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節


軒轅帝這麼想是因為他不瞭解死神涅槃,要是給他知道一旦死神重生,戰力便會立刻提升到至強天尊級別,他估計腸子都會悔青。
也正是因為他對死神一無所知,所以當他看到青帝瞬間衰老白髮蒼蒼的樣子,嘴角情不自禁的露出一抹笑意。
青帝衰老的不止是容顏,包括他的神念威壓,這說明青帝的戰力也隨著壽元而流逝。等到青帝從空中落地的時候,軒轅帝大步朝他走過去,現在的他有信心單人挑戰青帝。
不過青帝畢竟是木族的精神領袖,又是名震洪荒上千年的絕世強者,儘管軒轅帝殺機暗藏,還是保持著最基本的禮儀。
現在死神已經被他徹底拋擲腦後,魂能隨便汲取,給她重聚身軀又如何,反正已經摸清了她的命門要害,殺掉青帝之後,再來反殺她也不遲。
何況剛才參與弒神的只是他的屬下,他和首席大祭司都沒有參戰,所以軒轅帝心裡其實並不是多麼忌憚死神重生。
「軒轅拜見青帝陛下,陛下不在空桑山閉關,怎麼突然有興致來首陽城?」軒轅帝臉上帶笑,語氣卻是咄咄逼人。
「靜極思動。」青帝淡淡的說了四個字。
「靜極思動?洪荒萬里山河美景如畫,連那號稱人間禁地的流波山青帝陛下都敢孤身闖入,為何要來此地壞我苦心孤詣的大事?」
「寡人為她而來。」青帝指著頭頂上空猶在不停吸納魂能黑氣的虛空漩渦說道。
「想不到一向與世隔絕的木族居然和魔道聯手了。」軒轅帝冷冷的說道。
「族親近自然不喜爭鬥,以前不會插手洪荒氣數紛爭,將來也不會。」
「這麼說,是青帝陛下和死神有舊?」軒轅帝又問道。
「寡人不知何為死神,但是寡人卻從她綻放的軍威中認出了她是魔道的破軍之將。」青帝淡淡的說道。
說到這裡,他臉上浮現出追憶的神情。
當初魔道祖師傳道於他的時候曾經無比驕傲的說道,魔道破軍護法天尊,一人能擋百萬師,是我魔道縱橫殺伐之將。
那天青帝放出桑葉之後,心潮起伏不定,再也無法靜心悟道,便暗中追逐桑葉一路往北尋來。
待趕到首陽城上空的時候,桑葉被沖天血氣所激,始終在空中盤旋,於是青帝便隱匿身形,從頭到尾的觀察了姽嫿血戰首陽城五萬大軍,百名王者勇士的場景。
從姽嫿開始綻放軍威的時候,他就想起了道祖說的話,也認出了破軍獨有的軍威。
洪荒沒有人知道死神的來歷,但是青帝卻是例外。
道祖和青帝無話不談,當然也會談及歸墟洪荒戰力來源的太古神魔,其中就包括死神。
所以,青帝一直到姽嫿被一眾王者勇士打入涅槃都沒有出手,但是當他看到軒轅帝和首席大祭司布下中天戊土杏黃旗,力圖太滅姽嫿神魂的時候,青帝不得不出手了。
先把畢生功力傾注於那枚桑葉之中,擊潰了首席大祭祀以神念操控的中天戊土杏黃旗守護光幕,繼而燃燒生機和壽元為代價,朝虛空漩渦中打入一寸光陰。
青帝算準了軒轅帝的心思,知道他不會阻攔,不然他全力一擊,拼著玉石俱焚也能拉軒轅帝同歸。
「魔道的破軍之將和你有什麼關係?」軒轅帝問道。
「自從寡人當年會變大荒英豪一戰成名之後,不知多少人想從空桑山竊取寡人的修行之法,全都被寡人斬殺。即便是我族歷任酋長,也不知寡人的修行奧秘。」青帝說道。
「我也很好奇,你到底修行的是什麼功法。」
「寡人修的是道。」
「道?」
「大道五十,遁去其一,寡人修的便是人間道門至高無上的大道,而傳道授業者正是三千年前來歸墟的魔道祖師。」
「這麼說你也是魔道弟子了?」軒轅帝立刻抓住了問題的關鍵。
青帝羽仰韶深深的吸了一口氣,大聲喊道:「魔道弟子,萬世千紅。」
青帝發音,傳遍整座首陽城。
一語喊畢,忽然從城門處傳來一聲女聲回應:「魔道弟子,萬世千紅。」
繼而又有一女聲回應,再後來,城門處數千人齊聲吶喊!
軒轅帝的神情一變再變,眼神示意大祭司帶人迅速前往城門處狙殺強敵,而他本人則是直接朝青帝本尊發動毀滅殺機。
青帝壽元枯竭戰力受損,然而他畢竟悟道數千年,雖然無力和軒轅帝硬剛,仗著術法神通尚可勉力和軒轅帝周旋。
軒轅帝剛猛絕倫,憑借防禦力極強的先天戊土之軀,無視青帝的落花刀和桑木螺旋氣勁的攻擊,召喚出戊土守護巨龍,配合手中黃金巨劍,殺得青帝人如枝頭枯葉,盡顯蒼老狼狽之態。
在兩人的戰鬥中,不知不覺之間,空中的虛空漩渦把最後一絲魂能黑氣吞噬進去後,開始緩緩閉合……
這是姽嫿功行圓滿,即將重生的徵兆。
而在這時,青帝也中於耗盡了體力,再也無法應對軒轅帝和戊土守護巨龍的雙重攻擊,被巨龍一個龍尾勁掃,遠遠擊飛,空中嘔血不止。
就在軒轅帝激動萬分的想要乘勝追擊一劍滅殺青帝的時候,姽嫿破開虛空漩渦從空中現身。
人影剛一出現,無上神念威壓立刻橫掃全場。
身上穿的還是那身破損的冰魄寒鐵重鎧,在她涅槃時遁入了虛空亂流,重生時又召回穿在身上。
怦然劇震,姽嫿腳上的寒鐵御風戰靴重重落地,手中魂之哀傷藍光比之前暴漲數倍不止。
這次涅槃,姽嫿眼中碧藍色火焰燃燒的更加強烈,神情更加冰冷。
當她用隱藏在碧藍火焰後的冷漠眼神掃向軒轅帝的時候,軒轅帝本能的打了個寒顫,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了死亡威脅。
「殺了她!」
軒轅帝指揮那些一直等待姽嫿重生的王者勇士迅速出手,而他本人則是突然拔空飛起,朝軒轅神殿蒹葭的方向飛去。
()
《九龍拉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