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學者蘇珊·斯特賓(Susan Stebbing)在1939年寫過一本專門講述思維目的重要性的書。她在書中寫道:「邏輯性的思考就是圍繞思維中最初的目標,進行相關性的思考,有效的思考都是指向一定目標的。」我們也認同她這一觀點。所有的思維過程都有想要實現的目標。人們對事物的思考都是與其目標、慾望、需求及價值觀念相一致的,而並非隨意的或無規律的。每個人都存在著應對外部環境的模式化行為方式,而我們的思維是這種模式化的主要部分之一,也就是說,個體的思維,即使是針對簡單的事物,同樣遵循個體特定的行為模式並迎合個體預設的目標。想要瞭解一個人的思維(包括我們自己),我們必須瞭解他思維的功能、內容、思維活動發展的趨勢及其目的。
思維背後的深層意義多數是隱晦、不為人知的,因而將個體的目標與需求提升到有意識認知的層面是批判性思維的重要一部分。儘管思維總是有一定的目的性,但我們卻常常只能模糊地感知到它,不能充分意識到思維的目的。例如,你出於獲得學位的目的在大學裡深造,但你並沒有深入思考過獲得學位對你意味著什麼。你上大學或許只是因為你所有的朋友都這樣做。在這種情況下,你並沒有認真思考過自己的目的性。而事實上,明確的目的會使我們更容易在現實中實現自己的目標。
不過,人類思維時常存在的一個問題是,人們時常會追求相互矛盾的目標。我們希望受到良好的教育,卻不想費腦子參與腦力勞動。我們想要得到他人的關愛,卻並不用相同的方式對待他人。我們想要獲取信任,卻表現出破壞信任感的行為。我們自己的外顯目標可能只是我們自己想要相信的,而真實目的卻反而是自私的,是我們羞於承認的。我們或許覺得自己考入醫學院的目的是幫助他人,但潛在的真實目的則可能是希望獲得更多的財富、更高的社會聲譽與地位以及他人的讚賞。因此,我們絕不能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還有他人聲稱的目標與真實的目標是一致的。
此外,我們追求的目標與感知世界的方式是相互影響的。我們的目標塑造了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而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又會影響我們所要探求的事物。每一個人都會結合自身的經歷和人生背景,從既有的觀點立場出發制定自己的目標。為了理解行為的目的,我們應當考慮到自己感知事物的立場與情境。
例如,一個美發師出於他的職業立場,會比門衛更關注個人形象。對自己和他人良好外在形象的塑造會更緊密地與他個人的價值觀念相聯繫。而牙齒矯正醫師也會比一般人更多地考慮到牙齒的外形。擁有整齊的牙齒對於她的價值會遠遠超過對於一個足球運動員的價值。而她想要矯正出整齊牙齒的目標就是源於她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