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巨鹿之戰的結局 巨鹿之戰哪一方以少勝多

巨鹿之戰是項羽率軍與秦軍主力進行的一場大型戰役,破釜沉舟就是出自這個典故。此戰不僅奠定了霸王項羽的地位,也是大秦帝國走向衰弱的標誌,秦的衰弱,各地起義軍興起,此戰徹底扭轉了天下滅秦的戰局,奠定了反秦鬥爭的勝利,對於中國的封建社會具有推動意義。

巨鹿之戰

參戰方:以楚軍為首的各諸侯義軍,秦軍

結果:義軍殲滅秦軍主力,秦軍餘部投降

參戰方兵力:秦軍:約40萬,諸侯義軍:約20萬

主要指揮官:秦:章邯、王離;楚:項羽

戰爭起因:秦末農民起義

導火線:秦軍攻趙,諸侯救援

結果:項羽勝利

論巨鹿之戰的歷史意義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也可以說是政治鬥爭的最高形式,因為戰爭是你死我活的一種決鬥,雙方將投入最大的力量。

在中國古代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有過無數大大小小的戰爭。作戰雙方,有的是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有的是國與國之間的鬥爭,有的則是革命與反革命之間的鬥爭。無論哪一種鬥爭形式,總有一方勝利,一方失敗。

勝負的關鍵取決於雙方實力的大小,但決鬥的過程有多種因素起作用。雙方的軍事力、政治力、經濟力以及地理因素等等,讓戰爭充滿了變數。雙方指揮戰爭的決策者,領導者所具有的自覺能動性,即組織戰爭的決心、組織動員的團隊、主觀的指揮能力,以及依據客觀形勢所採取的正確路線與策略,往往起決定性的作用。這就是為什麼歷史上有許多小國打敗大國、弱軍戰勝強軍的著名戰例發生的原因。春秋時齊魯長勺之戰,是小國魯國戰勝大國齊國的戰例;拉開三國鼎立序幕的赤壁之戰,是弱小的吳蜀聯軍戰勝強敵曹操的戰例。但戰爭的最終勝負取決於實力大小和人心向背,這是任何人都不可改變的客觀規律。

秦漢之際的改朝換代,產生了一個偉大的軍事家,他就是西楚霸王項羽,項羽慣能以少勝多,以弱克強,創造了輝煌的戰績與蓋世功勳。正如項羽自己所說:“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史記·項羽本紀》,本文下引本篇,不再注)可是項羽垓下一戰失敗,則要了他的命。這是因為項羽暴虐,漢行功德,人心向背起了最後的決定作用。

正如司馬遷所批評的,項羽“自矜功伐”,“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只靠武力是征服不了天下的。項羽至死不悟,怪罪“天亡我”,是完全錯誤的。本文不全面評價項羽,也不討論項羽在楚漢戰爭中勝敗的原因,只集中評說項羽發動巨鹿之戰的歷史意義。項羽一生的功績,就濃縮在巨鹿之戰中,此役是項羽軍事生涯的巔峰之作,它奠定了滅秦的基礎,項羽也因此建立了蓋世奇功。

《巨鹿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