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Ⅲ 改革光靠忽悠不行

光緒只見了康有為一個小時

讓我們再次回到那個歷史場景,1895年6月15號,《明定國是詔》頒布的四天之後,光緒皇帝召見了康有為。這件事兒可不得了,康有為這後半輩子就指著這一天活著了啊。拚命跟外面說,光緒皇帝多偉大,他對我多麼好,多麼信任我,而慈禧太后多麼混蛋,來阻止改革。他這一輩子都在描述這個事兒。

羅胖每日微信精選

△遊戲

昨天我到一家牙科診所補牙,去早了,前面是一對小夫妻正在就診。那個女孩躺在手術台上嗷嗷直叫,也許是因為疼或者因為害怕。她老公站在旁邊,真是看在眼裡疼在心裡,拚命在那喊:「不疼不疼,疼什麼啊,不疼!」那個女孩嗷嗷衝他吼:「你倒是來試試!」確實,這男的嘴太笨了,他可以說:「寶貝,老公在這裡!」等等,總而言之,你不能說不疼,你怎麼能替別人決定不疼呢?這就是中國人的情感模式,總是想把自己的感受強加給別人,雖然是頂著愛的名義,是在為你好的目的下。

但是說白了,他後面所有這些說法其實是有水分的。比如說時間上就有水分。他自己說光緒皇帝跟他談了四個鐘頭,而後來歷史學家一考證說怎麼可能?皇帝接見大臣不可能用那麼長的時間。而且康有為倒霉就倒霉在哪呢?那天其實接見了好幾個人,大內檔案裡面都有記錄的。他後面那個被皇帝接見的人是誰呢?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的維新派張元濟。康有為更倒霉在哪呢?張元濟有記日記的習慣,他把每天的事兒就給記了下來。他說康有為其實不過被接見了一刻鐘左右。當然我覺得這兩個人的時間概念可能不太一樣啊,可能在外面等皇上接見很著急,所以一個小時過去了他覺得就一刻鐘。歷史學家基本上說大概也就一個小時。

這一個小時的見面,應該說是中國近代史上非常有意義的一個瞬間。打個比方,就相當於現代人見網友,要說剛開始在外面隔空靠QQ聊著,哎呦!非常來電。康有為不斷地呈《上清帝第一書》、《上清帝第二書》,光緒皇帝覺得這個人有想法啊,非常欣賞他。那就見見吧!就約網友見面。網友見面通常都是什麼?見光死嘛,對方不是恐龍就是青蛙,對不對?說白了,那天光緒皇帝就見著了一個青蛙。

哈哈!說他是一個「青蛙」有很多道理,第一,康有為即使再能說會道,見了皇上多少有點兒緊張。你說我羅胖子能說吧,你真讓我給政治局常委講課也哆嗦,是人都有點兒這個缺陷。再加上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啊,那個時候可沒有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從小給我們做普通話訓練,他講的是一口廣東官話。光緒皇帝北京人啊,所以你要想造成一種非常順暢的交流是很困難的。

在當時的記錄當中我們發現:康有為見光緒皇帝這一個小時他講的內容,根本就沒有跑出此前他上的那些奏折上的內容。光緒皇帝最關心的一些事兒,比如說怎麼興利、怎麼掙錢,怎麼為朝廷的財政開源?康有為基本上拿不出靠譜的方案,他怎麼可能拿得出來?你想想看,他又沒有實際的經驗,這方面的經驗他能比張之洞這些人多嗎?所以自然他就繞回來說那個不重要,關鍵在於維新。所以光緒皇帝實際上是不解渴的。

結果光緒皇帝給了他什麼官呢?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仍然是個芝麻小官,康有為和他弟子覺得,怎麼著也得來個軍機大臣?至少把翁同龢趕走,我坐翁同龢那位置,然後我來主持變法。哪有那麼容易哦?中國古代的政治格局是一套非常完善的格局,你想直接繞過那個官僚階層直達天聽,直達皇帝身邊,那是太困難的一件事情了。要知道,光緒皇帝想見康有為可不是第一次,早就想見,看著康有為奏折寫得好啊。但當時的恭親王奕訢還沒有死,他就擋住說,這不符合朝廷體制,你怎麼能見這麼小的官呢?要見讓大臣們去見,然後向你匯報。

小編補充:清代把不設專官的機構或非專任的官職稱為行走(如章京上行走、軍機處上行走),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把額外派遣的官職稱為行走,不屬正式編製。

所以一直憋到了奕訢死掉,《明定國是詔》發佈,戊戌變法開始,這兩人才能會面。

羅胖每日微信精選

△教育

昨天推薦給大家一篇關於教育的文章,很多朋友說我又沒孩子,跟我沒關係,我就不看了。我想,你這麼想本身就是對教育的一個誤解,因為教育不再是一代人塑造另外一代人生命的過程,而是一代人通過下一代的生命,感知未來的過程。我之所以痛下決心推薦那篇文章,正是因為我覺得它其實不是講的什麼教育,而是用一種更委婉的方式,告訴我們未來是什麼樣的。我一直堅信什麼是孩子:孩子就是在我們死了之後還要活很久的人,他們必須要承擔我們沒有必要再去承擔的那些殘酷的變化。所以良好的教育就是:和孩子們一起去體察什麼是未來,然後幫助他們適應,而不是把我們知道的過去強加給他們。今天還是說教育。

皇帝和大臣的權力拔河

康有為指望皇帝直接提拔他,可是在中國歷史上這件事情很難,即使做到了,他的位置也坐不穩。舉個例子說,唐朝有一個皇帝叫唐中宗,這個人是一糊塗蛋,天天被一幫小人包圍。那些小人就經常給他遞條子讓他提拔這誰、那誰。皇帝也糊塗,就提拔啊。直接給中書門下省發條子。可即使皇帝是個糊塗蛋都知道廉恥啊,在批這種條子的時候,他都不敢把這種信封正著封,要斜封。還不敢用朱墨,要用黑墨。所以當時稱這種官叫「斜封黑墨官」。唐中宗一死,就有人提議把一千多個斜封官罷官。於是一千多頂烏紗帽就落地了。

所以,即使有人在皇帝的權威下達到了那種絕頂高層,但他的政治權威仍然是不穩固的。這就是康有為當時面對的局面。那他怎麼辦呢?有沒有辦法突破這個局面呢?有!康有為不是一般人啊,也是熟讀經書的。在中國漫長的政治制度演化史當中,有這樣一個機會:皇帝不斷地會用自己身邊的秘書班子,來替代外朝的宰相的權力。因為皇帝是孤家寡人,他一個人處於深宮之中,他對外朝的臣子是不放心的。江山是我的又不是你的,你上了台你沒準貪污受賄,沒準要挖空我的江山,沒準還想替換我,於是皇帝對外朝的那些高官,一直是懷有警懼之心的。所以皇帝們都有一個用自己身邊的人去替代外朝人的衝動。從中國古代政治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它一直有這樣一個趨勢。

網友糾錯

@哈利的路亞:

明朝內閣制那裡好像講錯了吧,朱元璋好像只是廢丞相並沒有設立內閣。內閣好像是朱棣設立的吧。很喜歡看「羅輯思維」,也知道寫這些東西很費力,但是不同的觀點總能給人耳目一新,開闊思路的感覺,希望能更加嚴謹一些,也希望「羅輯思維」辦得越來越好。

「尚書」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皇帝身邊有一些服務人員,如尚衣、尚食,其實就是伺候著穿衣、吃飯。尚書就是伺候他看書的,其實就是皇帝秘書。比如官員名稱中但凡帶「中」這個字的,基本上原來都是皇帝身邊的人,如侍中。

到明代時就更明顯了,朱元璋說設什麼宰相?拿掉,以後不設宰相,誰敢奏請復設宰相就直接殺掉!他設置了一個內閣,找幾個品級很低的五六品的官到內閣來給皇帝幫幫忙,其實就是皇帝自己的秘書班子。外朝是沒有宰相的,官員們直接聽命於皇帝。一直到明朝滅亡的時候,內閣大學士還是五品官,當然變質了,大學士都是由各部的尚書來兼任,但大學士的本官仍然是五品。

到清代又來了一輪,雍正皇帝覺得內閣漸漸的也是外朝官了,也不好用了。所以他組建了一個軍機處,在三大殿的後頭搞了一小房子,找幾個親近人到身邊商量辦事,商量妥了讓外朝官去執行。這就是軍機處的來源。

南海先生畫大餅

中國的古代政治史這個發展的軌跡康有為其實是知道的。他一直就想幹這麼一件事:我能不能在皇帝的身邊搞這麼一個小班子呢?皇帝不是要改革嘛,我就在皇帝身邊當個小官,我可以通過接近皇帝獲得權力啊。

網友點評

@六點鐘的貓:

在一個利益固化的社會裡變革,尤其是大帝國,像近代史裡的清政府或者奧斯曼土耳其大帝國,其社會最不缺乏的恰恰是對變革的共識和渴望,但漸漸人民會發現,所謂改革必然會或多或少觸動他們自身的利益,這個是垂直社會向平行社會的必然,慢慢你會發現,許多支持改革的人會走入改革的反面,最後全社會都會喪失掉改革的動力,在變革中獲利的人是誰呢?恰恰是對改革最沒概念最安於無知的人。當他們成為推動變革的全部動力,結果通常會變得暴烈,清朝是這樣,奧斯曼是這樣,法國同樣是這樣。

戊戌變法100多天有兩個非常重要的主題,一個叫開制度局,一個叫開懋勤殿。本質上就是要繞過當時的軍機處體制和官僚階層,在光緒皇帝身邊搞一個顧問班子為他做制度建議實際上就是要把那個空位擱在那來坐。康有為自己當不了正根的宰相,當不了正根的軍機大臣,他就想當這個秘書班子的頭。

可是康有為把賬又算錯了,歷史上能幹這種事兒的皇帝那是一般的皇帝嗎?能是光緒皇帝這種弱勢的皇帝嗎?你看都是什麼人?都是朱元璋啊、雍正這種大權在握,乾綱獨斷的皇帝,光緒是萬萬做不到的。

所以對於康有為來說,他這樣一個念頭,雖然在理論上成立,但實際上辦不到。辦不到怎麼辦?他只剩下最後一條路,就是不斷地給皇帝畫大餅,描述偉大的前程。再說到6月15號光緒皇帝見他的那一個小時裡,他就跟光緒皇帝:說歐洲那幫人變法,花300年國家富強。日本人變法30年而天下富強。咱們倆變法,3年大清就富強了,從此國事蒸蒸日上,富可凌駕於萬國。

你說這話康有為自個兒信嗎?我覺得他自個兒都不信。但是怎麼辦呢?他是一個小臣,沒有辦法去繞過那麼龐大的官僚體制,他又有那麼強大的權力慾望,只好給皇帝上這種眼藥,讓皇帝去相信只要用了自己,國家就會興旺發達,一切順利。這就是戊戌變法悲劇的真正根源。雖然提出了維新變法的主張,但他的注意力卻不在維新變法上,而是在怎麼樣獲得改革維新的主動權和控制權上。權力落到這種人手上,輿論的控制權落到這種人手上,這樣的變法還能夠成功嗎?

其實中國文化當中有一個小小的問題,那就是我們經常會相信一針頂破天。因為我們是一個擁有漫長、悠久歷史的民族,一些歷史故事在民間醞釀之後,往往最後都會歸咎於一些非常簡單的原因,比如孔明借東風,曹操83萬兵馬就沒了。現在網上不是流行一個詞兒叫「什麼事兒怎麼破」?中國民間覺得任何事情都有一個簡單的破法。

羅胖每日微信精選

△想法

有個朋友問我:「我先找個舒服點的工作,然後認真看書學習,等積累夠了,然後就出去創業實現自己發財的想法,你說好不好啊?」我就給他講了個故事:有朋友對某人說:「如果我送你一隻鳥籠,掛在家裡最明顯的地方,只要你一拿下來,你就一定會買一隻鳥回來。」某人說:「切,養鳥多麻煩啊,我才不幹這種傻事呢。」於是人家就送了他一個鳥籠掛在家裡。接下來呢,只要有人看見就會問:「你們家的鳥什麼時候死的啊?你怎麼把它折騰死的啊?」甭管他怎麼解釋,客人還會接下來問,最後他煩得要死,只好去買了一隻鳥回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也許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你自己的想法,那都是受周邊環境影響而來的。所以,找到現在就舒服的環境比你以為你有一個想法重要得多。

精英知識分子雖然不來迷信這一套,但基本上也差不多啊。比如「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說:「先生不遠千里而來,將何有利於我國?」孟子說:「仁義而已。」所以,你看孟老夫子這個人,口才又好,周遊列國,講了半天就是說:「你別扯什麼興利?什麼富國?答案就是仁義,有仁義什麼都有。」

到晚清的時候,國家已經被歐洲列強打成那個樣子,有個儒學大家倭仁他還提出個方案:以忠信為甲冑、以禮義為干櫓。就是說只要我們有忠信禮義,國勢蒸蒸日上是沒有問題的。這種儒家式的簡單思維和康有為這種簡單的改革方略,其實在文化上是一脈相承的,都是試圖通過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想做到藥到病就除、一針頂破天。但是,真正有腦子的人會信嗎?

小說家馮唐,外號「馮金線」,他說他發明了一種識別騙子的方法。如果一個人他告訴你一套方法,你不用努力馬上就能發財,這人肯定是騙子。如果有一個人說,你想知道前生後世嗎?你想知道世界的真理嗎?這個人就是要騙你的思想,騙你的靈魂。對!我想這個道理可能千秋萬代之後都適用,如果有一個人告訴我們,他有一個方法可以立即讓我們眾生得救,一個國家馬上用他的方法,什麼問題都會解決,一切都風平浪靜、風和日麗,這個人不是糊塗蛋,就一定是個騙子。

(本章社群編輯:姜啟偉)

羅胖薦書:《戊戌政變的台前幕後》

作者:馬勇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6

推薦語:作者對這些困擾人們歷史懸案提供了與傳統說法不一樣的解讀。

羅胖薦書:《國運1909》

作者:雪珥

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2

推薦語:追尋歷史真相如盲人摸象,許多人摸到了象的屁股,他卻拽住了象的尾巴。

《羅輯思維2:有種、有趣、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