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喜歡奢侈品。他們脾氣不好,鄙視權威。他們對大人很沒禮貌,喜歡光說不練。他們見到大人們進來也不會起身,與父母頂嘴。他們在同伴面前喋喋不休,吃飯狼吞虎嚥,還恐嚇老師。
我常常引用這段話來開始關於工作中的各代人的課程。我讓參與者猜猜這段話寫於何時。然而,始終沒有人猜得出它的歷史到底有多悠久。(這段話源自蘇格拉底,而他生活在公元前469至公元前399年。)
我得誠實一點,這個主題會讓我產生挫敗感。人們喜歡恪守模式化印象,就像對待性別差異或肢體語言一樣。(有時候,你雙臂交叉是因為房間裡冷,而不是因為你處於一種防衛狀態。)很多關於「如今的年輕人」的抱怨都是以不瞭解為基礎的,而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年輕人會控訴「沒人理解我」的原因。
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溝通方式及不同年代的人,這些因素一直存在於工作場所中。那麼,為什麼這個問題現在變得更嚴重了?
讓我們把話題從出生日期轉移到「工作日期」上來,主要涉及一個人加入隊伍的時間和地點。如果我們把注意力從出生日期上移開,轉而看一看他們加入時隊伍所崇尚的文化,這可能有助於破除這種認知上的障礙。即使那樣,我們必須抵制住想要對某個人按年代「歸檔」的誘惑,否則,我們會錯過傾聽和成長的機會。
因為我經常與很多同類問題打交道,並且我自己正處於一個介乎「老」與「年輕」之間的狀態,當我說我們都需要放下關於年代的陳詞濫調,去培養更深層次的理解時,請相信我:不管你正處於哪個年齡段,我們都可以成長。
工作文化差異的影響
勞動力大軍中同時包含具有明顯區別的四代人,這在歷史上實屬第一次。這些人都有自己的視角、風格和期望值。據預測,到2020年,將有五代人一起工作。鑒於這種多樣化的勞動力隊伍可能會對你的成功產生重要影響,我們需要更深入地看一看這種幾代人共同工作所帶來的結果。
這裡有個例子,可以說明工作文化的差異對一家人的影響:我的祖父於20世紀30年代開始工作,那時候,人們的標準做法是,一個人在其整個職業生涯中守住一家公司和一個行業。我父親(於20世紀60年代進入職場)同樣希望能夠堅守一個行業,但他知道,工作地點、專業領域及責任都是可以改變的。
對比我的職業生涯,輾轉4個不同行業,足跡遍及4個大洲的20個國家。我不僅希望改變,而且期待各種可能性。每一次,心態都是以工作場所的文化為基礎的,而不是以工作者的年齡為基礎的。好吧,我來分享一下:我於20世紀80年代進入職場。至於領域,我前面提到過。
還有一些差異是基於行業的,儘管界限模糊。在我的早期職業生涯中,銀行業務是在高爾夫球場上完成的。辦公室被一道道牆隔離,人際關係方面的問題根本不在考慮範圍之內。將其與谷歌的家庭式生態環境相比,你能想像得出銀行裡設置一間遊戲室的樣子嗎?
理解彼此,包括我們成長的這個時代,可能是實現職場目標和培養有效人際關係的一個重要元素。
一定程度上,工作方式及工作地點隨時代而變化。回想你自己的經驗,我猜,現在適合你的工作方式肯定不同於十年前。我的祖父生活在一個以製造業為主並採用層級式工作管理模式的時代。我的父親和我看到了經濟與工作從製造業向服務業的轉移,而這需要不同的工作方式及不同的結構。
當我展望我的兒子未來要進入的工作環境時,那時已經到了知識經濟時代。就個人經驗而言,年輕人並非「懶蟲」。大多數人擁有的知識量以及他們獲取知識的方法都不同於前幾代人。我在我的孩子身上看到了這一點,就在我想要測試一下他們對時事的瞭解程度,或者用突擊檢查刁難他們時。如果他們不知道答案,只要點點鼠標,互聯網就把問題解決了。如今已不只是你當前知道什麼的問題(我的祖父所依賴的東西),你還要知道如何去搜索答案。
在進入下一節之前,還有最後一個想法要分享:記住,不管你是孩子的什麼人,爸媽也好,姑姑、叔叔或其他家人也好,你都參與了撫養「如今的年輕人」的過程。那麼,如果他們達不到你的期望值,該怪誰?而對於「如今的年輕人」,我想要提醒你一句,有一天,你會變成那個「遭受孩子無禮對待的大人」。小心你想要的!
涉及職場時,一個根本事實一直不曾變過,並且永遠都不會變:我們都希望別人能認真傾聽我們的話,並尊重我們。
從傳統一代到Y代
一代指什麼?這個詞指一定年數,就人類而言,大約為30年,被視為從父母出生至他們的子女出生的一個平均週期。它的典型應用就是用來描述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代溝,或因成長期人生經歷相似而被聯繫在一起的一群人。這個詞還可以指一群個體,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年齡相近,擁有類似的想法、問題和態度。
在職場中,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一代人的個性」:因時代新聞、政治、經濟、地域、流行文化及周圍事件而形成的態度、價值觀、工作方式。
當今區分各代人最常用的標籤是:傳統一代、嬰兒潮一代、X一代和千禧一代/Y一代。傳統一代指1922年至1945年出生的人。嬰兒潮一代的跨度為1946年至1964年。X一代包括那些於1965年至1980年之間出生的人,而Y一代(或者稱千禧一代)指1981年至2000年出生的人。根據2011年5月的美國勞動力調查,在1.53億調查對像中,上述四代人在勞動力隊伍中各自所佔比例如下: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群體,他們被稱為「跨代人」。這些人出生在兩代之間的一個重疊期,通常為三到五年。「跨代人」可能不只歸屬於一代人,因為他們出生的時間介於一定年限範圍的初期或末期前後。有些人可歸屬於兩代人,並擁有兩代人的特徵。例如,出生於1940年至1951年之間的某個人可能會認為自己既是傳統一代,又是嬰兒潮一代。因此,他們可能會有堅定的職業操守,但又渴望挑戰現狀。「跨代人」通常會擔當起兩代人之間的「翻譯」或「調停人」的角色,因為他們具有理解更寬泛的代際觀點的能力。
我曾經與一位客戶參加過一次關於工作中的代際問題的講習班。我們都很好奇,想知道引導師會怎麼說。不幸的是,這次講習班進行得並不順利。引導師似乎沒有意識到,我與其他四位國際參與者的經歷並不同於那些在美國長大的人。我的美國同事被一些泛化的概括弄得很難堪。在我看來,那次講習班只是進一步證實,恪守模式化印象是一種沒有贏家的局面。當涉及與某個人共事時,不管其年齡、年代或國籍如何,即便是從出生日期轉移到工作日期上來的方法,仍會遺漏很多細微的差別。
花時間去瞭解不同的觀點,將有助於增強人際關係的發展。於是,就有了這條放棄模式化印象的宣言:真正瞭解一個人並與之建立人際關係的方法是,以個體對個體的方式直接與之溝通。務必將模式化印象用作構建關係的基礎,但不要把它看得過重,將其作為有待驗證的假定,而不是普遍適用的絕對真理。希望下面這些信息能夠激發一些啟發性對話。
傳統一代/二戰一代在一個艱難的經濟環境中長大。他們有時也被稱為「忠誠的一代」。他們是在嚴格的家庭與學校環境中接受的教育。他們重視工作保障,並對權威持有深深的敬意。因為經歷過戰時的定量配給和成長期的苦日子,他們以勤儉和勤奮著稱。他們通常是可靠而忠誠的員工,對工作和履行義務的信條塑造了他們的職業生涯。相比使用信用卡,他們更信任現金支付。他們與他們的下一代(即嬰兒潮一代)有很大差異。
嬰兒潮一代在經濟和教育的發展期中長大,有時候也被稱為「被愛的一代」。他們按照傳統體制入學,並按照嚴格的教學計劃接受教育。當他們成長為青年人之後,他們面臨著社會大動盪和巨變。隨著大量女性步入職場,他們甩掉了傳統性別角色的分類體系。這一代人工作十分努力,收入頗豐。他們崇尚「有犧牲才有成功」的價值觀。這讓他們忠實於員工和同事。
他們不同於上一代,他們的財務理念是「先買後付」。隨著消費者主義和雙收入家庭的興起,離婚率上升。
X一代主要包括嬰兒潮一代的子女,綽號為「迷惘的一代」。他們是掛鑰匙的兒童,親眼看著父母打造了一個嶄新的工作環境。他們被認為繼承了嬰兒潮一代的「社會碎片」,他們有著自私並且通常離異的父母,在單親和單收入的家庭中長大,面對不斷增長的國債和倒閉的企業,他們的家庭很難支付得起他們的開銷。
於是,他們在理財方面較為保守,因為已經從他們父母的錯誤中得到了教訓。很多人眼看著醉心於工作的父母最終落得從忠心耿耿效力的職位上下崗的下場。X一代的人已經知道,世界上根本就沒有工作保障這種東西。他們是最早伴隨著計算機技術長大的一代。比起工作的時間長短,他們更在意生產力。
千禧一代(又稱為Y一代) 是教育程度最高、最精通技術的一代。因此,他們已經被貼上了「聯動的一代」的標籤。他們在一個充滿計算機、互聯網和手機的世界中長大,置身於技術的壕溝中。他們會同時處理多項任務,並且容易厭倦。他們比任何一代都更清楚該如何利用新技術。千禧一代見證了一系列史無前例的事件,如俄克拉荷馬城爆炸案、科倫拜校園槍擊事件及2001年的「911」事件。經歷過這樣的恐懼,缺乏安全感的他們重視工作滿意度、保障及晉陞機會勝過經濟上的報酬。他們並不像上一代那樣關心存款。他們注重平衡的生活方式。他們的座右銘可能是:「一邊賺錢,一邊花錢。」
人們可能對各代會形成一些模式化印象,比如:
傳統一代:通常更願意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或尋求進步。對於這種行為,其他人可能會以為:「他/她不是一個具有團隊精神的人。」
嬰兒潮一代:側重做一個有團隊精神的人,並喜歡會議。對此,其他人可能會說:「是的,讓我們再開一個會吧,一定還要來個集體擁抱!」
X一代的人:傾向於更憤世嫉俗、更多懷疑且不那麼理想主義。在失望中,其他人可能會誤解他們對真實性的追求,並做出這類評價:「他/她質疑並挑戰一切!」
千禧一代:圍繞互聯網和手機進行交流。對此,其他人可能會以為:「他/她並不知道如何用語言交流。」
各代人如何工作
再重申一次,下列參考旨在增加你的瞭解,並讓你為進行體貼周到的互動做好更充分的準備,而不是要把人們泛化,或給大家貼上標籤。我們是在尋找令關係更上一層樓時的「啊哈」(頓悟)時刻。
對於傳統一代,關鍵人際關係往往期望值明確。傳統一代不喜歡匆匆忙忙,盡可能與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去完成任務的人合作。他們注重備忘錄及一對一互動式的交流。由於他們傾向於在一家公司待上很多年,所以,與看重他們專業技術和對公司歷史的瞭解的人,他們能夠更好地合作。傳統一代還喜歡被委以指導他人的任務。
傳統一代相信一個人可以通過努力和堅持不懈得到晉陞的機會,因此,他們並不相信捷徑,即便是對待人際關係的培養也是一樣。對這一代人來說,牢固的人際關係需要時間,需要經過若干年慢慢培養起來。能夠讓他們的經驗和專業技術得到賞識的人際關係才是有效的人際關係。他們尋求以禮節為基礎的人際關係,在這樣的關係中,尊重和信譽會得到重視及體現。
對於嬰兒潮一代,最好的工作關係是那些個人與工作關係摻雜在一起的人際關係,他們喜歡在工作場所中有一定「人脈」。此外,相比電子信息,他們更喜歡面對面交流。這一代人追求團隊工作方式,並能夠與徵詢他們意見的人實現最好的合作。
另外,嬰兒潮一代思想開明,並喜歡別人把他們視為最與時俱進的人。他們不斷學習,並不斷追求那些會促使他們想要瞭解更多及付出最大努力的人際關係。對於這一代的人來說,與那些能夠作為其導師的人建立的人際關係尤為可貴。他們會尋找機會與其他人合作,尤其是以協作的方式。他們會找機會進行面對面交流,並強化他們的人際關係。
X一代的同事喜歡那些與他們一樣追求快樂的人。他們更喜歡靈活的工作時間、隨意的工作環境及工作場所中的自由感。這一代人傾向於避免沒用的職場政治,所以他們會尋求不涉及這些的工作關係。他們不怕問問題,即便對方是那些位高權重的人。他們把能夠與那些鼓勵提問題的人一起工作看得很重要。與傳統一代不同,他們不太關心級別問題。
這一代人希望能夠維持好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平衡,並且會尋求能夠支持這些目標的人際關係。他們這一代人尤其想要的,是那些彼此可以隨時直接交流、對方可以對他們提出開放式問題的人際關係。他們具有企業家精神,偏愛非正式會議及以隨意的方式發展職場人際關係。
千禧一代能夠與其他各種年代的人輕鬆共事,因為他們擁有傳統一代的樂觀進取的態度、嬰兒潮一代的團隊精神及X一代人的技術悟性。當接受年長且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的指導時,他們的回應恰到好處,所以他們與傳統一代之間保持一種特殊的親密關係。
這一代人希望能夠做有意義的工作,他們想要與擁有同樣的願望、有創造力且聰明的人打好關係。這一代人喜歡通過社交網絡發展人際關係,例如,利用臉書(Facebook)和推特(Twitter)。他們會對官僚主義和一些耽誤工作進度的不必要的規則感到失望。
如何跟各代人打交道
不要過度泛化(請不要讓我再寫下一則放棄宣言),要與不同年代的人建立同盟關係,下面針對各代人的方法應該被記住:
當與傳統一代的人打交道時:
·言辭和語調要充滿尊敬,語法要準確、表達清晰,並且不要使用俚語或不敬的語言。
·語言應該正式一點,信息應該與公司歷史及長期目標有關。
·由於傳統一代的人重視長時間建立起的人際關係,因此,多安排面對面交流,而不是只使用電子郵件或短信等交流方式。
當與嬰兒潮一代的人打交道時:
·確保你們的交談更像親人之間的交談,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聊,或一邊吃午飯一邊聊。嬰兒潮一代的人傾向於把人際關係和業務結果聯繫起來。
·詢問共同的興趣。(例如:「你兒子在大學裡學什麼專業?」)
·通過瞭解對方的意見,讓對話變得具有可參與性,並把得到的信息與團隊或個人的願景、使命及價值觀聯繫起來。
當與X一代的人打交道時:
·不要浪費這個人的時間。
·直截了當。
·避免官腔。
·發郵件或通過語音留言闡明你想要什麼、能夠為這個X一代的人帶來什麼,以及你需要它到位或實現的時間。
當與千禧一代的人打交道時:
·要積極樂觀。
·利用技術,敢於用社交媒體建立最初的聯繫。
·將信息與此人的個人目標或整個團隊正在為之努力的目標綁定。
·不要一副居高臨下的樣子。
·避免挖苦和諷刺。
不管一個人屬於哪一代,其個性和個人工作風格總會彰顯出個人特點。我常常把這種代際差別比作風中的稻草。你看不見風,但你會看到它是怎樣把稻草吹彎的,稻草就是線索。同樣,代際信息也是線索,它們讓你能夠從別人的本來面貌出發,把他們當作一個個獨特的人對待,從而以能夠帶來更多收穫的方式與每個人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