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舞台上一個齊腰高的演講台後面,演講台上有我的名字。我的右側是一位名叫維姬的女士,同樣站在帶有她名字的演講台後面。我和她之間還有一個演講台,其正面有「沃森」這個名字,後面卻沒有人。我們即將開始《危險邊緣》(Jeopardy!)益智問答遊戲。
這是在紐約市賈維茨會展中心舉辦的美國零售業聯合會大型年會。除了擔任司儀,我竟然還荒唐地答應與IBM公司(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的智能計算系統「沃森」一較高下。IBM公司的意圖是向坐在我面前的1200家全球零售業公司的領導展示該系統的強大功能。早在一年前,沃森就因擊敗《危險邊緣》節目中最了不起的兩名冠軍而名聲大噪。所以,我對這次競賽並不抱希望。儘管如此,對於競賽帶來的衝擊,我還是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
首先是「電影接龍」競賽。常年觀看《危險邊緣》節目的粉絲都熟悉這類競賽,而我卻對它一無所知。第一道題的獎金是200美元,線索是「漢·索羅與馬蒂·麥克弗萊在時空穿越中偶遇蘭多·卡瑞辛」。
嗯……是什麼呢?
沃森已經摁響了按鈕,「《星球大戰2:帝國反擊戰》和《回到未來》」。回答正確。
接下來,沃森還是選擇了這一類題目,獎金是400美元,線索是「詹姆斯·邦德與蘇聯人殊死搏鬥,同時與時日無多的艾麗·麥格勞生死相戀」。在我搜腸刮肚之際,沃森已按響了按鈕,「《來自俄羅斯的愛情》和《愛情故事》」。又答對了!
等我回過神來,沃森已經在聽該類別最後一道題目的線索:「在瘋子文森特·普萊用人做蠟像的那個博物館中,約翰·布魯西和男孩子們建立了兄弟會。」正確答案是《動物之家》和《恐怖蠟像館》,正如沃森所答。此類競賽,沃森獲勝。
我並未顏面盡失,在其他幾類題目的競賽中,我答對了幾道題,而沃森錯了幾道,但比賽還是以我的失敗告終。其實,我並不記得比分是多少,這一定是自我心理保護在起作用,我只知道見證了科技的神奇。
我知道沃森並未連入互聯網,和我一樣是獨立沒有依賴的,僅憑自己的知識答題。它內部存儲了海量信息,如維基百科。沒有人為沃森事先錄入了競賽題目的線索,它必須像我一樣自己聆聽和理解主持人說的話。此外,沃森內部裝有一個延遲裝置,以減緩它摁按鈕的速度。人類必須依靠自身的肌肉系統按下那個使電路閉合、蜂鳴器發聲的按鈕,沃森卻能夠用電子信號以光速完成按鈕動作,所以開發者給它置入了延遲裝置來消除賽場上的不公平。否則,即便我知道正確答案,也根本沒有按鈕的機會。當然,儘管沃森裝有延遲裝置,我還是輸了。
現在,讓我們來面對現實:沃森比我聰明。事實上,我身邊到處都是比我更擅長應對複雜任務的科技產品。谷歌公司開發的無人駕駛汽車比我的車技更好,該公司有一大批無人駕駛汽車,行駛數萬英里,僅出現過一例事故,還是在紅燈停車時被後面的車輛追尾造成的。在法律訴訟階段,計算機比人類更擅長篩選文檔並尋找相關資料,而在過去,這種任務要花費年輕律師大量的時間才能完成。經歷了上百萬年的進化歷程,人類探知情緒的技能可謂爐火純青,但是,計算機對某些情緒的探知能力卻比人類更強。
我與沃森的競賽是在2012年初進行的,那個時候,沃森足有一間臥室那麼大,現在,它已經縮小至三個疊放在一起的比薩盒那樣大,而且運行速度比以前快了24倍。
從更廣的層面講,信息科技大約每兩年就會實現功能翻一番。我做不到——我想你也做不到。
夢魘般的未來?
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未來將是多麼可怕不難想像!有很多工作,功能強大的計算機比人工做得要更好。誠然,高層決策和更智能的計算機的研發仍然需要人類完成,但是,我們無須為了保障大量勞動年齡的人有工作可幹,或為了提高勞動者的生活水準而僱用大量的勞動力。因此可以預料,未來數以百萬的人會因輸給機器而慘遭淘汰,無望地為生計苦苦掙扎。
實際上,我們很快會看到,諸多證據表明,科技的進步的確對居高不下的失業率、遲緩的工資增長以及大學畢業生就業等問題有著明顯的影響。如果科技真的是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那我們的悲慘前景不容忽視。
但是,這種夢魘般的前景並非無法避免。很多人飽受失業之苦,還有更多人即將遭此苦難,但實際上並不一定如此。我們要看清現實,那就是工作的性質正在改變,對於經濟發展有價值的技能也在改變。這種歷史性的變革,曾經發生過幾次,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工業革命。每一次變革,那些看不清變革形勢、拒絕接受變革的人就被淘汰了。而那些支持者最起碼能夠獲得大幅提高生活水平的機會。這次也不例外。
儘管我們以前曾經歷過這種變革,但是,每一次變革中,勞動發生變化的方式並不相同,而這一次的變化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大得多。過去三百年裡,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是勞動者從課堂中所學、與左腦功能相聯繫、技術性較強的技能,而將來,這些不再是最有價值的技能,雖然它們將依然重要,但重要並不等於有價值。技能正在商品化,因而不再構成競爭優勢。新的高價值技能將會來自人類的本質屬性,這是人類獨有的技能:感知他人的思想與情緒、團隊合作、建立人際關係、共同解決問題、比邏輯表達更有效地表達自己,這些技能和過去經濟發展中有價值的技能有根本性差異。與以往的變革不同,這次變革不僅會給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經濟回報,而且會使我們的情緒更加豐富、更加愉悅。
走向這樣的未來,第一步是轉變思維方式。我們不應該致力於在計算機所能做的工作中擊敗它,那樣我們會輸掉比賽。我們更不能竊喜於能夠勝任計算機做不了的工作,因為計算機的功能日益強大。
計算機功能的持續發展,僅僅是摩爾定律的體現,正如幾十年來我們所看到的一樣。然而,對於這樣一個簡簡單單的發展趨勢,我們往往很難理解其含義。世界上大部分的物體在長大、變老以後,增長速度就開始減緩。要找證據的話,就對著鏡子看看自己。對於其他有生命的物體,不論是個體還是群體,也都一樣,從原生動物到鯨魚,所有物體最終都會停下成長的腳步。組織機構也一樣,一個剛剛成立的小公司很容易實現100%的年增長率,而對於《財富》排行榜上的世界500強,要實現5%的增長都需要經過艱辛的努力。
科技卻不受此限制,能夠永續發展。索尼公司的第一款晶體管收音機,在廣告宣傳中只有衣服口袋那麼大,但其實際尺寸要大得多,為此公司特意為其銷售人員定制了有特大號口袋的襯衫,而一個收音機有5個晶體管。英特爾公司最新型的芯片只有大拇指指甲蓋那麼大小,卻裝有50億個導體,而且很快就會被裝有100億個導體的芯片所取代。雖然當今的信息科技系統的功能已經非常強大,但在未來兩年內,其功能還會翻上一番。摩爾定律終將結束,而持續發展的科技仍將保持高效,越來越完善的計算程序使計算機的功能得以成倍增長,發展速度比硬件更快。拒絕承認科技的飛速發展是不明智的。
想想所有實現翻一番增長的事物吧。不光是計算能力的提高,所有與計算能力發展緊密相關的專業的功能都會每兩年翻一番。過去,進步意味著一個裝置從5個晶體管發展到10個晶體管,這樣的進步對世界的改變並不大。現在,進步意味著一個小小的芯片從50億個晶體管發展到100億個,再到200億個,然後到400億個——在短短6年裡實現翻三番——進步之快,已經超出我們的想像。
這是因為,計算機的發展不同於世界上任何其他事物,超越了自然成長速度。對於人類而言,學習猶如成長,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得越來越艱難。我們學習新技能的時候,例如,學習怎樣握高爾夫球桿的姿勢,或者學習如何穩穩地轉動方向盤,剛開始學習速度總是很慢,當我們逐漸掌握了技巧,進步速度就會快很多。其後,進步速度又會緩慢下來。大部分人很快就能達到自己能夠達到的最高水平。雖然通過不懈的努力,我們的技藝可以精益求精,但是每一次所能取得的進步會比前面的進步小很多。
信息科技恰恰相反。在計算能力翻一番意味著晶體管數量從5個增加到10個的時候,設備只是比以前多了5個晶體管的計算能力。經過多次翻番式的發展,如今,翻一番意味著設備增加50億個晶體管的計算能力,而下一次翻番,則意味著增加100億個晶體管的計算能力。
人類技能的增速越來越緩慢,而計算機功能的增速卻越來越快。
我們面臨著一個顯著而嚴峻的問題。科技越來越發達,每兩年取得大踏步發展,勢不可當,那麼人類未來的高價值技能將會是什麼?——對我們和我們的子孫有價值的工作是什麼?立於不敗之地的公司應具備什麼樣的能力?強國有哪些特徵?說得直白一點,人類在哪些方面能勝過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