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Ⅱ 「日不落」帝國也認了死理

「老狐狸」的心魔與恐懼

在威廉二世上台之後德國的輿論界一直隱隱約約出現一種聲音,就是德國和英國必有一戰,因為都要爭奪陽光下的地盤。但是後來的歷史學家分析說,正是因為德國人覺得必有一戰,那麼就按照必有一戰的方式去做這樣的戰爭準備,而你的所有準備讓對手看到又害怕,然後對手也做相應的戰爭準備,那麼就真的必有一戰。這有一個名詞,叫「自我實現的預言」。

@雲尚居:為什麼要發動戰爭?為了利益?為了利益就發動戰爭那是粗野的動物行為!人類之所以有異於動物是因為有豐富的情感和語言。語言可以用來溝通與協商,從而消除誤解;情感可以讓我們產生同情心,從而更加寬容。勞動才能創造財富,競爭可以激發鬥志,而戰爭只能破壞發展。

但是有意思的是,為什麼德國人的另一方,英國人也被拖進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要知道英國人外交政策非常靈活,有一個外號叫「獅子加狐狸」,它既有獅子般的力量和實力,同時也有狐狸般的狡猾,它一直就是兩邊下注,不說死話。這樣一種風格的國家為什麼最後也被拖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1907年英國外交部收到過兩份報告,一份叫《柯羅報告》,還有一份也是外交部的一個高官寫的,但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一派說英德必有一戰,一派說英德沒有一戰。這兩份報告都被擱置起來,直到1914年8月英國人才下決心參戰。為什麼?因為英國人也有一個心魔,這個心魔就是它傳統的光榮孤立和大陸均衡政策。

它認為,我英國有實力,我就孤懸海外,瞅著大陸上這些歐洲國家打,反正大陸均衡嘛,誰要是打贏了我就幫幫那個弱的,反正你們之間互掐,不影響我大英帝國日不落帝國的全球利益就可以。所以,英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實際上最擔心的是德國人一下子把法國人打趴下,因為1871年已經打趴下過一次了,現在再把它打趴下,那整個歐洲大陸不就是你德國人的了?那我的大陸均衡政策還搞什麼啊?這就是英國人的擔心。

@心隨雲飄遠:西方歷史學家說一戰是可以避免的,它是從偶然醞釀發酵而成。其實不然,以德國當時的戰略空間、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來看,戰爭是遲早的事。當時的德國比不上英、法、俄。英、法有大片的殖民地,俄國有廣袤的領土,生存和發展的空間非常大。加之他們都虎視眈眈地看著德國。俾斯麥在雞蛋上跳舞的外交在發展期間是可行的,隨著德國的強大終將會改變,因為他需要有更多的發言權和拓展的空間,這勢必會導致利益的衝突。德國在一戰的失利是沒有充分估計到英美的介入,以為他們只是會在利益中分杯羹罷了。這是他的致命失誤。話又說回來,什麼事都考慮得非常周全,那什麼都別幹了。

假如英國未參戰

正是這樣的擔心在1914年最終把英國拖入了戰爭。有意思的是,幾十年後英國有一位歷史學家叫弗格森,他寫了一本書叫《虛擬的歷史》,這本書非常有意思。我們都說歷史是不可假設的,他就偏偏說我來當一當歷史學家,我來假設歷史。假設1914年英國沒有參戰會發生什麼?這本書裡面得出的結論是:不過就是遲了幾十年又出現一個歐盟而已,法國還是法國,德國還是德國。

這本書裡還羅列了如果英國不參戰,威廉二世佔領歐洲大陸之後的幾個結果。

第一,歐盟會提前建立,只不過掌控在德國人手裡。但是英國人就不會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死了90萬人,那種傷亡之慘痛,導致後來的英國人一提起戰爭就害怕,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個「絞肉機」實在太可怕了。而且還給英國帶來了其他的負擔,英國的國債從五億美元一下子上升到戰後的70多億美元。那個時候美元可比現在值錢得多,於是招來美國人介入歐洲事務,而英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也徹底打得筋疲力盡,再也沒有能力成為影響世界格局的唯一主宰和大哥了。

大國不能認死理。德國是如何通過一戰「崛起」成世界大國的?毛奇將軍有著卓越的戰略思想,可是碰到俄國,「有理也說不清」。

第二,換來的是什麼呢?換來的是俄國人打敗了,「十月革命」發生了。如果威廉二世掌控了歐洲,那麼俄國可能會順利轉型成一個君主立憲政體國家,或者民主政體國家,總而言之不會有蘇聯。這當然是站在英國人的角度來看。這篇文章的最末說,如果那個叫希特勒的下士,因為在藝術和戰爭兩項事業上的失敗,從此另謀一份職業快樂地過完一生,很可能後面的很多事情都不會發生。

你看這就是一個英國歷史學家對歷史的反思:一個以不認死理、狡滑、靈活為自己特性的國家,最後還是因為認死理,被拖入了一場萬劫不復的深淵。

@別當我是菜鳥:國家和國家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羅胖薦書:《一戰秘史》

作者:【美】梅爾

《羅輯思維:有種、有趣、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