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信天翁號」的所作所為,可能是空前絕後的

  第二天,已是7月24日。然而,南半球的7月24日相當於北半球的1月24日。剛剛飛過的56度緯線,相當於經愛丁堡穿過蘇格蘭的緯線。
  所以,氣溫計上顯示的氣溫始終在零度以下。這就需要一點人為的熱量來滿足飛行器取暖的需要。
  無需說明,6月21日,南半球的冬至過後,白天在一天天變長。但由於「信天翁號」是直下極地,白天短了很多。
  其結果就是與南極圈相鄰的南部太平洋上空光線非常暗,看不到什麼東西,而且夜裡寒氣襲人。為了抵禦寒冷,必須像愛斯基摩人和火地人那樣穿戴起來才行。好在飛行器上有不少這樣的奇裝異服,讓兩位同行能夠穿得嚴嚴實實的呆在平台上,一心一意地盤算著他們的計劃,考慮怎樣將其付諸實施。而且,他們現在幾乎見不到羅比爾。自雙方在廷巴克圖的那場交鋒以後,工程師和他們之間就再也沒有說話。
  至於弗裡科蘭,他終日呆在廚房裡,幾乎連門也不出,因為呆在那裡,弗郎索瓦-塔帕日就會拚命地款待他,當然,條件是他做廚師的幫手。能有這樣的好事,黑人徵得主人同意後,便十分情願地答應了。另外,這樣把自己關起來,外面發生的事就什麼也看不到了,這樣,首先在心理上就有了安全感。他這人,吃起東西來那麼能吃,思考問題又那麼頭腦簡單,該不是和鴕鳥同類吧?
  「信天翁號」現在到底是往地球的哪一個角落飛?它莫非真的有膽量在隆冬季節跑到南極海面和大陸上空去冒險?在如此寒冷的條件下,即使電池裡的化學物質能夠抵擋得住寒冷而不結冰,飛行器上的人能保證不喪命?能保證不被可怕地凍死?羅比爾在熱季飛越南極還說得過去,但是在南極冬季無盡的長夜裡,這簡直是喪失理智!
  韋爾頓學會的主席和秘書是這麼看的。現在,他們已經被帶到了新大陸的盡頭,雖然仍舊是美洲大陸,但已不是美國所在的那個美洲了!
  這個難以對付的羅比爾,他究竟想幹什麼?如果現在不摧毀這架機器以結束這次旅行,還待何時?
  有一點是確實無誤的,這就是24日這天,羅比爾和他工頭之間的接觸非常頻繁。湯姆-特納和他一起看了好幾次氣壓表——這回,倒不是為了判斷飛行高度,而是為了記下一些和氣候有關的數據。毫無疑問,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徵兆。
  普呂當大叔也注意到羅比爾在認真地清點所剩的各種各樣給養:包括供飛行器的推進和提升機構所需的給養和供給人給養。在飛行器上人的運轉同樣不可忽視。
  一切都說明羅比爾已在考慮返回的事。
  「返航!」菲爾-埃文思說,「返回到哪兒去?」
  「羅比爾能夠補充給養的地方。」普呂當大叔答道。
  「肯定是太平洋中的某個小島,島上有一夥和他們的首領臭味相投的無賴移民。」
  「我也這麼想。菲爾-埃文思,我猜測,他是要向西飛,依他的速度,要不了多久他就能到達目的地。」
  「要是他到了目的地……那我們的計劃不是就全部落空了……」
  「他到不了,菲爾-埃文思。」
  工程師的計劃,顯然被兩位同行猜中了一部分。這一天,「信天翁號」向南極海岸飛了一段之後,肯定要徹底後撤,這已用不著懷疑。冰塊逼進合恩角海域,說明整個太平洋南部地區都已被冰峰和冰原所覆蓋。由這些浮冰構成的天然屏障,哪怕是最堅固的船。最勇敢的航海家也休想逾越。
  當然,如果「信天翁號」把翅膀搖得更快些,它可以越過聚集在大洋表面的冰山,飛越屹立在南極大陸——如果這真的是一塊像帽子似的蓋在南半球頂部的大陸——的峻嶺。但是,在南極漫漫的長夜裡,去和零下60度的寒冷鬥,它有這個膽量嗎?肯定沒有。
  所以,往向南飛了一百來公里之後,「信天翁號」開始折頭向西,飛向太平洋群島中某個不為人知的島嶼。
  飛行器下面是那夾在亞洲和美洲兩大陸之間的一望元際的液態平原。此刻海水的顏色非常獨特,也正是這種顏色使它贏得了「牛奶之海」的美名。籠罩在太陽無力的光線無法驅散的昏暗下,整個太平洋表面都是侞白色。從高空看下去,彷彿是一片沒有起伏的廣闊雪原。即使整個大洋都結成了冰,估計其外表的顏色也不會有什麼改變。
  如今人們已經搞清楚,這種現象是大群發光粒子和磷光微生物所造成的。可能有人會感到驚奇,怎麼在印度洋海面以外的地方也能夠看到這種聚在一起的侞白色發光物。
  天亮以後,一連好幾個小時,氣壓表一直保持在較高的水平,而現在卻突然下降了。顯然是出現了某種會使輪船驚慌失措、而飛行器卻可以不以為然的徵兆。不過,可以肯定,一場暴風雨剛剛襲擊了太平洋海面。
  午後1點,湯姆-特納走近工程師,說:
  「羅比爾船長,快看地平線上的那個黑點……那兒……我們的正北方……該不會是一塊礁石吧?」
  「不會的,湯姆,這一帶沒有陸地。」
  「要麼是一條船,至少是一艘小艇。」
  普呂當大叔和菲爾-埃文思也都來到了平台前部看湯姆-特納指的那個黑點。
  羅比爾叫人拿來了航海望遠鏡,對著被發現物仔細地觀察起來。
  「是一艘小艇,」他說,「艇上肯定還有人!」
  「是遇了難的?」湯姆喊了起來。
  「對,是遇難的,估計他們萬不得已時放棄了他們的大船,」羅比爾接著說道,「這些可憐人,他們並不知道陸地在哪兒,這樣他們會餓死、渴死的!來吧!可別讓人說『信天翁號』見死不救!」
  一道命令立即傳到了機械師和他的兩名助手那裡。飛行器開始徐徐下降。到了100米高度的時候,它停止了下降,在推進螺旋槳的驅動下迅速向北飛去。
  果然是一艘小艇。船帆吊在桅桿上,由於沒有風,它已寸步難行。可以斷定,艇上已經沒有誰還有力氣划槳了。
  艇上有五個人,即使沒有死去,也肯定因疲憊不堪而昏睡過去,或是動彈不得了。
  「信天翁號」來到他們的上方,開始徐徐下降。
  從小救生艇尾部的名字看,可以知道船員們被迫拋棄的原先的那條大船應該是南特1的「讓內特號」,一艘法國輪船。
  1法國城市。
  「喂!」湯姆喊了一聲。
  艇上應該聽得到,飛行器距小艇還不到80尺。
  沒有回答。
  「鳴槍!」羅比爾說。
  槍響了,槍聲在水面上久久迴盪。
  這時,遇難的人中有一個艱難地坐起身來,目光驚疑,臉瘦得活像骷髏。
  一看到「信天翁號」,它首先是一個被嚇壞了的反應。
  「不用害怕!」羅比爾用法語喊道,「我們是來救你們的……你們是誰?」
  「三桅船『讓內特號』的船員。我是大副。」那人回答說。
  「15天前,船要下沉的時候……我們就離開了船……我們現在既沒有水,也沒有吃的!」
  其他四個遇難者也都慢慢坐了起來,一個個臉色蒼白,筋疲力盡,瘦得嚇人。他們朝飛行器伸出了手。
  「注意!」羅比爾喊道。
  從平台上放下了一條繩子,一隻裝淡水的桶放到了小艇上。
  那些可憐的人一下子都撲上去,對著桶子就喝了起來,貪婪的樣子令人不忍心看下去。
  「麵包!……麵包!……」他們喊道。
  一隻裝著食品、罐頭、一小瓶白蘭地和好幾品脫咖啡的籃子立刻送到了他們的手中。大副費了好大勁兒才制止住其他幾人的狼吞虎嚥。
  然後,他又問道:
  「我們現在在什麼地方?」
  「離智利海岸和喬諾斯群島50海里。」羅比爾回答說。
  「謝謝。沒有風,怎麼辦?而且……」
  「我們來拖你們!」
  「你們是誰?」
  「一些有幸幫助你們的人。」羅比爾簡單地回答說。
  大副明白對方不願暴露身份,不便再問。至於這部會飛的機器,它是不是真的有力量拖著他們往前走?
  沒問題!小艇繫在一根長一百來尺的纜繩一端,被這部強大的機器拖著向東走去。
  晚上10點看到了陸地,更確切地說,是閃爍的燈火表明了陸地的方位。對於「讓內特號」的遇難者們來說,這次從大而降的救援來得真是時候,他們完全有理由把他們的得救想像成一個奇跡。
  當飛行器把他們拖到喬諾斯群島的航道入口處時,羅比爾讓他們鬆開了纜繩,——他們一邊解開纜繩,一邊祝福他們的營救者——於是「信天翁號」又重新向大海飛去。
  可別說,這架飛行器還真的有其長處,它居然能把失落於茫茫大海的水手給救了。如果是氣球,即便是再完善,對這種事也無能為力。儘管,憑普呂當大叔和菲爾-埃文思此刻的心情,他們完全可能否認明顯的事實,但私下裡他們也不能不承認這部飛行器的優越之處。
  海面上始終是波浪翻滾,各種徵兆令人難以放心;氣壓表上的指示又下降了幾毫米。猛烈的海風一陣陣吹來,吹得「信天翁號」的螺旋槳一下子發出刺耳的響聲,一下子又徹底地停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是帆船,一般都會放下兩張主桅帆和一張前桅帆。一切都表明風向將急轉西北。氣候變化預測管開始令人不安地混濁起來。
  凌晨1點,刮起了異常猛烈的大風。儘管如此,「信天翁號」憑借本身螺旋槳的推動,照樣可以戰勝它,照樣能以每小時4-5法裡的速度逆風前進。不過,它也不可能再快了。
  很顯然,一場風暴正在醞釀之中。在如此高的緯度,這種現象極為罕見。人們稱大西洋上的這種風作颶風,稱中國海的這種風叫颱風,稱撒哈拉的這種風叫西蒙風,稱西部海岸的這種風叫陸龍卷。不管叫什麼名字,反正它是一種旋轉的風暴——一種可怕的風暴。任何一條輪船,只要被捲進這種漩渦,後果都不堪設想,囚為越靠近漩渦中心,風力就越猛;只有漩渦的正中心才是唯一平靜的地方。
  羅比爾深知這一切。他很清楚,要想靠升到高空來躲開大風旋轉時產生的吸力,以最終躲開風暴,這需要非常謹慎。不過,迄今為止,他每次都成功了。動作必須要快,別說一個小時,哪怕是一分鐘也不能耽擱!
  風力明顯在加大。被風削去浪尖的波濤在海面翻滾著,使海面泛起一片白霧。顯而易見,風暴將會以可怕的速度向南極地區移動。
  「升高!」羅比爾說道。
  「升高!」湯姆-特納答道。
  「信天翁號」以其最大的力量斜升上去,彷彿是沿著一個斜坡前西南方向移動。
  這時,氣壓仍在下降,水銀柱很快又跌落了8毫米,接著又跌了12毫米。突然,「信天翁號」的升高停了下來。
  什麼原因?顯然是由於一股氣流,一股自上而下的強大的氣流把賴以升高的大氣的支撐作用給削弱了。
  對於逆流行駛的輪船來說,水流越急,螺旋槳作的無用功也就越大,於是船就會大幅度倒退,甚至會隨波漂流。此刻的「信天翁號」正是如此。
  然而,羅比爾沒有放棄嘗試。他的那些完全同步的74個螺旋槳都已開到了最高速度,但是風暴的旋轉所產生的無可抗拒的吸力把飛行器吸得緊緊的,使它無法擺脫。遇到片刻平息的時候,飛行器立刻又可以升高,但緊接著一股沉重的氣流又把它往下壓,使它像一條沉船那樣直往下掉。這豈不是要在連飛行器的燈光也無法穿透的黑夜中沉入茫茫大海嗎?
  很明顯,如果風暴的風力再繼續加強,「信天翁號」就會像一截隨風飄零的麥草,被這能拔起樹木、掀翻屋頂、推倒城垣的風暴給捲走。
  羅比爾和湯姆只能靠手勢來交換信息。普呂當大叔和菲爾-埃文思緊緊抓住欄杆,在猜測大自然會不會開個玩笑,把這架飛行器連同它的發明者及其所有的秘密統統毀掉。
  既然在垂直方向逃脫不了風暴的糾纏,那麼,「信天翁號」大概也只有這一條路可走了,這就是到旋風中心去,那裡,相對地講,還平靜些,它或許還可以自己控制自己。對!到那裡去!但這必須要衝破挾持它旋轉的環形氣流才行。它本身的機械所能提供的力量是否達到了讓它擺脫困境的程度?
  突然,雲層上半部綻裂開了。蒸汽凝結成了瓢潑大雨。
  此時正是凌晨2點。氣壓表的指示上下浮動,壓差達12毫米,最低已經降到了709毫米——事實上,水銀柱降低,肯定是由於飛行器在海面上所處的高度造成的。
  這種風暴,通常是在北緯30度和南緯26度之間肆虐,而在此範圍以外形成實屬罕見。或許這正是這場旋轉的風暴突然變成垂直的傾盆大雨的原因。多麼兇猛的暴風雨呵!大概只有1882年康涅狄格州的那場大風可以和它相比。那次大風的風速是每秒且回6米,即每小時100法裡。
  也就是說,「信天翁號」應該像船那樣順風逃,說得準確些就是:既然不能升高越過風暴,又不能衝出去,那麼就應該跟著氣流走,在走的過程中逃。但是,如果沿著這條軌跡走,它就要向南飛,飛到羅比爾不願靠近的南極。既然它現在已經無法控制航向,就只好隨風飄流,飄到哪裡是哪裡了。
  湯姆-特納把著舵輪,他不得不使出全身本領不讓飛行器向一側傾斜。
  天剛破曉——如果可以這樣說的話——以便與地平線的模糊的顏色有所區別,自合恩角以後「信天翁號」又往南飛過了15條緯線,也就是說,它已經飛出了四百多法裡,進入了南極圈。
  這個地方的7月,黑夜長達19個小時。一輪既不發光,也不發熱的太陽在地平線上剛一出來,就立刻又縮了回去。在極地,這樣的漫漫長夜一直要持續179天。一切都表明「信天翁號」來到這裡就如同掉入了伸手不見五指的深淵。
  這一天,如果能進行觀測的話,將會測得此時的緯度為南緯66度40分,飛行器離極點只有1,400英里。
  飛行器身不由己地被吹往地球上這個人跡罕至的地方。儘管由於地球兩極略扁,會使物體的重量稍有增加,但由於它的速度高,它的重量都因此被「吃掉」了,彷彿是它根本就用不著提升螺旋槳。突然,暴風雨變得更猛烈了,羅比爾不得不讓人把推進螺旋槳的速度也降到最低,只要能維持在駕駛飛行器所需的最低限度就夠了,這樣還可以避免機器嚴重損壞。
  面對著這一連串的險情,工程師冷靜地指揮著,全體船員心領神會地執行著命令。
  普呂當大叔和菲爾-埃文思一刻也沒有離開平台,呆在這兒沒有任何不舒服。空氣阻力幾乎一點也沒有。飛行器如同一艘在流體中跟著前進的小艇,在空中飄蕩著。
  據說南極地區的面積有450萬平方米。這是一個大陸?一個群島?還是一片從古至今始終呈結冰狀態的、在漫長的夏季裡也不融化的海洋?不得而知。唯一知道的就是南極比北極還要冷——這是由南極冬季期間在地球上的位置所決定的。
  看天氣,暴風雨沒有絲毫要減弱的跡象。「信天翁號」將在西經75度進入南極區。如果它還能出來的話,它會在那個經度上出來嗎?
  隨著飛行器的南行,白天變得越來越短。不用多久,它就會進入只能靠月亮和南半球黎明早霞的微弱光亮來照明的不盡長夜了。可是,現在正值新月,羅比爾和他的夥伴們可能連好奇的人類至今仍然不知其奧秘的這個地區的樣子也看不到。
  弄不好「信天翁號」可能已經從一些人類所瞭解的地方飛過了。這些地方在南極圈稍前一點,位於比斯科於1832年發現的格雷厄姆地和迪蒙-德-於裡維勒於1838年發現的路易-菲利浦地的西部。這兩個地方是人類足跡在這塊陌生的大陸上到達的最遠地方。
  飛行器上的人並沒有因氣溫低而受苦,這時的氣溫大大高於他們心目中害怕的那種溫度。暴風雨彷彿是空中的墨西哥灣的暖流,帶來了一些溫暖。
  尤其讓人遺憾的是整個地區都淹沒在一片漆黑中!不過,即便是有月光照亮天空,進行觀察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每年的這個季節,整個南極表面都覆蓋著一片茫茫無際的雪幕,一層冰甲;只是現在連冰雪的「映光」——那種淡白顏色的光——都看不到:黑暗的天際一點反射也沒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怎麼辨認陸地的形狀、海水的面積和島嶼的位置?怎麼辨認這裡的水道網?這裡的山峰或丘陵都和冰山、浮冰混在一起,怎麼去確認其形態?
  將近午夜時分,南半球的黎明驅散了黑暗。銀白色的光束在太空中閃耀,空中呈現出巨大的扇面形,半邊天都照亮了。發出的光芒一直到閃爍在天頂的南十字星座處才消失。這個現象蔚為壯觀,在這一片光芒的照耀下,終於能看到原本一片模模糊糊的白色世界的面貌。
  不消說,由於這個地區距離南磁極只有咫尺之遙,羅盤的指針只能是發了瘋似的不停地亂轉,根本不可能再作出任何與航向有關的明確指示。不過,根據指針傾斜的角度,羅比爾最終還是判斷出他們正在南緯78度左右的上空飛越南極。
  大約在凌晨1點鐘的時候,他計算了一下指針和垂線的夾角,喊道:
  「南極就在我們的腳下!」
  一個白色的帽形物體映入眼簾,但誰也看不到冰層下面是什麼。
  又過了一會,南極的黎明就結束了。這個想像出來的所有地球經線的交匯點待人們以後去認識吧。
  如果普呂當大叔和菲爾-埃文思這時想把這架飛行器和它載著的漫遊世界的人埋葬在這最神秘偏僻的地方,這個時機肯定是再好不過了。可是他們沒有那樣做,或許是還缺少他們需要的工具吧。
  暴風雨依然很猛烈,風速高得不得了,如果「信天翁號」這時遇上一座大山,那它肯定會像船撞在岸邊一樣碰得粉身碎骨。
  實際上,它不但已無法控制水平方向的飛行,就連上下移動也難以自主了。
  而且,南極大陸上確實就聳立著幾座高峰,飛行器隨時都有可能撞在山上毀掉。
  越過零度經線,風向西轉,這就使發生災難的可能性變得更大了。此時,「信天翁號」的正前方,大約100公里處,出現了兩個亮點。
  那是雄偉的羅斯島群山中的兩座火山:艾勒布斯火山和泰羅爾火山。
  難道「信天翁號」要像一隻大蝴蝶似的葬身於烈焰之中?
  這是一個驚心動魄的時刻。艾勒布斯火山衝著無法逃出暴風風床的「信天翁號」迎面撲來,一簇簇火焰迅速變大,一張大火網已在飛行器前進的路上張開。熾烈的火光映亮了天空,飛行器上一張張被烈焰照亮了的臉都呈現出一副可怖的樣子。所有的人都僵住了,沒有一聲喊叫,他們一動不動地等待著被這大火爐的烈火吞沒的可怕時刻。
  也正是這場拖著「信天翁號」到處跑的暴風雨使它避開了被烈火吞沒的災難。暴風雨壓低了艾勒布斯的火焰,使飛行器得到了一條通道。多虧「信天翁號」螺旋槳的離心運動排開了雹子般稠密的熔岩,使它得以通過了正在噴射的火山口。
  一小時以後,在極地漫長的黑夜中為世界的盡頭照明的這兩支大火炬,消失在地平線的後面。
  凌晨2點,飛行器越過了位於德古威爾特海岸邊緣的巴勒尼島,不過誰也沒有認出它來,因為海水結了冰,小島和南極大陸已經連接在一起了。
  「信天翁號」從東經175度飛出南極圈。這以後,暴風雨席捲著它越過浮冰,飛越冰山,不知有多少次險些被撞毀。舵手已控制不了它,它的命運掌握在上帝手裡……上帝才是一位出色的駕駛員。
  飛行器又重新沿巴黎經線北上,這和它進入南極圈時所處的經線恰好相差105度。
  終於,在飛過60度緯線之後,暴風雨顯出停息的趨勢,風力明顯減弱了,「信天翁號」又可以主宰自己了。而且,讓人可以實實在在地鬆口氣的是它又要回到地球上有光明的地方了。早晨8點左右,天亮了。
  羅比爾和他的全部人馬未到合恩角之前曾躲過一場風暴,現在又得以從暴風雨中逃生。他們飛過了整個南極地區,回到了太平洋,歷時19個小時,一共飛行了7,000公里——約為每分鐘1法裡多,這個速度差不多相當於「信天翁號」在正常情況下靠螺旋槳推進時所能取得的速度的兩倍。
  然而,羅比爾並不知道自己此刻的方位,距離磁極太近,羅盤指針在毫無規律地亂晃。只有等天氣好了,太陽升起來了才能進行觀測。可惜,這一天烏雲密佈,太陽沒有出來。
  飛行器上,大家都很失望,兩部推進螺旋槳在暴風雨中受到了嚴重損壞。
  這場災禍弄得羅比爾心情十分不快,整整一天,飛行器只能緩速行進,越過巴黎對(足庶)點1時,時速僅6法裡。而且,還得格外小心,免得把原先受損部分搞得更加不可收拾。一巳兩部推進螺旋槳都不能運轉了,飛行器就會在這浩瀚的太平洋上空處於極其危險的境地。所以,工程師在考慮是不是應該立刻就地修理,以保證飛行能夠繼續進行。
  1位於地球直徑兩端的點,如上海的對(足庶)點靠近布宜諾斯艾利斯。
  第二天,即7月27日,早晨7點左右,在飛行器的北方發現了一片陸地。人們很快就看出那是一個島嶼。但是,散佈在太平洋的島嶼成千上萬,這是哪一座?羅比爾還是決定在這裡停下來,但是不著陸。他認為白天的時間已足夠把損壞的地方修好,當天晚上就可以繼續飛行。
  風完全停了——對於修理工作來說,這樣的氣候條件極為有利。至少「信天翁號」停下來修理時,不會被吹到什麼未知地去。
  飛行器拋下了一條長150尺、端部有錨的纜繩。飛行器飛近島的邊緣時,錨掛到了最外圍的礁石,然後便牢牢地卡在兩塊礁石之間的夾縫中。提升螺旋槳轉動著,纜繩被拉得緊緊的。「信天翁號」像一艘將錨掛在岸上的輪船,穩穩地停在空中。
  自從離開費城以後,它和地球連接在一起,這還是第一次。
《征服者羅比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