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7節
城外北側有一個小型廟宇建築台基,當地百姓稱之為「望鄉台」。
據有關專家考證,該城前後流傳的歷史足有近千年,附近就是唐代「玉門關」所在。
正所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沿途的大漠風光看起來也是壯觀無比,令人不由得幻想著黃沙下的千年古戰場和這裡的異族文化,真是別有一番風情。
楊五毛他們幾個都嚷嚷著要下去拍照,小米的興致也很高,就要停車拐道,然而卻被陳智拒絕了。
此行的目的自然不是遊山玩水,所以在這樣的風景名勝區也沒有停留,這讓小米感到非常的不解,楊五毛他們也在不停的抱怨,之後的路程在這種怨憤情緒下,車子依然繼續向前駛去。
再行駛近2個小時之後,終於看到鎖陽古城了。
沭陽古城市車道的終止地,到這裡之後就要下車,景區內有規定,進入必須得乘景區電瓶車前往。
鎖陽城,原名苦峪城,為於瓜州東南約75公里的荒灘上,主城長方形,南北長470米,東西寬430米。
除主城外,還有4個甕城,城的四周還築有若干用以加固城郭的馬面。
此城久已廢棄,但城垣仍然存在,高約9米,寬約5米,全為黃土夯築而成,十分堅固。有專家聲稱,就是現在,這座城也很難以攻破。
一條南北走向的牆把全城分成東西兩部分,東城較小,約1.7萬平方米,據說是當年駐軍將領及其家屬的住地。
而西城較大,約16.5萬平方米,據說是駐紮士兵的地方。
城內佈滿沙丘、積炭堆、瓦礫和斷牆殘壁,長著紅柳和沙生植物。
西城內有一口深約1.5米的水井,水深達1米左右,傳說這口井是唐代薛仁貴西征途中被困在此城時挖的。
在鎖陽城城外東面約1公里處還有一片土塔林,被當地人稱為塔兒寺。
據史料記載,塔兒寺是唐、五代及宋元時瓜州地方官員及百姓進行祭祀的宗教活動場所。
整個塔形莊嚴雄渾,十分壯觀。隋唐時期戰亂頻生,西域一帶,十分混亂,發生的大小戰役數不勝數。
祠旁不遠,有一個10多畝大的凹坑,坑內墳頭纍纍,就是古代死亡將士的埋骨之地。
那些1000多年前的英魂,就那樣連同那個時代的輝煌,埋在黃土之下……
第三十八章:東千佛洞
據《大唐西域記》記載,高僧玄奘法師赴印度取經路過瓜州,因為感到此地百姓樸實熱情,邊塞繁榮昌盛,於是在此處逗留很久。
當時的玄奘身份只是一個被朝廷通緝的偷渡者,但當地的百姓卻對他禮敬有加,並給予了很多供給。
玄奘非常感動,在此地講經說法半月有餘,與當地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因為那個時候佛教尚未大興,沒有什麼大型的佛教場所,當時講經的地方就是這裡的塔爾寺。
玄奘在這裡講經時其曾說過一句話:
「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以表明他西遊的決心!
傳說當地人當時把這句話記錄下來了,並刻在了石碑上,證明當時玄奘與瓜州人的情誼。
但後來,這石碑歷經戰亂,也就消失不見了。很多人也忘了這段1000多年前的情誼。
可這段傳說後來被證實是真實的
《重修肅州新志》記載:「唐朝斷碑,在寺基內,字畫不甚剝落。
這段文字證明了當時玄奘與瓜州人的緣分,以及那塊石碑,真正存在過。
唐末之後久經戰亂,一場場的戰役,伴隨著朝代更替。
這片西域古城歷經滄海桑田,被沙漠化演變之後,已經風光不再了。
看著塔兒寺如今的樣子,頹廢淒涼,誰能想到這裡曾經是邊陲繁榮古城,唐僧曾在這裡講經說法過。
真是巍巍古塔,礦野蒼茫!
從鎖陽城出發去往東千佛洞,就全要靠兩條腿走路了。
天色漸晚,這一路戈壁灘上行走,可不是開玩笑的,要不是小米認識路,還真的是寸步難行。
好在路途並不遙遠,經過近半小時顛簸,他們終於到達山谷之中,這裡就是此行的最終目的,東千佛洞了。
還真的就像小米所說的,這千佛洞風景區看起來是寒酸了一點。
這個位置處於沙漠地帶,本就有些偏僻,外面也沒經過什麼修繕,只有一個出入大門,也沒有售票點。
進去之前,必須在鎖陽城外就買好票,門票只有一種,三個特窟和一個普通窟打包380元。
他們這一路走來趕得太急,都沒吃什麼東西,全都口乾舌燥,肚子直叫。
但這個地方荒無人煙,也沒有什麼小販兒願意過來,連個賣飲料麵包的都沒有。
弄得楊五毛他們直叫苦,只得嚼著身上帶著的餅乾充飢。
他們進去之後才發現,原來這裡連真正的管理員都沒有,就一家老兩口看護這些洞窟。
那老頭兒老眼昏花的,沒什麼好脾氣,憑票前來才能拿到洞窟的鑰匙,然後帶他們進去。
那老人帶著他們進去之後,冷冰冰的告訴他們一句,七點前必須離開,否則關門不管,便逕自走了。
留下他們一隊人在石窟裡,自由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