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節

楊瀚好笑道:「這都什麼鬼名字?」
羊皓道:「千是千峰部落的名字取其首字,豬是豐豬部落的名字取其次字。其餘兩個部落,大抵如是。實際上就是按照合併後的勢力大小排序,把其部落名字中相應的字取,合為部落的新名字。」
徐海生冷笑道:「那要是這個部落吞了十個八個部落,那部落名稱豈非奇長無比?」
羊皓淡淡地道:「大王已經注意到了他們,他們已經沒有這個機會了。」
徐海生一呆,這話還真不好接啊。
楊瀚道:「你繼續。」
羊皓道:「千豬部落如今約有五十多萬人口,距我們最遠,他們在大陸最南邊。
不過,他們所據的地勢奇險無比,先是一條大江,浩浩蕩蕩,堪稱天塹,過了此河,又有一關,兩山夾峙,奇險無比,只有闖過這兩關,才是一馬平川,除非,從海上去。
所以,『斬三刀』部落的勢力雖然遠遠強大於這個部落,如今卻也不曾攻伐他們。」
楊瀚瞇了瞇眼睛,問道:「這斬三刀,如今勢力如何?」
羊皓道:「『斬三刀』部,勢力最大的斬山部,原本就有六十多萬人口,只是原本藏於山林,這個大部落得分成無數的小部落才能生存,如今沒有龍獸之害,他們也出山築城,開荒墾地,人口得以聚攏。
如今他們接連吞併了相鄰的兩個部落,現有人口,已經接近一百四十萬。他們的地盤,有大片的草原,所以騎兵尤其強大。還有就是……」
羊皓抬眼看了看楊瀚,又輕輕低下頭去:「據奴婢派去的密探回報,新年元旦之日,『斬三刀』部落將要立國,他們如今連國號都已定了,定國號為『秦』,新帝的年號為……『斬楊』」.
此言一出,連有機會就要拍馬屁的司馬傑都不敢開口了,「斬楊「,這是明擺著向大王發起挑釁啊,那個部落竟落如此狂妄!
楊瀚沉默了一會兒,輕聲道:「國號為秦。這是想說他們延續的國祚是……」
司馬傑等人原是小民,對於祖地、對於另外一個時空,所知不多,所以楊瀚沒有再說下去。
不過,這個部落竟然定國號為秦,這是巧合,還是他們的部落首領原是三山帝國覆亡時的一方大貴族,他們家族知道許多關於祖地的歷史?甚而……這個部落的族長,他的父祖或者他本人,也是從祖地來的?
楊瀚沉默片刻,道:「關於將要自立為帝的這個人……你還知道多少?」
羊皓道:「不多,我們的急腳遞才成立沒有多久,剛剛把觸角探出去。原來諸部分散,對於這些遠隔重山的部落,知其部落名就不錯了,誰會去打聽仔細。現如今,我們對他們也瞭解不多,不過奴婢已經派了幾批人,在做進一步的探察。」
楊瀚點了點頭,對於一個剛剛草創的諜報機構來說,羊皓已經做的非常好了。
羊皓道:「奴婢對他們那邊瞭解不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之間,還隔了一個『風月』部落。」
楊瀚剛剛聽說『風月』部落時,就覺得這名字稀奇,待聽說是將合併的部落名字各取一字取成,這才明白為何會出現這樣古怪的名字。
聽羊皓一說,楊瀚便道:「這風月部落在何處,底細如何?」
這時候,還沒有關於整個三山洲勢力分佈的地圖,那也是需要派出人員進行勘劃的,所以就連說起如今隸屬於楊瀚的各方勢力的分佈,如果不是因為他親自走過兩遭,腦海中對於這個勢力究竟處於東南西北的哪一方,周圍地形如何,楊瀚心中也不可能有一個明確的瞭解。
如今對於這個「風月」部落,楊瀚就更加不知所在了。
羊皓一時也不知該如何向楊瀚解說,想了一想,才道:「這個『風月』部落,由『大風』部落和『月華』部落組成。兩部合一,現在人口近八十萬人,男女皆可控弦捉刀,故可聚兵二十萬。
該部所在,沼澤、河流、山川密佈,故而其西面的『斬三刀』部落雖然強大,騎兵卻幾無用武之地,所以目前相安無事。
實際上,這三大部落所在,都是不適合龍獸活動的,所以在大王您拘束龍獸之前,龍獸對那裡的禍害也最少,這也是他們雖然偏居一隅,生活窮困,卻一直不受我西山強大部落約束,且能迅速集中,隱隱有立國之勢的原因。」
楊瀚明白了,自語道:「如此說來,我們要一統三山,這第一戰,要先戰『風月』啊!」
羊皓眉頭微皺,道:「我西山諸部,主力正在瀛州,此時與『風月』開戰,只怕……」
楊瀚笑了笑,截口道:「正因為我東山主力尚在瀛州,寡人才要與『風月』開戰。不然,縱然打下『風月』,與寡人何干?勢必要被諸部瓜分乾淨,寡人連湯都喝不上一口。」
楊瀚瞟了徐海生一眼,道:「徐公公,回頭你就不必下山了,像奴隊,從此交由司馬公公掌管。你隨本王左右,待寡人採了那一溪『風月』,送你個大將軍當當。」
第272章 借力打力
第272章 借力打力
世間事物,總有萬千聯繫。也許沒有一個人高高在上,可以凌駕於人類社會之上,去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因果關係,一一梳理清楚。
所以,他們只能用氣運來解釋。
所以,史學家的優勢就是,他擁有眾多已經發生的事件的資料,他可以按照這些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操縱這些事件的人物關係,進而推測出它們相互影響的內在關聯。
對於三山世界來說,史學家們的解釋是這樣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個帝國舊的秩序開始漸漸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舊的統治階級對於上層權力的壟斷,漸漸與新興且壯大起來的勢力之間的矛盾衝突愈發激烈,這就給大動盪提供了內在的動力。
而整個三山諸國動盪的契機,其導火線就是一個人以及兩種政體的碰撞。
蓬萊帝國的皇帝權力集中制與元老院的共和民主制產生了不可調和的激烈矛盾。
這種特殊政體本就是當年兩大勢力媾和的結果,歷經五百年的發展,它們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再也無法維繫下去了。
於是,元老院幕後策劃,支持一個萬夫長,發動了針對皇帝的叛亂。
方壺帝國,則是政權分離制與政教一體制的衝突。
同樣,五百年前,教會諸公國之間尚處於蜜月期,教會需要諸國大公的支持來傳教,各國大公需要教會來麻痺百姓,做他們的順民,雙方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五百年後,教會成了一個龐然大物,它越來越滲透到世俗勢力中。它越界了,因此導致諸國政治勢力的激烈反抗,於是,方壺帝國開始戰亂不休。
於教會而言,這是聖戰。
瀛洲帝國呢,卻與政體衝突沒什麼關係。
它的動盪,僅僅是因為一個家族勢力越來越大,它想取代原本的皇帝,自己做這個國家的主人。於是,它的動亂爆發了。
這三者之間都是由於各自存在的問題爆發的衝突,可它們同時爆發,有沒有存在影響或者說是聯繫呢?
《南宋異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