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節
「那個問道的人很高興,跪了下來,因為問道的人真的懂了,悟了道。這個小沙彌,卻是真的不懂。
「等師父回來了,小沙彌把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師父。師父聽了報告,一聲不響地走進了柴房裡,過了一會兒背著手出來,要小沙彌再說,他是怎樣向人傳道的。
「小沙彌又比劃著伸出一根食指說:這個!師父將放在背後的手一揮,用手上的柴刀,把小沙彌的那根食指砍斷了。
「小沙彌手指被砍,痛得大叫一聲:唉喲!據說從此後,小沙彌也悟了道。」
雨欣絲毫沒有聽懂的樣子,眼神依然呆呆地看著我,過了好久才小心地問:「完了?」
「完了。」我點頭,笑咪咪地說:「小雨欣,妳聽懂了嗎,是不是覺得這個故事很有哲理?」
「我看聽得懂這個故事的人,完全可以去『精』神病院應聘被研究的工作!」雨欣氣呼呼地嘟著小巧的嘴:「小夜哥哥騙人,我才不信有人會懂,而且裡邊根本就沒什麼哲理嘛!」
「哲理肯定是有的。不過……」我越發感到好笑,像個『奸』商似地瞇著眼睛道:「不過,我們都是凡夫俗子,不懂也是應該的。現在不懂,說不定以後就『弄』明白了!」
夜雨欣「哼」了一聲,轉頭又看起電視。
又過了十多分鐘。
節目似乎到這裡,就結束了第一個部分,接著是第二部分「哲理人生」。大意說的是在一個廟子裡,有一次,有個主持問一位新來的和尚說:「你曾經到過這裡嗎?」
和尚答:「來過。」
於是主持說:「好,喝茶。」
然後,主持又問那個來訪的和尚相同的問題,該和尚想了想後,卻答道:「沒來過。」
主持笑了笑說:「很好,請喝茶。」
當時就有個人,『迷』『惑』不解地問住持道:「大師,怎麼不管他回答什麼,你都叫他喝茶?究竟為什麼他要喝茶?」
這位主持微笑著,沒有回答,只是叫了那個來訪的和尚一聲。
那個和尚猛地眼睛一亮,神『色』肅然地和主持對視,大喊:「喝茶去!」然後雙雙仙逝。
我愣了一下,衝著又是『迷』『惑』不解的夜雨欣解釋道:「這個故事說的是唐朝的積公大師和從諗禪師之間,臨死前的一個故事。」想了想又道:「妳知道積公大師是誰嗎?」
雨欣搖頭。我笑著說:「他就是茶聖陸羽的師父,唐朝有名的僧人。說不定這個節目現在講這個故事,為的就是繞一個圈,把陸羽給帶出來。「畢竟,現在陸羽的屍體才被挖出來,報章雜誌上天天都在報導他的事,電視台不在這上邊做一點文章,就太對不起觀眾了。」
第二百零一章 跨越千年的發現
果然,男主持人開始介紹起陸羽的生平,說的都是被書籍和報紙上討論、刊登到爛掉的東西,看得我非常失望。-
『女』主持人依然做出一副白癡的樣子,裝出津津有味的表情,看得讓人噁心。
男主持人講到最後,頓了頓,然後神秘地笑起來,他望了一眼身旁的『女』主持人,故作遲疑地詞鋒一轉道:「很少有人知道,其實陸羽這位聖人,還有過一段驚天動地的感情。」
我猛地抬起頭,眼睛一眨不眨地看著電視。陸羽曾經有過戀人?為什麼所有的書上邊,都沒有絲毫的記載?頓時,好奇心被這個節目成功地挑了起來。
「根據我看過的一本書記載,那是一個叫做崔淼兒的『女』孩子,最後她為陸羽自殺了!」
「崔淼兒」?!這三個字,有如雷電一般地刺穿了我的身體。
我全身猛烈地一震,然後從椅子上跳了起來。
雨欣滿臉驚詫地望著我,呆呆地問:「小夜哥哥,你怎麼了?」
「崔淼兒,這個名字好熟悉,我似乎在哪裡看到過。」我摀住腦子拚命地回想著,對了,在那裡!我記得就在那裡,我隱約瞥到過這三個字,只是當時沒太注意。
我猛地拉過雨欣的手,飛快地向外跑。
「我們去哪?」雨欣邊跟我跑邊問。我頭也不回地匆忙答道:「去地下室!我記得那口棺材上刻著崔淼兒這三個字。該死!」
不知為何,心底總有一絲隱隱的不安感覺。
崔淼兒,這個『女』人到底和陸羽有什麼關係?難道,真的是他的情人嗎?
為什麼我看遍了所有關於陸羽的記載,都沒有任何的隻字詞組,描述過她的存在?
還有,心好煩悶,總感覺似乎有什麼,在慢慢地改變了……
好不容易地,才跑到地下室盛放棺材的那個研究室。
棺材依然靜靜地擺放在房間的正中央,四周的玻璃碎片也沒人打掃過,呈現出一個禮拜前陸羽的屍體消鼠的原樣。
枯黃的葉子,帶著一種說不出的蕭條落寞感覺,鋪在棺材的底層,黑褐『色』的石棺,在橘紅『色』的燈光照耀下,還是要死不活地反『射』著冷光。
這種不屬於活人的生活用具,不管曾經盛放的是誰,都會帶給人一種寒意,那種寒意直接深入到心臟深處,即使是骨髓都能凍結的樣子。
這個房間,怎麼突然變得詭異起來了?我深吸一口氣,走到了棺材旁。
雨欣用手死命地挽住我,就像一放開,她就會沒命了似的。
我撥開那層不知名的茶葉,讓隱約刻在棺材右側的字『露』了出來,仔細地一看,字一共有六行,用的是篆體,字體清秀,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感覺。
雖然經過數千年的歲月摧殘,有點脫『色』,不過還是能看得很清晰,只是不知道,是不是茶聖陸羽親手寫的。
字拼湊起來,是詩一首,標題是:《送崔淼兒哀歸湖州》,再下邊是詩的主體:
「竟陵西塔寺,蹤跡尚空虛。
動樹蟬爭噪,苧翁滿離憂。
喜是攀闌者,慚非負鼎賢。
莫問憑欄意,歸老共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