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節
師父這話一說,我和沁淮同時鬆了一口氣兒,端端正正的做好,眼巴巴的望著師父在那兒吃吃喝喝。
師父被我們盯的不自在,胡亂吃了兩口,說道:「我真服了你們了,不吃了,給你們說下那段往事吧。」
「好!」我和沁淮竟然同時鼓起掌來。
我們是如此的興奮,可在聽完故事以後,我們才發現這興奮是多麼的可笑,這個故事足以讓人毛骨悚然。
※※※
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有人口稠密的地方,自然也有地廣人稀的地方。
故事就發生在N城,N縣,一個偏僻的小山村。
這裡是一個安靜的小村,也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小村,只是因為綿綿密密的山脈,只是因為不那麼便利的交通,讓世人見識不到它的美麗。
隔著一座不大的山脈,這個小村附近有幾個臨近的村子,可是那幾個村子比這個小村生活要富足的多。
一座山脈就阻斷了這個小村的路,沒有路,生活的水平自然高不上去。
可是自古以來,蜀地就是一個頭疼的地兒,因為蜀地多山,交通原本就不容易便利,需要路的地方多了去了,也不知道啥時候才能輪到這個小村子。
老村長一直在為這個問題煩惱,村子偏僻,所以村子裡的婚姻往往就是和鄰村的人互通,這往來一多,生活水平一比較,大家就不滿意了。
對於這一點,老村長覺得很愧疚,從解放以來,他就一直擔任這裡的村長,村裡人不管誰見了他,都會親切的叫聲老村長,可是他卻沒有把大家帶上富裕的路子。
可是老村長也很為難,這裡都是山,可以耕種的地兒很少,農民沒有地,要怎麼富?
富裕要靠自己想路子啊,那個時候,風風火火的公社運動還沒開始,大家對勞動的積極性還是很高的,當然也希望付出以後得到豐厚的回報。
沒有地啊,沒有多少地!老村長想著這個問題就覺得煩悶,午飯也沒咋吃得下,隨便敷衍了一點兒,就出了門,開始在村子裡轉悠,想著能不能有啥辦法,讓大家富裕起來。
走上路上,總有村民看見老村長,每個看見老村長的人,都會很親切的跟他打招呼,老村長也熱情的回應。
可是村民越尊重他,他越覺得肩膀上的擔子重,要帶著大家富裕。
就這樣,滿懷著心事,老村長走啊,走啊,走到了繞著村子流淌的那條大河面前,這條河的水世世代代的養育著這裡的人,可是他能讓村子的人富裕起來嗎?
望著眼前滔滔不絕的流水,老村長忽然眼前一亮,說不定這條『母親河』真的能給大家帶來富裕!
沒有地,但是這裡有水啊,可以養魚的嘛!魚可是好東西,比地裡的玩意兒值錢多了,說不定可以在這上面做文章!
想到這裡,老村長興奮了,他是一個實幹派,既然想到了,就一定得去做。
他去了鎮上,請了技術員,然後來探討這個想法的可行性,最終,經過技術員的指導,這事兒真成了,技術員指導大家在河裡養魚,因為那片兒小村地少,魚塘什麼的肯定不現實。
村民們也激動了,這就是一條康莊大道啊!
再說了,因為村裡窮,路不通,村民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條小船兒,一是為了在河裡捕些魚吃,二是從這條河出村最方便,現在開始河裡養魚了,船都不準備了,真是件天賜的好事兒。
是的,這是一件好事兒,可是這也成了災難的源頭。
第二十八章 老村長(三)
河裡養魚在大家的積極勞動下,很快就得到了實施,河面的一部分變成了養魚場。
這樣養魚的好處頗多,技術員曾經說過,這種魚的肉沒有魚塘養出來的魚肉那種腥臊味兒,而且還能保持一定的,河魚的鮮美度。
大家滿懷著希望,等待著養魚場的收穫,收穫了,就能換來財富。
雖說這裡陸路不太通暢,可是靠著水路,靠著那一艘艘的小船兒也能把魚兒運出去。
每個人都在憧憬,這其中也包括老村長,他無兒無女,有一個老伴兒,也在三年前過世了,他現在一門心思只撲在工作上,他希望能幹出成績,不為名,不為利,就是淳樸的想給大家辦事兒。
春去秋來,一轉眼時間就快過了一年,養魚場快收穫了。
大家都很激動,可偏偏這個時候有一個人來給老村長潑冷水了。
這個人是一個村裡的老人,主要做的事兒就是管理村裡的祭祀啊什麼的,聽說懂得神神鬼鬼的事情不少,規矩也頗多。
隨著這裡得到解放,新的思想漸漸得到傳播,村裡人也就漸漸的不咋尊重這個老人了,認為他搞迷信。不過,也沒人明說什麼,畢竟村裡人還是注重對祖先的祭祀的,這個工作還得他主持。
這一天,他上門找到了老村長。
「我覺得應該搞一次祭祀河神的活動,畢竟在河神手底下討飯吃,得有點兒表示。」他如是對老村長說道。
老村長皺起了眉頭,作為一個村幹部,他是很反對這勞民傷財的一套的,他接受了新的思想,新的教育,認為這是一個堅決不能姑息的陋習。
可是這畢竟是主持村裡祭祀工作的老人,還是得尊重,於是老村長委婉的拒絕了:「我覺著吧,現在村裡窮,搞祭祀得活牛,活豬的扔下河裡去,大家承受不起啊。以後,等村裡富裕了,可以搞搞這樣的活動,劃劃龍船什麼的也不錯嘛。」
那老人是個明白人,知道這話其實就是拒絕了,這祭祀活動根本不可能進行,搞不好別人還會認為他趁機生事兒,沽名釣譽,歎息了一聲,那老人對老村長說道:「河神不滿意了,是要收去人命的,說不定收穫也會收回去。算了,好自為之吧。」
這樣的說法,讓老村長心裡有些火大,這絕對是利用封建迷信來恐嚇,可是老村長還是強壓著怒火,尊重的把老人送出了門,不管怎麼樣,老村長是個與人為啥的人,他不願意對一個老人發火。
其實祭祀是否陋習,我不想評論,畢竟那時候總有人喜歡把事情做到極致,極端,反對一件兒東西,就連帶著全部否定了。
到現在,其實這樣的祭祀活動反而被鼓勵了,保護民俗文化之類的吧,有的祭祀還成為了招攬遊客的手段。
這祭祀重新興起到底有怎樣的原因,這不是探討的重點,重點是老村長拒絕了要祭祀的請求,他自認為是黨員,就該堅持一些原則,而且祭祀確實有些鋪張浪費,這貧窮的小山村承受不起。
臨收穫的季節越來越近了,不管老村長是個怎麼堅定的人,心裡還是有些打鼓,就像你再怎麼不相信一個人,當他煞有介事的在面前說過一句話,你心裡還是會有些陰影。
這一天,老村長決定親自去漁場看看,他駕著自己的小舟,連同幾個在漁場忙碌的人,一起巡視起來,這些人裡,其中有一個人還是老村長的侄兒,算是他村子裡最近的血親了。
巡視的氣氛很愉悅,畢竟這是個風和日麗的好天氣,畢竟不時的看著魚兒從水中躍起,誰不高興?
可是當巡視到漁場最邊緣的地方的時候,忽然天氣就陰沉了下來,還刮起了大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