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節
而在所有人中,表情最誇張的,神色最激動的,則莫過於我和雷仁。
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我們倆是同時從凳子上「蹦」起來,同時沖那爛泥高喊道:「上裹泥眠!真是好刀呀!」
兩個人突然的叫喊,嚇了在場所有人一跳。更讓那些外行詫異不已。
站在我身邊的賢紅葉不解的捅我道:「你說什麼呢?連刀還沒看見就知道是好刀麼?」
小阿四站在凳子上,也對著那玩意不住的撓頭道:「不是說菜刀麼?為啥拿上來的是一塊爛泥?」
和小阿四說的一樣,此時在麻布裡展現出來的,並不是什麼菜刀,而是一塊乾巴巴的爛泥。那泥塊發黑髮裂,還沾染著茶葉沫,絲毫和「寶刀」兩個字聯繫不上。
面對阿四的質疑,趙水荷不滿意的回敬道:「你個猴子懂什麼!這叫『上裹泥眠』!是我『五臟廟』藏寶刀的古禮,你們這些外行人,自然是看不出這其中的奧妙的。」
此時,趙水荷的話匣子又被打開了,她居然滔滔不絕的秀起了優越感,對在場的「外行人」,講起了「藏刀」的門道來。
首先,她教科書一般的開場道:「刀,為兵中霸主。而菜刀,則是廚道將帥。」
在中國,有兩種人最重視刀具,一種是以刀為魂的武者,另一種,就是以刀為命的「廚子」。
也因此,廚子的三字經中,「刀」被列為第一項,其次才是「火」和「功」。
菜刀,家家都有,人人會用,是我們身邊最常接觸的刀具之一,可真要說起這其中的門道來,恐怕就沒幾個人知道了。
不要說普通人不知道,恐怕就連「私塾」的廚子都不清楚。更不清楚這菜刀,也是有「刀靈」「刀精」守護的。
而趙水荷接下來要說的,就是有關菜刀與刀靈的事情。
第六十章 :祭刀靈
其實和我們普遍的認識不同,菜刀是很講究的刀具,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菜刀的使用,開鋒,運輸和封刀在過去都有嚴格的規定甚至儀式,其用工之複雜,禮儀之嚴苛,堪比日本鬼子的東洋刀具。
這菜刀上的門道,從我面前的這把御賜菜刀上,就能看出一二來。
在外行人看來,這細麻布包裹著的只是一個「泥塊」。可五臟廟的廚子,便會一眼看出,這泥胚是一種非常特殊而專業的藏刀手段,叫『上裹泥眠』。
那把寶刀,就封存在這塊污泥之中。
上裹泥眠,從字面上非常好理解,就是裹上泥睡覺。
刀也會睡覺麼?當然!
因為過去的廚子非常迷信,認為刀是有靈魂的,有靈魂自然會睡覺,而且「刀靈」在,則保佑用刀者做出來的食物味甘可口,沒有鐵腥味,如果「刀靈」不在,那這把菜刀就算是廢了,和普通鐵器無二。
也因此,在古時候,一把菜刀被好廚子買回來之後往往是不著急開鋒的,必須要先貼黃紙,在用豬油擦拭刀身,行一種「請刀靈」的儀式,把刀靈「請」進菜刀裡,才能開鋒,安心使用。
而與「請刀靈」儀式相對應的是,一把菜刀一旦因為某些原因不用了,就要進行「上裹泥眠」,讓刀靈休眠。
為什麼要讓刀靈休眠呢?因為古代的人迷信,認為刀靈是一種調皮的精靈,不甘寂寞而且貪吃好動,你不用它切菜了,它自然也就吃不到好東西了,日子久了難免跑出去「離家出走」。
為了防止刀靈逃跑,也就必須想辦法,用泥巴封起刀,讓刀靈安睡才成。
聽到這裡,小阿四看著那被泥胚包裹的刀具,連連搖頭道:「你們這些五臟廟的廚子也太迷信了!一把菜刀都說的這麼神乎。」
面對小阿四的質疑,我微微一笑道:「阿四,這不是迷信,是科學。」
「科學?!」阿四撓頭道:「科學證明這菜刀裡有『刀靈』麼?」
我拍了拍他的腦袋,微笑著,把「上裹泥眠」這藏刀工藝中的科學原理,告訴了他。
借由此,我也想說出自己內心的看法,以及這把刀真正的意義來。
「上裹泥眠」的藏刀方式被趙水荷說的很玄乎,不過這不光是一種迷信,也是一種科學。
對此,我有我自己的獨特理解。
我首先告訴大家,菜刀和戰刀最大的不同是使用的強度和方法。
菜刀是用來切菜的,一天至少三次,戰刀是用來殺人的,三天未必一次。
也因此,菜刀長期在刀火油熏的廚房裡使用,一般都自帶油性,因而不容易生銹,所以每每用完刀具之後,只要擦淨掛起便可,一般不需要特殊打理。
這是它便於使用存放的優點。
可是,菜刀一旦長時間擱置不用,他這個維護上的優點,卻會搖身一變成為維護上的缺點。
因為菜刀經常接觸瓜果蔬菜等食材,這些食品往往含有酸鹽等腐蝕鐵器的微量元素,平日裡看不出來,可一旦久置不用,就會讓菜刀加速腐蝕,損壞刀體。
那些積年累月的酸鹼物質非常頑固,去除起來也很麻煩,用水沖沖不乾淨,刀留水氣,還容易起銹,用油擦到是好,可另一串問題也就隨之而來了。
菜刀和戰刀最大的區別是切割對象的不同,菜刀切的東西是要進嘴的,所以只能用食用油類侵染刀具封存。
但食用油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它的化學結構不如樹油,石油穩定,受溫度等影響,很容易過期。一過期,就會產生霉變的味道,搞不好還會吃死人,如此一來,那刀也就徹底廢了。
也因此,幾百年以前,我們五臟廟的先祖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也就想出了這個「上裹泥眠」的存刀之法。
所謂上裹泥眠,是先按照一般步驟,用清水混合鐵沙把刀的表面清洗乾淨,在加皂角去油跡,然後迅速用黃膠泥封刀。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第一,黃泥屬於鹼性泥土,可以中和刀身保存的酸。第二,膠泥細膩,可以隔絕空氣,防止氧化。
在之後,為了去除泥土中保存的水分,就必須的把這泥胚放進炭火中烘烤,讓泥胚定型,緊固。
而炭火烘烤,也成了藏刀過程中最難的步驟。
最後一步中,烘烤的時間必須拿捏準確而無誤。烤的時間短了,泥胚中水份去除不乾淨,刀體容易生銹。烤的時間長了,刀身就會「退火」,進而破壞刀體的強度和韌性。
這種技術活,可是相當有難度的。
等把這包裹著刀身的泥胚煉成之後,這把刀也就可以放起來保存了。
除此之外,一般講究的師傅在藏刀時,還會把刀用細麻布裹一下,放在一個罐子裡,在用茶葉填充縫隙,然後置於陰涼乾燥的地方。
這樣,刀就算是「睡」下了。
想要取用的時候,隨時可取,打碎泥胚便可,這樣保存的刀具,切出來的菜不會有鐵腥味道,而且刀刃如新,還過水不沾。
平心而論,這種存刀的方式,費時費力,所以並不常見,一般都是名家名刀或者非常有紀念意義的刀具才用這種方法長久保存。
由此,也足以見得這趙家祖傳寶刀的「精貴」。
正所謂「好馬配好鞍」,能用這種精巧技藝封存起來的刀具,必定是錯不了的。
迫不及待之下,我有點眼饞了,真的想馬上讓趙海鯤破開泥封,一睹這寶刀的廬山真面目。
況且,在我和趙水荷的詳細介紹之下,在場的每個人也都躍躍欲試,期盼著趙海鯤開封取刀的激動瞬間。
在眾目睽睽之下,趙海鯤輕輕捏裂了帶著茶葉清香的封泥,微歎一聲後,又把包裹泥胚的寶刀翻轉過身,猛然把刀脊往他身邊的桌子腿上一磕!
「啪啦」一聲脆響過後,那泥坯子如化蝶的繭蛹般,瞬間全掉了下去。
塵土飛揚,暗帶茶香中,一把暗黑色的古刀,立刻呈現在了我們的面前。
那把刀,看得我心頭一陣悸動!
第六十一章 :鯊魚刀
從我的方向看去,這把刀帶著烏黑的光澤,煞氣內斂,顯然是上了年頭的古件,不過可惜的是我不懂古董,也只能從菜刀的角度去分析這把刀的來歷和好處。
可平心而論,這把刀的樣子,我這輩子就從來沒見過。
眾人看去,只見這把刀兩隻手掌大小,大體上成長方形狀,刀體漆黑,刀脊微凸,剛性十足,刀刃有「月牙弧」,可如果在仔細看的話,又會發現這刀的刃口並不是齊刷刷的一條弧線,而是由無數的細小「鋸齒」構成的。
那些無數的小鋸齒排列整齊,絕不是磨損造成的,它們就如鯊魚的牙一般交錯有序,暗藏寒光,多看一會兒甚至還感覺心驚肉跳。
這種型制的刀,我真的頭一回見。從這把刀上,我看不出這菜刀的流派產地來。
甚至我感覺……它更像是一隻兵器而不是菜刀。
拋開「特種刀具」不談,我知道中國菜刀這個東西,從形制上說無外乎「桑刀」,「斬骨刀」,「文武刀」等幾種「大樣」,古來雖有些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
可這把「鯊魚刀」的型制,我居然一句也說不上來,不但說不上來,而且從沒見識過。
故而,我不由的請教師叔趙海鯤道:「師叔,這種是什麼刀呀!以前沒見過呀!」
趙海鯤見我不懂,正欲回答,卻被早立在一旁的雷仁搶了先機。
雷仁藉著機會,一臉鄙視的「教育」我道:「廚子的菜刀的確只有那麼幾種『大樣』,可要從產地上細分,數得上的老字號和好刀匠卻有許多。」
刀匠多,「亞種」自然也多。
在這些著名的民用刀號中,叫的響的「字號」非常之多,僅菜刀而論,就有陰江十八子的「文武平背刀」,北京刀順廠的「夾鋼黑鐵刀」,武漢曹正興的「三鋼四口刀」等七八個響噹噹的老字品牌。
在每一個百年刀行的背後,都有許多故事傳承和刀匠藝人,因為這些刀匠是活人,所以往往別列拿捏非常靈活,會根據地域特點和飲食習慣的不同,對制刀的工藝進行改進。
他們這一改進,也就從五種基本刀形中衍生出了許多特殊的刀形「亞種」來。
說至此,雷仁給我舉例說道:「比如湖北曹正興的『三剛四口刀』,起初在武漢賣的並不好。無奈中,曹家人深入市場調研了一番,才從中找到原因。」
調查之後,曹家才發現,湖北人愛辣食湯,在當地,家家都有正餐前後喝「豬牛骨頭湯」的生活習俗。
而當時,曹正興的刀具廠主要生產的是「真刃桑刀」,這玩意是用來切菜的,切骨頭根本就切不動,切不動骨頭,自然就喝不成湯,那還談什麼銷路。
於是曹家便另闢蹊徑,在普通桑刀的基礎上,旋而研製出了獨特的前薄後厚,前切後砍,切砍兼用的「錐形板式刀」。
這刀處理起骨頭來游刃有餘,又兼顧切菜的功能,所以很受歡迎,藉著武漢九省要衝的地位一舉成名,遠銷大江南北,從而在晚清時節,於中國刀具市場上確立了「北有王麻子,中有曹正興,南有張小泉」的市場格局。
說完之後,這雷仁還不忘「批評」我道:「你們這些年輕人,見識太短,得加強學習呀!」
說實話,沒人問他這麼多,我也只是想知道趙家這把御賜菜刀是什麼來歷,他給我閒扯這麼多。有點打壓我的意思。
故而,我不耐煩的告訴他道:「您說的這些我都略懂,其實您就告訴我這把刀為什麼這麼怪,長得跟鯊魚一樣就成。」
「呵呵!這還不簡單麼?~」雷仁自鳴得意,一字一頓的告訴我道:「這把刀兼顧另一個功能,那就是殺人!」
「殺人?」眾人齊驚!
「殺人!」趙海鯤微微點頭道:「這把菜刀叫『鯊頭鋸』。是古代軍隊裡的行軍廚具。」
隨後,趙海鯤把這把「鯊魚刀」中的奧秘告訴了我。
原來,在古時候天下不太平,行軍打仗,造反暴動什麼的都是家常便飯,也因為那種大背景,幾乎每一個做飯的廚子都刀不離身,刀可以自衛,也可以謀生,最重要的是除了變態的元朝以外,菜刀這東西不是管制刀具,帶著也不會有人找麻煩。
可在軍隊中的廚子,菜刀卻不是這麼簡單了。
在軍隊裡,菜刀也有防身的功能,而且菜刀型制短小,容易為歹人私藏,暗殺將領,故而對它的「監管」反而比一般的長兵器管制要嚴。
明代時,這種管理甚至形成了體制,專刀專人,專人專用,還有編號,廚子不能離身,不能轉借,如果丟了刀,還要杖刑的,如果有人拿丟失的菜刀殺了人,則軍廚一律同罪。
況且,軍隊的伙食條件遠比地方要差,因此菜刀往往講究個「多功能」性,除了做菜做飯以外,軍廚還經常拿他們劈柴燒火,開路搭橋,著急了,還要拿出去砍人殺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