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節

  就在此時,看似蕭瑟的環境又開始起風了,雨聲突然急驟而來。
  從若隱若現的十二實驗室的檯子上,直到妮可這邊,連成了一片水瀑布,綿密而有力的雨點落下來,在黑水面上砸出無數開花的、僧帽形的水泡。
  黑沉沉的空氣中,不時有電閃一亮,那都是不太耀眼的、沒有雷聲的閃電,每亮一次,雨聲就更急一些,後來,完全變成一片無法分出節奏的嘩嘩的聲音了。
  這種天氣給人的感覺很糟糕……
  正在下著陰冷的細雨,泥濘的地面被那些恐怖的籐條嚴密地包纏著。
  時不時的,從什麼地方刮來一陣風……
  它在黑色木樁中間低沉的歎息,攪得木樁頂上的巨蔓也發出沙沙的響聲,還惹出許多別的不愉快的聲音來。
  用歎息和哀嚎所合成的悲慘音樂,打破了這封閉空間中那種抑鬱的沉靜……
  霎時間,黑色木樁叢中,傳來讓人心驚膽顫的吼聲。
  這種吼聲很難分辨得清楚——是人?是獸?又或者非人非獸!?
  隨著這吼聲,黑水蒸汽漫天飄蕩,籐蔓上晃落下的碎屑亂飛。
  突然,空中有一團黑霧,一下子便黑烏烏地壓下來了。
  整個空中,四處都是炸雷的響聲,震得人耳朵發麻;鋸齒形的電光,不時地衝撞黑水區域,擊打著黑色的木樁!
  沉悶的雷聲越來越大,它似乎要衝出黑霧屏障,撕碎空氣解脫出來。
  那耀眼的閃電的藍光急驟馳過,嚓嚓的巨雷隨之轟響,震得人心收緊,地面動搖,並且還傳來了迴響……
  妮可雖然也感到很緊張,但畢竟是俄國軍官親自帶她們來到這裡的,如果這是什麼極其凶險之地,那麼對於這個傢伙來說也是一樣的。
  況且按照俄國軍官一路驗證解鎖的情況,他對這個地方的情況也應該是極其的熟悉才對。
  所以此時女神祇要在照顧好自己的前提上,並且把洛伊德保護好就行了,艾達娜的性命,俄國軍官應該會操心!
  天幕低垂,在陣雷驟雨過後,整個黑水區域又陷入了死寂當中……
  偶爾能聽見黑水中冒泡的聲音,甚至還能聽見有什麼東西從黑水中爬了出來,搭在了附近的地面上……
  還不時的傳來那種滑膩的游曳聲……
  妮可微微的皺了皺眉頭,她覺得艾達娜此時的情況並不是很好。
  俄國軍官在給艾達娜的小拇指上劃開了一道小口子之後,便從她的頸部攬住。
  然後俄國軍官迅速的從衣兜裡取出了一個藥丸似的東西,放進了艾達娜的嘴中……
  可是艾達娜此時全身都失去了力氣,已經幾乎完全的處於一個麻痺的狀態當中,連吞嚥動作也無法完成。
  於是俄國軍官索性就對著她的嘴吻了下去,然後猛然的頂入了一股氣,讓那藥丸衝進了食道然後下落……
  癱軟的艾達娜猶如被電擊了一般,整個人都抖了一下,才逐漸的緩和了過來,她細聲的對著俄國軍官說了句話。
  俄國軍官聽著她那很有特色的聲音,又促使他忍不住看了眼艾達娜的那張嘴……
  他曾對她的嘴打量過一番……
  艾達娜的嘴唇很薄,很難想像他所聽到的那些鏗鏘有力,又俠骨柔腸的聲音是來自這張嘴。
  然而這的的確確是兩片美麗的唇,遺憾的是從不輕易地向上彎,就算是有,也是極微的,讓人難以察覺。
  而她那只挺拔的小巧的鼻子竟是如此巧妙地與她的唇相映成輝,又很體面地勾勒出她深邃的眼簾,把兩者有機地聯繫在了一起。很有韻味。
  敢情確實是一張沉魚落雁似的臉龐……
  在這番短暫的急救之後,艾達娜勉強算是恢復了過來,至少沒有性命的危險了。
  而周圍那密密麻麻的黑色蔓籐木樁叢中,不時的傳來詭譎的聲音,有什麼東西似乎越來越靠近了。
  由於妮可並不懂俄語,她只能衝著俄國軍官「誒!」了一下,又看了看遠處朦朧檯子上的實驗室,提醒他得趕緊「啟程」了。
  這段路看似很短,但是其中卻險象環生、凶險無比,剛才艾達娜的那一個意外狀況,要不是俄國軍官在這裡,她估計就已經香消玉殞了。
  而妮可也就失去了直接找到鑽石鑰匙的機會……
  幸好那種不可挽回的情況並沒發生,冥冥之中似乎都有著什麼關聯。
  俄國軍官又在艾達娜劃開口子的小拇指上,用力的擠壓了一下,這時候一股濃濃的黑色血液被擠了出來。
  艾達娜詫異的看著自己的手指,當那股黑色血液流出來之後,她感覺到整個人都釋然了許多,不然身體就已經像是不再屬於自己的了一樣。
  最讓艾達娜吃驚的事情,是這個名聲一點都不好的俄國軍官,竟然還撕碎了他那筆挺的軍裝袖子,扯下了一塊布料給她包紮那小傷口……
  她自己都不知道此時的心情該怎麼形容——很複雜,有一絲絲的暖流,卻又轉瞬即逝。因為她覺得沒有哪個男人是值得相信的。
  俄國軍官與艾達娜的目光交匯的時候,他那有神卻又飽含滄桑的眼神,已經悄然的感動了這個女人……
  這個魁梧的男人扶起了艾達娜,他們繼續朝著前方走去……
第425節 誘捕之光
  黑水瀰漫的昏暗區域中——
  這是最漫長的一段路程……
  明明從剛進來的時候,那十二實驗台不過就在附近而已,而現在被黑木籐林給攔住了。
  看上去是直線路徑的道路和橋樑,也不知道在什麼時候,悄然的發生了變化,似乎已經移動變換過了位置,而並非原來記憶中的路線……
《歇斯底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