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永遠用不完?
很多觀眾看了《羅輯思維》之前的節目都會說,你說的都是歪理邪說!我也承認有些觀點可能確實是跟通常理解的不大一樣,但是這有什麼關係呢?無非就是提供一種別緻的思考角度供大家參考嘛!我也不見得信這些結論,只是在讀書過程中看到這些結論,言之有理,持之有據,就拿出來供大家參考一下。反正《羅輯思維》扮演的並不是「布道者」的角色,我們只希望做一個知識的「二傳手」。
這一期乾脆就把「歪理邪說」的特徵發揚光大,我給大家講三個很有意思的「歪理邪說」。
今天拋出來的第一個「歪理邪說」就是:石油是永遠用不完的。
聽起來太歪了!因為我們從羅馬俱樂部[1]的報告開始就一直在告誡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啊,我們必須要保護環境啊!但是真的就有這樣的一種說法,說石油是永遠用不完的。
持這樣觀點的經濟學家先讓你想像一個屋子,屋子裡面堆滿了開心果,然後你約一幫朋友進去吃開心果。那麼,請問:開心果會被吃完嗎?結論是:不會。
因為你剛開始的時候隨便抓一把剝開,都有果仁,就高興地吃了。可是吃到最後你會發現,開心果越來越少,果殼越來越多,也許你抓一千個出來,翻好半天才能找到一個還帶果仁的,那麼這個時候因為時間成本太高了,就會有一人拍案而起說,我不在這兒找了,我去門口的小店買一袋新的來吃。
@zhimingd89:石油是永遠用不完的,因為石油越少,價格越高,最後大家都用不起了。但是一個商品的價格,並不是由它的稀有程度來決定的。如果石油是恆定的,那麼只要有能源需求,那麼必然是要用完的。另外一個解釋是其他替代品會代替它,用更加低廉的價格取代,因此永遠用不完。同理還是只要有能源需求,那麼必然要用完。另外關於金屬的打賭,時間點不對,價格和其他原因有很大關係。缺水,缺什麼,這個是經濟學中的邊際效應。你引過來水等方法,這只是誰分佈的調整而已,但是總量呢,你用掉了地下水,沒了就很難補充的。交易才會涉及價格問題,用掉不用掉,可不管你什麼價格。
於是這棟裝滿開心果的屋子裡面,最後底下會沉積出大量的還沒有被吃掉的開心果。所以有的經濟學家就說,我們假設地球上的石油是一個恆定的量,那麼請問,世界上最後一桶石油在哪裡?可能在美國國會圖書館裡,或者在某個博物館裡被永久珍藏起來了。那麼再請問,世界上最後一百萬桶石油會在哪裡?答案是,因為它太貴了,所以沒有人用得起,就沒有人願意不惜代價把它開採出來,所以它會永遠長眠地底下。
當然你會認為這是詭辯。確實,我也覺得它是詭辯。畢竟石油資源的量是一定的,就那麼多,最後一百萬桶不把它開採出來,跟沒有了又有多大區別呢?請注意,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經濟學思維方法,就是經濟學家不會從一個穩態,也就是一個固定的值來推算未來的結果,他們會看到所有的要素之間有一種充分互動關係,在這一動態過程中對未來做出預測。
最早提出人類會遭遇能源問題是在19世紀。1865年,一個叫傑文斯[2]的經濟學家寫了一本書叫《煤炭問題》。當時他看到歐洲的工業革命開展得如火如荼,而工業革命主要的燃料能源就是煤炭,而煤炭是會耗竭的,那時候的經濟學家憂心如焚,所以寫了這樣一本書說煤炭會被用完。可是直到今天,即使是在中國這樣一個資源還不算太豐富的國家,我們的煤炭資源還夠我們中國人用很多年,甚至最樂觀的說法說還夠用一千年。
那麼從工業革命到今天,煤炭的開採是怎麼進行的呢?經濟學家提出這樣一種理論假說:隨著一種資源的使用量的擴大,它的存量就變得越來越少,那麼它的價格就會變得越來越高。
@zhimingd89:關於環保,作者的邏輯其實也是對的,但是十分冒險。就像上面的說法,如果在環境完全惡化之前,找不到合適的替代品怎麼辦?這相當於用整個人類的未來來冒險。就像「我可以今天花了所有的錢,因為我明天有工資,有收入啊,所以我不需要儲蓄」一樣的想法。可萬一有一天你生病了怎麼辦?
價格變高之後,其他的商家就有了兩種利益驅動力。一種是大家會有更大的動力投資做研發,讓開發這種資源的效率變高,產能變大,比如說石油,比如說煤炭。
經濟學家的「十年之賭」
還有一種可能是,科學家或者商人因為獲得這種資源的代價變得越來越高,大家就想去開發一種替代性的資源。現在美國人為什麼去開採頁岩氣?那是很難開採的。但是因為石油價格上來了,所以開採頁岩氣原來這種很不划算的行為,現在在商業上就有利可圖了。
很有意思的是,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兩個教授打了一個賭。一個是馬裡蘭大學的西蒙教授,還有一個是斯坦福大學的埃爾裡奇教授。西蒙教授認為人類發展的進程太可怕了,這個發展的極限是會到的,貴金屬資源越用越少,將來的價格一定會漲。而埃爾裡奇教授認為這不可能出現,他認為人類會通過技術的革新,利用新技術研發各種替代60產品,這些貴金屬的價格不僅不會高漲反而還會下降。
兩人爭論得不可開交,誰都不肯讓步。最後兩人決定,乾脆各自把腰包裡的錢掏出來打賭。在1980年的9月29號,兩個人分別購進一批金屬,然後以十年為期,一直到1990年的9月29號,兩個人約定再見面,到時候看價格是上升了還是下降了。如果價格上升那我賠你,如果價格下降你賠我。就定了這麼一個賭局。
@微生活主題電台:《羅輯思維》給了聽眾一種選擇性的知識學習機會,很有趣。不過我也不完全同意老羅的觀點,他的很多觀點聽上去的確非常「歪理邪說」。
你猜最後誰贏了,正是判定資源價格會下降的埃爾裡奇教授贏了,據說贏了六萬美金。這是一個具體的例子,說明隨著人類自身的發展,對資源使用的耗竭,因為價格因素,因為商業動能的不斷變化,因此資源構成的格局本身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北京水問題
我們普通人沒有建立經濟學的思維模式,通常只是用簡單的加減乘除理解這個世界。比如因為資源的量是恆定的,所以用總量除以我們的用量,從而得出人類文明的存續或發展期限。然而世界往往不是這麼簡單,比如我們在探討中國的公共政策問題時,經常會遇到一個話題,就是大城市的水問題。
經常說中國北方缺水啊,北京沒有水啊,所以北京城不能有太多的外來人口啊。很多有北京戶口的人最喜歡聽這個,為什麼?這樣就可以讓外地人不進京啦,因為水不夠用,你們進來了大家澡都洗不成,想多喝一口水都困難。這也就成為北京這樣的兼收並蓄的大城市,在排斥外來人口理論上的一個理由。
@三道槓-大隊長:我相信多數人在看完後會自行地去思索、假設,至於可不可行,對個人來說不過是值得一鑒的新穎論點;而那些以偏概全一味反對的聲音背後所呈現出來的不過是連「假想」都不敢的固執可憐的靈魂。我希望節目不要因為太多反對的聲音而改變原本的製作想法,對他們過多地解釋實際耽誤的恰恰是新思想的傳播。
但這樣的理由經得住推敲嗎?有一個專家就質疑了,你說北京水少,那請問香港有水嗎?那裡是一個海島啊,一滴淡水都沒有的啊。反對者說,不對,那是因為大陸對香港是有相關政策的,大陸供應淡水給香港。專家又反駁說,那你說迪拜有水嗎?那可是在沙漠邊緣,我去過迪拜,這樣一個全世界最奢華的城市,連沖馬桶的水都是蒸餾水。我甚至還去他們的水廠看過,那就是用石油燒海水啊,燒出來的蒸餾水。當然你還可以反駁說,迪拜產油,所以他們可以以油換水。
再來看一個例子,美國的拉斯維加斯。拉斯維加斯在美國西海岸的內華達州,那裡全是沙漠。而拉斯維加斯就是在沙漠中心崛起的一個世界賭城。這個賭城2012年的常住人口達到了兩百萬,每年的旅遊人口達到四千萬!你到拉斯維加斯的市中心去看,到處都是五星級酒店,噴泉、游泳池、桑拿中心無處不在。完全不像一個沙漠的中心。那請問它的水又是怎麼來的?
要知道,不管一個地方缺不缺水,只要有一個理由使這裡發生城市化的聚集,水其實不是一個問題。會有大量的商人看到這種聚集所帶來的財富商機,然後用很貴的價格把水引到這個城市。你看北京市民,尤其是那些比較富有的人,他們已經不燒自來水喝啦,直接喝礦泉水。如果人們連兩三塊錢一瓶的礦泉水都能夠接受,那北京還有什麼水的問題呢?直接把海水進行淡化從天津引水過來就可以了嘛!
所以在有些經濟學家的眼裡,一切問題都是價格問題,並沒有什麼資源量問題。這樣的歪理邪說,聽一聽,沒準對你建立某種經濟學的思考思維方式有所幫助。
看完這段話可能有的網友又要開始罵了,你就是替富人說話,富人可以喝得起礦泉水,我們窮人喝不起怎麼辦?你還真別罵我,這話不是我說的,是經濟學家們說的。當然我認為你也不能怪經濟學家們,你把經濟學們家罵了,如果這個理論是正確的,未來該來的還是得來。俗話說得好:「雄雞一唱天下白。」就算把公雞殺了,天該亮還是得亮。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他們說得耐不耐聽,關鍵是你得聽聽他們說的這個理兒,到底對不對。
羅胖薦書:《看不見的心》
作者:【美】羅塞爾·羅伯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