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有幸為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劉慈欣少年科幻科學小說系列」撰寫其中的科學知識解析部分。
因為寫解析,我將大劉的這些短篇小說重新讀了一遍,在閱讀的過程中,真的有常讀常新的感覺。劉慈欣毫無疑問是中國科幻界一個獨一無二的存在,這不僅是因為他的《三體》第一部獲得了「雨果獎」,更因為他的作品本身與眾不同。劉慈欣的作品與中國的其他科幻小說的主要不同,在於他能夠用上最新的物理學知識,並且發揮他超越這些知識的想像力。我在讀別人的作品的時候,時常覺得,將科幻色彩拿掉,就是一篇普通的言情小說,或者普通的玄幻小說,或者普通的網絡小說。這麼說,也許會得罪很多人,但是,我卻必須說出我的真實感受。
已經有很多人寫了《三體》的解讀,很多人從不同的角度解析《三體》的優點,其實,所有這些優點都在劉慈欣過去的作品中出現過,只是因為我們還不完全瞭解,而原因是這些作品的影響遠遠低於《三體》。
就故事的宏大性來說,這個系列中就有《人和吞食者》《詩雲》《坍縮》《山》《夢之海》《微觀盡頭》;關於時間和空間的想像,有《信使》《坍縮》《命運》《纖維》;關於文明的可能,有《詩雲》《鄉村教師》《白堊紀往事》《山》《人和吞食者》《微紀元》;關於文明的核心——愛,則是第五冊的主要內容。
劉慈欣作品的統一特點是想像力的奇詭,而他又能夠做到思維發散,不局限於一個題材,不局限於科學劃定的邊界——同時沒有走向奇幻和玄幻。講故事是他的特長,而寫人物可能是他的短處。劉慈欣不是不知道他的短處,他自覺地認為,人物在科幻小說中只是承載體,沒有故事本身和故事指出的種種「未來可能性」更重要。
這些種種未來可能性也許只有很少一部分成為真正的未來,預言並不是科幻的目的,啟發想像也許是科幻目的的一部分,而另外一部分呢?我覺得是讓我們為未來做好最好和最壞的準備。最後,科幻小說當然是茶餘飯後最有價值的消遣之一。
李淼[1]
2015年10月8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