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的魔力
未來的世界是什麼?這就需要我們回頭看看人類社會是怎麼走到今天的。
羅胖每日微信精選
△問題
經常遇到人問這樣的問題:我想去大城市又捨不得現在的工作、家裡人還不同意,怎麼破;我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計劃但我沒法說服老闆批我預算,怎麼破;我又不想節食又懶得鍛煉還想減肥,怎麼破?哦,「怎麼破」這個詞真是這兩年現代漢語當中出現的一朵奇葩呀!它意味著你用一堆前提條件把所有的出路都給堵死,然後坐在高牆下一邊哭訴一邊等著人來救你。說白了,都是小時候做數學應用題落下的毛病。怎麼破?很好破呀!去說服家裡人,去說服老闆,去節食去鍛煉,或者乾脆認可自己是個胖子別再煩惱,不就破了嗎?這個世界除了死亡無法避免,生命中其實沒有什麼必然的前提,一般來說你的問題就已經包含了答案。
一直有個底層的動力在驅動人類社會發展,這個動力你可以稱之為交換,也可以稱之為分工,也可以稱之為協作。每一個人擺脫自己的肉身和他人進行合作,不管是做買賣,還是結成像「羅輯思維」這樣的社群,不重要;重要的是擺脫自己的肉身和他人進行協作。在人猿相揖別,我們走出穴居的那一剎,正是這個機理在起作用。
人類很可能是世界上最笨的一群猴子,因為當東非大草原的森林因為季節的變化、氣候的變化退卻的時候,那些強悍的打得過同類的猴子繼續在樹上生活,它們有陽光下的地盤。而我們人類的祖先呢,則是一幫悲催的弱智,我們不得已,邁著還沒有完全直立的雙腿,佝僂著身形,在東非大草原上繼續悲催地活著。但是我們學會了一樣東西,那就是交換,今天在非洲的腹地原始人的墓葬裡,我們還能看到那些海邊貝殼編織出來的裝飾物,很顯然是通過一站又一站漫長而頻繁的交換,來到了大陸的中心。
我看過科學家做的一個試驗,把一隻猩猩和一個人類的嬰兒放到一起培養,在兩歲之前他們智力差距實際是不大的。最大的差異發生在哪兒?就是交換的意識。
一個人類的嬰兒在很小的時候,如果他有兩隻蘋果的話,他就會用其中的一隻去換你手裡的那只香蕉,而猴子不會。猴子只會說我要我要,它不會拿自己手裡的蘋果去交換,這是人和猿最重要的差別之一。
在18世紀的晚期,一個叫亞當·斯密的老頭到一家做針的作坊參觀,他看到了驚人的一幕。然後他把這一幕當作一個故事和典型的例證。他說這家工廠不過20個工人,他們分成十幾道工序去做針,有的人專門磨尖,有的人專門包裝,每天這20個人可以生產48000根針,但是如果讓其中的每一個人都不參與分工和協作,而是自己把一根針從頭到尾做完,即使是一個熟練工人一天絕不會超出20根針的產量,甚至連1根都造不出來。那為什麼會產生幾百倍甚至是數千倍效能的提升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分工了。這個故事寫在《國富論》的第一章,從此成為經濟學大廈最堅實的一塊基石。
凱恩斯講過一句話:經濟學的道理千條萬條,如果說有什麼顛撲不破的真理的話,只有一條,那就是分工產生效能。
羅胖每日微信精選
△需要
昨天有個年輕人問我,我剛剛大學畢業,現在面臨租房,到底是租差一點的城中村的房呢,還是租遠一點,但是條件好一點的郊區合租房呢。我給他的回答是這樣,我建議他去租更方便交到朋友,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子的房。差一點或者遠一點對於年輕人來說都是可以克服的缺陷,但是如果社交圈子只能在公司或者網上,那就很局限視野了,而這對他未來的發展可能是更為重要的事。今天之所以提到這個,其實我是想說,我們在陷於兩難處境的時候,往往忽略了更為重要的選擇因素。就像我一個朋友吧,老闆讓他在掙得更多和幹得更清閒兩個職位之間選,結果呢,他選了最能照顧家庭的那個。哎呀,這才是真正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的人吶。
當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歷史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今天我們正在遭遇的是什麼。
到工業革命時代,人類的分工在亞當·斯密觀察的這種工廠規模越來越大。每個人都想獲得自由,我個人都需要自由協作的機會,於是他們走出了蘇格蘭的高地,他們來到了伯明翰、格拉斯哥、倫敦這樣的城市聚集。他們依靠的不是簡單交換生意的力量,而是被資本的力量重新組織起來。就像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裡講的那樣,短短的幾十年裡人類從地底下呼喚出來的財富超過此前幾萬年的總和,人類迎來了一個財富暴漲的時代,一個欣欣向榮的時代*。但是與此同時,馬克思發現人們不是明明獲得了自由嗎,為什麼轉瞬之間又淪入了不自由呢?你擺脫了領主和老爺,擺脫了腳下世世代代從來不曾離開過的土地,但是你現在仍然在倫敦的貧民窟當中啼饑號寒、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想瞭解具體的情況,推薦大家看一本書叫《倫敦底層社會》的書。
百年前的倫敦底層民生照圖片
那麼人類為什麼會淪入這樣的底層和悲催的境界?馬克思給出了一個答案叫「資本」,那他的答案對不對呢?回頭我們再說這個話題。
馬克思是互聯網祖師爺?
我們這一代人遇到的社會的轉型和馬克思當時觀察到的不一樣,因為形成我們協作方式的底層力量不一樣了。在農耕時代,讓人類結合起來形成社群的是血緣關係,或者說從屬於一個比較大的整體。歐洲領主土地上的農奴和中國人的血緣關係網都是人個從屬於整體的例子。馬克思有一句名言說:我們越往前追溯歷史,從事生產的個人就越不獨立,越從屬於比較大的整體。
就拿中國人來說,我們離開了自己生活的村莊,去京城或者在江湖,我們都會結成一種叫「亞血緣」的關係。到京城趕考我們會認同鄉,同榜的進士我們會認同年,淪落江湖時我們一定要在某個門派當中親熱地喊一聲「師父、師娘、師姐、師妹」,每一個人都從屬於這樣血緣式的共同體。而工業社會是用資本財大氣粗地把這麼多人、這麼多機器、這麼多產能捏合在一處,形成龐大的組織。
小編補充: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裡曾這樣說:「資產階級爭得自己的階級統治地位還不到一百年,它所造成的生產力卻比過去世世代代總共造成的生產力還要大,還要多。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採用,化學在工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往返,大陸一洲一洲的墾殖,河川的通航,彷彿用法術從地底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試問在過去哪一個世紀能夠料想到竟有這樣大的生產力潛伏在社會勞動裡面呢?」
可是我們這個時代凝結我們的是什麼?我們都知道有一個底層的技術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發酵,它叫互聯網。互聯網是什麼?今天我們理解互聯網,就是給我們提供各種便利的工具,不管它是QQ、微信還是電郵。但實際上互聯網的本質在當年馬克思那兒就已經講得清清楚楚,馬克思是互聯網的祖師爺(這是我的個人發明),你聽著好像是奇談怪論。
馬克思確實講過一些當時的人聽不懂的話,比如說他在1846年寫過的一本小冊子《德意志意識形態》裡面就提到了:到共產主義那會兒的人啊,上午打獵,下午耕作,傍晚捕魚,吃完晚飯之後寫大批判文章,這就叫共產主義*。馬克思一生的著作當中屢次提到共產主義,可具體描述似乎僅此一處,當時的人怎麼可能聽得懂?1846年是歐洲工業革命剛剛結束的年份,工業革命給人類所有的教益都是分工產生效能,怎麼會分工產生模糊化呢!不可能。但是這個事情就這樣發生了,馬克思就這麼寫了。聽不懂吧?
小編補充: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費爾巴哈」章在討論未來理想社會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時,曾有過這樣的描述:「當分工一出現之後,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動範圍,這個範圍是強加於他的,他不能超出這個範圍:他是一個獵人、漁夫或牧人,或者是一個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資料,他就始終應該是這樣的人。而在共產主義社會裡,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範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幹這事,明天幹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後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
第二件聽不懂的事情是馬克思號召大家打爛一切組織。要知道馬克思講的可是公有制。什麼叫公有制?就是所有那個時代存在的組織樣式全部都不要了。不要看你們小時候都是受共產主義教育長大的,有誰看過《共產黨宣言》,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裡認為所有的組織都沒必要。巴黎公社1871年起義,悲催地讓馬克思來指導,馬克思說不要有常備軍,不要有法庭、警察、監獄、軍隊。給工人發槍,成立工人糾察隊就可以了。結果打敗了。
可是在互聯網時代,我們回頭一看馬克思當年所有對未來的預測是不是今天都實現了?
網友吐槽
@謝洛米31330328:
我覺得有些觀點很牽強,比如分工協作。一個人早上發微博,上班工作發郵件,空隙訂淘寶,這只能說明現在人更加自由。生活方式的多樣化、選擇性很多,本質仍在分工協作。再談到手機、奢侈品,其實都脫離了本質。但是羅胖說的互聯網時代,包括機會並不總是在最頂端,我是很贊同的。但其實這個觀點談不上很新穎。這個演講的嘗試不是太好,很多大道理,很多感染人情緒的話。其實往往就不能很客觀很理智,還是多講講書本上的知識是比較好的。節目的宗旨就是給觀眾讀書。
第一,人的分工正在模糊化。一個典型的網民,早上睡眼未睜,從床頭櫃上抄過手機發微博的時候,他就是社會評論家。當他到辦公室裡打開電腦處理幾十封上百封郵件的時候,在每一個郵件裡他扮演的角色都不一樣,有的時候他是主導者,有的時候他是打醬油的。趁老闆不在的時候趕快打開淘寶去下幾個單子,很多公司的前台主要任務難道不就是收淘寶的快遞嗎?你會發現每一個人的身份隨著他參與的每一件事、發一條短信、在微信群裡聊一次天、參與一次郵件的寫作都發生了變化,每一個人的身份已經不再確定。
無組織的組織這種事情是不是也在發生?有一個神奇的中國式的發明叫「字幕組」,當一部美國電視劇播完之後,有人把高清片源運回國內,有人從某個地方拿到原版字幕,然後四十分鐘的電視劇分配給全國幾十名網友,通過互聯網進行協作,每個人翻譯一分鐘,然後有一個總主持人最後把大家的勞動成果壓製成一部高清片源。我見過的最神奇速度是三個小時高清字幕版上線。在這個領域裡有激烈的競爭,可是沒有一分錢的報酬。
這件事情原來是上海電影譯製片廠要招很多正式編製的翻譯,用至少半年的時間才能完成,現在就這樣用無固定組織地用三個小時神奇地完成了。
馬克思的偉大之處正在於他在工業革命還沒有徹底完成的時代,就看到了這個社會的走向。人類獲得了自由,但是因為組織而淪入了不自由。怎麼辦?不是把機器砸掉,回到原來的農耕社會,回到不自由。而是往前衝,繼續追求自由,直至把組織對於自由的桎梏也拿掉,這就是馬克思的解決方案。只不過那個時候他不知道什麼叫代碼,不知道什麼叫做互聯網,他不知道他所有的構想是通過一種叫互聯網的技術就這樣實現了。
不當硬盤當U盤
理解互聯網不是要我們去理解今天的技術,也不是聽現在所謂的互聯網專家在那裡談互聯網。我們必須深入到人類整個歷史進程的深處,你才能看到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把我們推到了今天。是重新協作,換一種組織的方式。
羅胖每日微信精選
△不同
昨天看到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故事:據說,二戰的時候英國空軍部隊有一個規定,戰鬥機的皮革座椅要用駱駝的糞來擦洗保養。後勤兵多年一直以來都這麼幹,但不知道為啥,後來才知道,原來當年英軍在沙漠地區作戰的時候,需要駱駝運輸,可駕馭駱駝的皮具是牛皮作的,那個味道駱駝聞著很不爽,賴著不走,沒辦法只好用駱駝糞擦皮具,蓋住牛皮味。結果呢,這個習慣就一直被當作金科玉律沿襲了下來。等到駱駝換成了飛機還沒變。其實生活中多的是這種盲目的沿襲,昨天我就在一家民營企業看到一份文件,紅頭的哦,結尾寫著「總經理辦公室宣」,大大的宣傳的「宣」字。哎,時代不同了,該改變就變變吧。
互聯網組織的方式和傳統工業組織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呢?太多了,比如說傳統的工業方式需要資本,今天幹事還需要資本嗎?中關村有一個女孩說我有一個開咖啡館的夢想,但我沒錢,怎麼辦?於是幾百個人響應,這個說我出五千,那個說我出三千,於是開了一個咖啡館叫「很多人的咖啡館」。每一個小股東都帶自己的朋友去,以至於這家咖啡館的生意非常紅火,這個咖啡館甚至不需要服務員,因為兩百多個股東,每個人都爭當一日服務生,想輪到機會可能得大半年之後。看到這樣的故事,所有的風投、PE哭的心都有,因為資本有可能在未來不再起作用。
什麼是互聯網?你看我們「羅輯思維」視頻最後一刻出現的那個slogen,叫「自由人的自由聯合」,這不是我們的發明,這幾個字白紙黑字地寫在1848年出版的《共產黨宣言》上。馬克思就是這樣一個人類罕見的偉大的智者,他穿過一百多年的歷史迷霧,替我們看清楚了明天的模樣。
公司的機能通過一單一單的外包型的生意、契約,正在向外面轉化。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你如果想開一家公司,你可以沒有人力資源部門,因為可以外包;你可以沒有財務部門,因為可以外包;你可以不買辦公桌椅,因為可以租用,你可以不養跑腿的,因為有快遞。你甚至可以沒有辦公室,因為可以外包。所有這些人類原來不得不通過資本聚集起來,才能進行經濟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的一系列的規範法則正在發生顛覆。
網友反對:
@Dresslessleep:
沒有組織,你能一個人生產一台可以和iPhone媲美的手機嗎?能一個人寫一個Windows嗎?能一個人拍一部阿凡達嗎?布加迪威龍的誕生,是全世界多少擁有頂尖技術專利的公司共同研發與生產的,更不用說美國F35這樣的世紀大工程。世界給我的感觸恰恰相反,越來越專業的結果只能是一個人能做的事越來越少,想真正做出成績的人,恰恰是更需要組織,而非遠離組織。互聯網對社會精英來說永遠是工具,對平庸的人才是生活。
@左手佛法右手武功:
說得真好,不贊同的是網絡沒有消滅組織,只是讓組織的分工變得更細。網絡消滅的是渠道,直接面對消費者的網絡讓之前那些巨頭的「卡位」變得毫無意義。准入門檻的降低,供應鏈的充分協同讓小人物憑借少量的資源就可以撬動市場,網絡的公開性、透明性使特權和壟斷成為不可能,從而將所有人拉到了同一起跑線。
我從前年開始就徹底放下管理學的書,不再看它了。因為我知道終究有一天,整套的知識體系會發生崩塌。我向前去看的那些東西恰恰是一個人怎麼通過最小的組織方式去整合最大規模的社會資源,來形成大家共同樂意去做的一個社會成果。這也是今天我們邀請了三百位朋友來到現場,呈現給大家看的一個實例。
在組織內你所能獲得的資源是那麼地狹小,只有你的Boss能給你,衡量你價值的方式就是Boss今天的心情和他出於偏見給你打的那個分數。
我五年前離開央視的時候,曾經惶惶不可終日。但是我發現當你來到水裡的時候,市場很快會給你的價值打分,而且市場會通過價格和你的舒適度兩個指標不斷地牽引、影響、偏轉你的行為,讓你找到你的價值最容易發揮而且獲得最高議價的方向和空間。而在傳統公司內你永遠沒這個機會,你遇到一個混賬的老闆,你的青春就將被摧殘幾年。還記得那個著名的段子嗎?當你在猴山上往上爬的時候往上看全是紅屁股,往下看全是笑臉,往旁邊看全是耳目,這就是各位的生存狀態。
現在在大學生裡面普遍存在一種選擇的困惑,是去創業,還是去就業?一方面學校給我們開招聘會,另一方面學校給我們開創業大賽。錯了,就業是加入組織,創業是自建組織,而我主張的方式是什麼?是不要任何組織,以個人的方式面對整個世界,這是符合互聯網的整體趨勢。
如果你看過我的視頻你也許會對我的一個觀點印象深刻,那就是不要去當什麼狗屁硬盤,因為它被裝在了主機裡。要當什麼?U盤。「自帶信息,不裝系統,隨時插拔,自由協作」。這是我們的未來,讓那些恐懼失業的人繼續留在恐懼當中,讓那些傳統公司內的人繼續在漫長的猴山上攀爬,讓那些自己年紀輕輕啥也不會的人就試圖管理一家公司,想著在華爾街上市的夢。讓他們去做組織的大夢吧。看清了互聯網未來趨勢的人,我們一起向前走。
網友反對:
@pklidy:
羅胖的U盤理論雖然比較精闢,但作為夾縫中的80後,還是不敢苟同。並不是說我就贊成所謂的「在組織中」生活的方式,而是對於絕大多數的80後來說,結束學生生涯就開始U盤化的生活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現在的「羅輯思維」不也是一個團隊創造的嗎,羅胖再厲害,不還是要依附於自己的團隊嗎,這樣的團隊不也是一種組織的形態嗎?而如果把這個團隊理解成一個大的U盤的話,也可以接受,這可是羅胖多年工作所積累的人脈、資源才能完成的。如果把羅胖比喻為U盤的話,我們這些80後充其量也只是沒有太大價值的軟盤,需要不斷擴容,不斷升級之後才能成為有價值的U盤。這個擴容、升級的過程還是需要融入組織去完成的。
羅胖薦書:《倫敦底層社會》
作者:【英】托馬斯·霍姆斯
出版平台:豆瓣閱讀電子書
推薦語:在大英帝國最蒸蒸日上的時代,那些失敗者過著地獄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