域:今吉林、遼寧一帶。
  [8]和林:今蒙古共和國哈爾和林。元順帝妥歡帖木兒於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在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滕旗達裡諾爾西岸)病死後,其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即在和林繼位。愛猷識理達臘死後,其子脫古思帖木兒繼立。
  [9]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明成祖朱棣所組建的神機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獨立槍炮部隊,並且提出了「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的作戰原則,由神機營配合步兵、騎兵作戰,使火器的應用更趨專業化。此後,神機營成為軍隊的一個兵種。
  [10]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的撒馬爾罕首府。
  [11]宋晟:字景陽,定遠(今安徽定遠)人。少年時隨父兄一同參加朱元璋的起義軍,之後戎馬一生,成為明代三朝元老,其間歷經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建文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四鎮涼州,前後二十餘年,威信著絕域」,深得三朝皇帝信任。專管監察、彈劾的御史多次在明成祖朱棣面前彈劾宋晟擁兵一處,自作主張。朱棣卻道:「任人不專則不能成功,況大將統一邊,寧能盡拘文法。」命宋晟繼續根據邊疆實際情況辦事。宋晟與朱棣是兒女親家,第二子宋琥娶朱棣第三女安成公主,第三子宋瑛娶朱棣第四女咸寧公主。兩位公主皆為朱棣原配徐皇后(徐達長女)所生,為嫡公主。宋晟享恩寵之隆,為明朝功臣中所罕見。正統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也先入寇,宋瑛時為西寧侯,在大同總督軍務,督大同守將朱冕、石亨等戰也先於陽和,明軍全軍敗沒,宋瑛及朱冕皆戰死,即為書中前段于謙告知女婿朱驥的緊急軍情。
  [12]忽蘭忽失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東。土剌河:今蒙古國境內的圖拉河。
  [13]沙州:今甘肅敦煌。赤斤蒙古:今甘肅玉門西北。
  [14]明初朱元璋設統軍大元帥府,後仿元制改為樞密院,之後又改為大都督府,統領全國軍政。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為擴張皇權,先是殺宰相胡惟庸並宣佈永不設宰相,將政權分拆到六部;之後又將大都督府分拆為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將軍權分拆。五軍都督府各設左、右都督兩名作為長官,均為正一品。都督開始有參政議政權,明後期逐漸失去。五軍都督府的職責是統領京畿及各地方的衛所,具有統兵權,但調兵權與武將人事權卻歸兵部。都督府和兵部互不統屬,均直接聽命於皇帝。打仗時,在兵部掛職的武將憑皇帝印信領兵,戰事結束,還兵於都督府,自己仍掛職兵部。這樣,明代的軍權便被分拆在五軍都督府和兵部兩個部門,使武將與兵權分離,防止了武將跋扈的局面。
  [15]都督僉事:明朝都督府長官。初從二品,後改正二品。洪武十三年(1380年),改置五軍都督府後,亦分置。凡為公、侯、伯者,可與左、右都督、都督同知(從一品)分任掌印、僉書,以掌府事。鎮守或出征時,則充總兵、副總兵。
  [16]鄒平:今山東鄒平。
  [17]張麒:永城(今河南永城)人。父因女貴,因女兒張氏被立為燕王朱棣世子朱高熾正妃而被授予兵馬副指揮。朱棣(明成祖)奪取皇位後,世子朱高熾被冊立為太子,張氏被封皇太子妃,張麒則升任京衛指揮使,不久病逝。朱高熾(明仁宗)即位後,封張氏為皇后,追封岳父為彭城伯,謚號「恭靖」,後又升為侯爵。
  [18]事見同系列小說《包青天》。
  [19]明代京城官場交際中,稱謂大體直接稱官銜,也愛稱呼官職古名或別名(本書只直接稱呼官銜),以示雅觀。「老」和「先生」均為尊稱,「老先生」為最尊稱呼。
  [20]衍聖公:孔子嫡派後裔的世襲封號,始於西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當時漢平帝劉衎為弘揚禮教,封孔子後裔為褒侯。之後的千年時間裡,封號屢經變化,到北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改封為衍聖公,後代沿襲。而到了公元1935年,民國政府取消「衍聖公」,改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生於1920年的孔德成,便成為末代衍聖公,首任祭祀官。2008年,伴隨著孔德成的去世,嫡長孫孔垂長接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衍聖公」就此終結。明代衍聖公為正一品,班列群臣之首,地位十分尊崇。明廷專門在京師東安門外建衍聖公府,作為衍聖公來京之用。
  [21]徐增壽:魏國公徐達幼子,朱棣內兄。徐增壽一直暗中支持朱棣,但其長兄徐輝祖卻是堅決的反燕派。燕師入南京時,徐輝祖率兵堅決抵擋,被擊敗後逃入父親中山王徐達的祠堂,不肯出來。朱棣礙於結髮妻子徐氏(徐達長女)的面子,勉強放過了徐輝祖。又封徐增壽為定國公,子孫世襲。因徐達長子徐輝祖已襲封為魏國公,故徐達之後一門兩公,為明代功臣中所僅見。又,徐家除了徐輝祖外,徐達幼女徐妙錦也是朱棣政治上的反對派,反感朱棣從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奪取皇位。朱棣稱帝后沒幾年,皇后徐氏病死,朱棣打算續娶徐妙錦為後。徐妙錦推辭說:「我無婦容,不足備六宮選,乞代奏皇上,另擇賢媛。」女官催了幾次,徐妙錦堅決不答應。朱棣聽說後很是惱怒,威脅說,不嫁給天子,還想找什麼女婿呢?於是,徐妙錦便決定終生不嫁,削髮為尼,到南京聚寶門外的王姑庵出了家。此後,朱棣再未立皇后。
  [22]在西南數省留有不少有關朱允炆的遺址和傳說,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其名著《徐霞客遊記》中便記載了朱允炆曾在貴州白雲山修行:「有巨杉二株,爽立磴旁,大合三人抱;西一株為火傷其頂,乃建文君所手植也。再折而西半里,為白雲寺,則建文君所開山也。」貴州武定正續禪寺大雄寶殿的柱子上有一副楹聯:「僧為帝,帝亦為僧,數十載衣缽相傳,正覺依然皇覺舊;叔負侄,侄不負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獅山更比燕山高。」皇覺寺即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早年為僧之所。「僧為帝」指朱元璋由和尚當了皇帝,「帝亦為僧」則指建文帝朱允炆由皇帝出家做了僧人,頗有滄桑巨變的味道。
  [23]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命人將和氏璧(此段故事詳見同系列小說《和氏璧》)琢成傳國玉璽。秦相李斯親書八字小篆於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後世稱玉璽為「寶」,因以八字為文,又叫「八寶」,由此形成慣例。只有宋代宋徽宗執政時,於所用八寶之外,又作一玉璽,其文曰:「範圍田地,幽贊神明。保合太和,萬壽無疆。」為十六字,命名為「定命寶」。靖康之禍,諸寶都被金兵奪去,唯「定命寶」留了下來。宋高宗趙構攜以渡江,因為璽文是蔡京所書,遂棄之不用。到了明朝,諸寶皆用四字:若敬宗廟,用「皇帝尊親」之寶;賜親藩,用「皇帝親親」之寶;賜守令,則用「敬天勤民」之寶;求經籍,用「表章經史」之寶。
  [24]給事中:明諫言、糾察官職名。明代給事中是一個獨立的機構,不隸屬於任何部門,由於分掌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各部的總稱),故稱六科給事中。六科長官為都給事中,為正七品。下有左右給事中,從七品。另還有給事中,從七品。各科人數不同。六科官秩不高,權力非常大,主要職責有封駁(輔助皇帝處理奏章)、科參(稽查六部事務)、奏聞、彈劾、註銷(聖旨與奏章每日歸附科籍,每五日一送內閣備案,執行機關在指定時限內奉旨處理政務,由六科核查後五日一註銷)等。由此可以看出,明代給事中不僅能夠稽查六部百官之失,另外諸如充當各級考試參與官,廷議、廷推這些只有各部堂上官才能參加的活動,也要由這些只有七品的官員參加。
  [25]方孝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博得了人們深厚的同情與讚揚。萬曆年間,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為方孝孺昭雪,在南京為其建了一座「褒忠祠」。清朝乾隆皇帝也曾在曲阜孔廟中為方孝孺立碑。
  [26]宣府:今河北宣化。明軍事重鎮。
  [27]萬曆二年(1574年)十月,十二歲的明神宗朱翊鈞突然向首輔張居正問及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張居正雖覺驚愕,仍然如實回答道:「國史不載此事,但先朝故者相傳,言建文皇帝當靖難師入城,即削髮披緇,從間道走出,後雲遊四方,人無知者。」可見張居正也認為朱允炆並沒有燒死,而是逃走了。因為時間已久,明成祖朱棣當時擔心的建文帝復辟問題已經不復存在,連明神宗都公然發問,足見當時已經不再是什麼忌諱。更早時,明孝宗(明英宗之孫)弘治年間,曾有大臣楊循吉等人公然上疏請求恢復建文帝的年號。
  [28]麗春院:明代北京官妓安置機構,隸屬於教坊司。又,明代立國後,明太祖朱元璋即在南京設教坊司,隸屬禮部,掌管宮廷歌舞娛樂。教坊司又設富樂院,專門安置官妓(多為罪囚家眷),然禁文武官員及舍人入院,只允准客商賈出入,此為明朝設官妓收脂粉錢之始。後富樂院失火焚燬,明廷又於武定橋等處重建十六樓,以安置官妓。但洪武之後,社會風氣改變,朱元璋「文武官員及舍人不許入院」的禁令已名存實亡。時人記載云:「諸司每退朝,相率飲於妓樓……解帶盤薄,牙牌纍纍懸於窗隔。競日暄呶,政多廢弛。」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又於東城黃華坊本司胡同設教坊司,依舊掌宮樂。教坊司下設麗春院,位於皇城東側勾欄胡同,類似洪武時的富樂院。
  
  第三章 風露浩然
  
  彼時蒯祥正當盛年,建築技藝已達到了爐火純青、巧奪天工的程度,且有很高的藝術天賦和審美意識,「凡殿閣樓榭,以至迴廊曲宇,蒯祥隨手圖之,無不稱上意」。當由蒯祥負責設計並組織具體施工的承天門完工時,見者交口稱讚。就連一向以苛刻嚴厲著稱的成祖皇帝朱棣亦連連點頭,極為滿意,誇獎蒯祥為魯班再世,「蒯魯班」的外號不脛而走。
  朝在太行南,暮在太行北。
  問予何事苦匆匆?鞍馬驅馳常是客。
  笑而不答心自知,眷戀浮名好是癡。
  昨日朱顏如醇酒,今朝白髮已成絲。
  遠離鄉國空勞夢,悵望庭闈有所思。
  君寵親恩俱未報,竊祿無功補盛時。
  太行山,不可攀。
  誰似山頭白雲好,才成霖雨便知還。
  ——于謙《無題》
  那自稱兄妹進來購扇的一男一女正是不久前楊塤在兵部官署撞破的兩名假軍士,也就是他正苦苦追尋盜走兵部機密文書的賊人。男賊人見身份已經敗露,便抽出短刀,直朝楊塤奔來。女賊人亦挺出兵刃,欲當場殺死蔣蘇台,然見到對方驚惶絕望的淚眼時,又有所猶豫,那一刀竟沒有立時紮下去。
《大明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