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Ⅰ 互聯網時代讀書的方法

坍塌掉的知識金字塔

羅胖每日微信精選

△好人

我的一個娛樂記者朋友告訴我他的經驗,當一對名人夫婦突然出來秀恩愛,那就說明他們的關係肯定出問題了,乾脆發揚狗仔精神盯住了,沒準就能發現好新聞。在這一點上,道德和愛情有點像,當道德是一種默默浸淫的時候,道德是最容易生長的。當有人大聲吆喝道德的時候,當道德批判處於亢奮狀態的時候,不僅不能增進道德,反而會召喚出一大幫有恃無恐的偽君子,道德敗壞和道德危機也就不遠啦。如果還聽不懂這段話,那就一邊看看關於名人嫖娼的新聞,一邊到百度上重溫一下老子的那句名言: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今天咱們說一點特沒勁的事:讀書。

先說一個段子,據說有一年北大開了兩門選修課,一門植物學,一門動物學。植物學老師比較雞賊,上第一堂課時就做廣告:我建議大家還是選植物學。為啥呢?你想校園裡這麼多花花草草,包括那些像花一樣美麗的女孩子。約會的時候你能告訴她:這是什麼花、那是什麼草,顯得多有學問啊!你學動物學有啥用呢?總不能天天去動物園談戀愛吧?你在動物園裡追上的女孩子能是什麼樣的呢?此言一出,果然廣告效果非常好,動物學選修課沒有什麼人,植物學這邊倒是立馬人滿為患。

這個場景生動地告訴我們,傳統的知識構成和我們要面對的未來世界的知識構成有什麼區別。原來「schole(school的詞源)」這個單詞是休閒的意思,就是雅典城那幫吃飽了沒事幹的人,天天跟著蘇格拉底在城裡轉悠閒聊。他們不是學習而是休閒。讀書是人們吃飽喝足後追求的一種精神享受。

可是近代化以來,教育不再是這麼回事兒了。教育已經變成人類一項沉重的知識負擔。因為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各個門類的知識瘋狂增長,知識變得越來越沉重,我們必須建立一個體系把這些知識給年輕人灌下去。

羅胖每日微信精選

△共識

好人和好人之間未必處得來,褒義詞和褒義詞之間也未必能夠兼容。比方說吧,真理和民主這倆詞兒聽起來都挺棒的吧,挺好的吧,但其實在民主社會裡是沒有真理這回事兒的。嗯,有什麼呢?頂多有共識。共識可不是真理呀,共識可能是說服的產物,也可能是妥協的產物,它只是一種暫時的搖搖欲墜的平衡,它不可能是終極的發現。所以這就可以理解我們身邊有些人為什麼在網上經常憤怒地罵人,他們的憤怒可以理解,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是在捍衛真理。那什麼時候他們就可以變得不憤怒了呢?就是當他們放棄真理,轉而追求共識時。我這輩子還從來沒見過一個追求共識的人變得蠻不講理呢。所以在網上罵人的人不是負磁場而是有病。什麼病?真理病。

在近代以前什麼叫孩子?就是未成年的人,那時沒有少年教育和兒童教育這些概念。但是隨著現代化教育出現之後,我們就覺得孩子是一個罐,從小罐到大罐擺成一排,然後往裡灌東西,越大灌的東西越多,越分門別類。所以形成了從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博士、博士後這樣一個非常漫長的金字塔階梯,讓一代代年輕人去攀爬。

可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這個金字塔轟塌了,變成一個一個的知識碎片。我們發現,現在獲得知識沒那麼困難,幹嘛非得一路往上爬呢?

清華的保安都可以上研究生了,一個叫當年明月的海關公務員也可以寫出一本最受歡迎的明史,任何人都可以自學成才,而這些其實都是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

它的本質是什麼?就是知識重新回到懸疑和場景。什麼是懸疑?要知道整個知識體繫在建造的時候,都是按照問題去建造的。比如說原始人學數學,二以上的就算不清,一知道,二清楚,三就不清楚了,三以上的都叫三,古漢語中就用三表示很多的意思。所以最開始的數學能夠把計數這個事情弄清楚就行了。比如打了一頭牛,兩隻羊,三頭鹿,然後計個數。數學史上的每一個發明都是針對當時的具體的問題。可是到我們學數學的時候,老師從來不講這些,只是拿一些方程、公式、定理讓你去背。

背書這種方法,在傳統社會是可以的。司馬光就告誡年輕人說,讀書一定要背。為什麼要背呢?你把書背下來,你就有很多閒暇時間去消化,比如在床上睡不著的時候把背熟的書像牛反芻一樣倒出來琢磨。

孟森

商鴻逵

你看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治學,目不窺園幾十年,非常用功。我還記得孟森先生一篇小文章中有一個小段子。他帶了一個叫商鴻逵的研究生,後來也是著名的明史專家,有一天孟森到公寓去看商鴻逵。看完之後說挺好的,臨走的時候指著門後一個痰盂說,平時就在這兒讀書,不要出門了。為什麼?就是說,你上廁所就在痰盂裡好了,每天倒一次痰盂,剩下的時間就不要出門了。

種下興趣的種子

再比如明史專家吳晗先生,他從大學時代就開始編一本書,叫《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皇皇巨著十幾本。那是可以完成的,一旦完成以後,他就佔據了學術金字塔的頂端,他就是專家了。

王陽明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

那時候做學問是可以這樣的,因為知識的總量還沒那麼大,如果一個人目不窺園幾十年,他是可以把他學的這個專業的門類全部拿下的。可是在現在這個社會你覺得還有可能嗎?那麼龐大的知識總量你怎麼去攀爬?如果再用過去的傳播手段和學習手段,它會把人壓垮的。古人老說一句話「君子格物致知」,就是說要窮盡物理,所有的事情的原理我都得知道,所有的物體裡面的性狀我都得知道。你看王陽明「格」竹子,「格」一根竹子都吐了血。現在你弄一個iPad格格試試,那還不得格死了去。

用傳統的治學方式來吸收如此龐大的知識總量已經不可能了,那怎麼辦?這就回到我們前面講的,從自己的應用場景出發來重新構建你的知識世界,這是讀書的不二法門。工業社會強行地把知識大卸八塊後給我們灌下去的,可是實際上在知識的積累過程中,難道不應該根據應用場景,根據當事人的具體困惑和困難,一點一點堆積出來嗎?

我還記得我上大學的時候學高數和微積分,從導數開始學起。文科生學高數真是造孽,一學期下來一腦子霧水和漿糊,最後我生拉活拽總算是考了一個及格。但是說實話,我真的理解什麼是高數和微積分是很多年之後業餘學了一點經濟學,才明白原來數學的微積分是解決變量和趨勢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翻開經濟學的書裡面有那麼多微積分的公式,因為經濟就是解決未來發展趨勢的。可是這對於發明微積分的牛頓、萊布尼茨來說,這不是問題呀。這就是傳統的知識結構和我們的應用場景之間的脫節。

傳統的知識建構還有個毛病:所有的這裡面培養出來的精英和知識都只告訴你結果,而故意隱去他為什麼關心這個問題以及得出這個結果之前艱難而有趣的過程。比如著名的數學大師高斯,同時代的人評價他說,高斯就像是一隻狡猾的狐狸,他用尾巴把所有他得到這個結果的痕跡掃得乾乾淨淨,最後就給你一個非常完美而漂亮的知識結果。這就是傳統的知識體系。

現在我們主張怎麼做?主張根據每個人的應用情況,用你的興趣把自己的心當作一顆種子,在你的環境裡種下去,然後尋找你最需要的東西,一點一點的生長,而不要囿於傳統工業社會裡一個一個的學科分類。

羅胖每日微信精選

△靠譜

承蒙一些朋友看得起,經常在微信平台上就人生的一些重大選擇徵求我的意見。但是說實話啊,就我現在這智商,真的不足以幫你做出判斷。我們這一代人之所以經常陷入迷惘,往往就是因為傳統社會關於什麼是正確的標準正在大量地變成扯蛋。人生道路嘛,原來是一條登天小徑,你往上爬就是了,但是現在變成無數條林間小道,走哪條都可能對,走哪條也都可能錯。那怎麼辦呢,我自己的方法是這樣啊。就是不再向外界問一件事是不是靠譜,而是向內問。我通常會問這樣兩個問題,第一,如果做了,我會不會後悔。第二,如果我沒做,我將來會不會不甘心。除了這兩個虛頭巴腦的標準之外,我也想不出更靠譜的坐標了。

羅胖是怎麼讀書的?

羅胖每日微信精選

△大學

昨天微信後台上有朋友問我,大學生活應該怎麼過。我覺得只有兩件事情是非做不可的。第一件事情是閱讀,注意哦,我說的是閱讀,不是上課。尤其是一些大部頭的基礎經典,這個時候不讀,一輩子也許都沒時間讀了,比如說通史哲學史藝術史之類的。再有一件事兒呢,就是談戀愛。在不久前的現場演講當中,有一句我準備好了的話,但現場給忘了。那就是「選無能,往往是因為愛無力」。在未來世界裡,沒有愛的能力的人,是在所有事情上都找不到方向的。其實,人人都是產品家,人人都是創業者。你的第一個產品就是給周圍人提供一個有魅力的自己。所以,把自己銷售給一個妹子,或者是帥哥吧。這是成功的第一步,這事兒比上課重要。

我小時候讀《岳飛傳》時心裡就存了一個疑惑,覺得宋代的皇帝也太傻了,怎麼定都汴梁呢?這個地方叫四戰之地,一片大平原周圍沒有任何屏障,金軍的快馬只要渡過黃河,幾天之內就能殺到城下。只要稍微把都城往西挪一點,挪到洛陽,四周就有山河之險固可以據守。這兩個地方現在都在河南省,能有多遠呢?當時我就覺得不能理解,然後去找史料看,發現原來是因為漕糧的關係。

宋代的汴梁統計下來大概有一百五十萬人,這還不包括軍隊,實際上當時全國最主要的兵力全部集中在汴梁。《水滸傳》裡說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這麼多人每年要消耗多少糧草呢?據史料記載,在宋真宗時期一年運到汴梁的糧草最高峰達到七百萬石,一般年份均衡在六百萬到六百五十萬石之間。這麼多糧草要運到沒有運河的洛陽,自然是不行的,所以只好把京師定在汴梁。

接著我又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宋代要集中那麼多軍隊在汴梁呢?找答案又找到了,原來是宋代皇帝在立國之初就定下國策,叫「守內虛外,強幹弱枝」。宋太祖有鑒於五代時軍閥戰亂、地方割據,把所有軍隊和國家的所有精華全部聚集在都城,這樣地方那些枝幹上就無法產生逆反之心,從而形成對中央的挑戰。

等我讀到宋代的政治史,看到了很多歷史典故。比如說因為宋太祖的家是洛陽的,他就喜歡洛陽,老想著把都城遷到洛陽*。有一次他跑到洛陽,有一點不想回去了,就跟大臣們說:我就在這兒辦公了,你們都跟過來吧。他的弟弟,也就是後來的宋太宗、當時的晉王趙光義,就跟他講這樣不行的,定都汴梁這是基本國策。宋太祖說,定都洛陽我都覺得不好,乾脆咱挪到長安算了,這就叫「去冗兵以安天下」。我到長安之後,就沒必要養這麼多破兵了,這樣不就給天下的財政減輕很多負擔嗎?但晉王說,「強幹弱枝,守內虛外*」是我們的基本國策,如果沒有這個政策,我們就會重蹈五代時期地方、藩鎮割據的戰亂局面。後來宋太祖想了想,最後下定決心還是定都在汴梁。

小編補充:宋朝時設有四京:東京汴梁(開封),西京洛陽,南京商丘,北京大名府,而現在的北京則是原來的幽州。南宋的趙構,就是在南京商丘即位的。

宋太祖趙匡胤

這時候我心裡又出現了一個疑問,汴梁周圍不都是平原嗎,都是產糧區,為什麼養不活一個京師的居民和軍隊呢?後來發現原來中國的經濟史上自唐代後有一個潮流,就是經濟中心越來越往江南集中。據說在明清的時候,蘇松二府的田賦就半天下,當然這個有一點誇張,但至少蘇州府一府向朝廷供賦的錢糧就超過了整個浙江省。

其實在我的讀書生涯中,我從來沒有完整讀過一部中國經濟史或政治史。但這不重要,我是從自己的興趣出發,把自己心中的懸念當成一顆種子種下,發芽、生長、開枝散葉,然後一點一點尋找答案。

很多人說羅胖你是怎麼讀書的?你怎麼都記得住呢?很簡單呀,因為這是我找來的,我從來不讀書,我只查書,查到的東西都是我問的東西,自然就記得住。就像大家看美劇《急診室的故事》,你就能記住很多急診的技巧。其實你不是醫學院的學生,你從來沒有受過系統的醫學訓練,但這有什麼關係呢?知識像你在海邊撿拾起來的小貝殼,它們會內化在你的生命裡。

所以,我們不要再去盲目攀爬那些金字塔了,跟著自己的心,跟著心中的懸疑走,編一部終其一生屬於你自己的懸疑劇。

小編補充:北宋的軍事:「強幹弱枝,守內虛外」。北宋的軍事部署,遵循的是「強幹弱枝,守內虛外」的原則。宋朝初期的軍隊分為禁軍、廂軍、鄉兵、蕃兵等四種。禁軍是中央正規軍,一半以上的人數駐防在京師以及附近地區,廂軍鄉兵分佈在全國各個要衝地區。蕃兵由邊區少數民族組成,駐守於邊界。北宋對遼、西夏基本採取被動防守,因此邊境只駐守少量的禁軍。禁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待遇也最為豐厚。因此戰鬥力是最強的。這樣,保證了中央對地方軍事的優勢,解決了長期的藩鎮割據,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然而也造成了地方軍務的薄弱。

羅胖薦書:《新華字典》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編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1998-6-1

推薦語:羅胖最推崇的書,你一定會讀,但一定不會從頭讀到尾。

《羅輯思維2:有種、有趣、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