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史學家往往把長平之戰稱為戰國時代的分水嶺,長平之戰後秦國統一全國的時間表開始進入真正意義上的倒計時。而史學家在描述長平之戰的時候常常記述「趙國因長平之戰而一蹶不振」。
要知道,長平之戰的確讓趙國損失慘重,趙國近40萬的青壯年一日同死,這對人口只有500多萬的趙國來說確實是一個巨大的災難,但是長平之戰中趙括最後的臨死一撲也讓秦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雖然太史公在《史記》並沒有明確的記載秦軍的傷亡人數,但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史學家呂思勉大師在其《呂思勉讀史札記》中推斷秦軍的傷亡至少高達到25萬人。
本人亦贊同這個數值,這所以這樣說,詳細分析如下:
1、長平之戰後,趙國所有的精銳幾乎一夜全失,戰後,白起準備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破趙國。可是從秦國傳來的卻是退兵的命令。原來秦昭王聽從了范雎的話,以秦兵暴師日久,應當讓士卒休整為由,允許韓、趙割地求和。趙國危機關頭終於也開始使用離間計了,秦王調回了大軍,趙國因長平之戰所引發的亡國危機就此解除,本人覺的秦昭王之所以要調回軍隊,除了范雎離間白起以外,箇中原因除了秦趙對峙三年引發秦國國內糧食緊張以外,另外一個原因則是秦國兵力損失十分嚴重,雖然眼下可以滅趙,但是隨之而來是抑制不了其他五國聯軍對秦國的軍事威脅。這從後面邯鄲之戰爆發後白起和秦昭王的談話中就可以看出——白起對昭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傷亡者過半,記的長平之戰秦國發兵約65萬,傷亡過半則表示至少有30萬人以上傷亡。
2、長平之戰後爆發的邯鄲保衛戰更是讓秦國傷莇動骨,幾乎將秦國在長平之戰中所得的利益全部吐出來,邯鄲之戰中秦國明顯輕視趙國,剛開始只派王陵率領20萬大軍前去攻打,結果打不下,損失慘重,隨後秦國增兵十萬,仍然不下,昭王改令王齕接替王陵為主將,再增兵十萬繼續圍攻邯鄲。秦軍死傷過半仍不能攻下邯鄲,從中可以看出秦國邯鄲之戰一共出兵40萬,這裡又是傷亡過半,而後范睢於是舉薦鄭安平為將,率軍5萬攜帶大量糧草支援王齕,估且認為在鄭安平5萬大軍到達邯鄲城下時,秦軍40萬傷亡過半,但至少仍然有20萬大軍,再加上鄭安平的5萬,秦軍此時應該有25萬左右的兵力,這時便有一個問題,既然同是滅趙之戰為什麼秦國一開始不壓上大軍猛攻,非要來個添油戰術?原因很簡單:秦國國內已無兵能調。由於在長平之戰損失慘重,此時出兵45萬已經是秦國的上限了,否則秦軍絕對不會用添油戰術的。邯鄲之戰中雖然王齕後來在多國聯軍的包圍下率殘部突圍,但是秦軍仍然損失慘重,先期的損失加上後期被多國聯軍消滅的,損失至少高達30萬人。
從中也看可以看出,雖然趙於長平之戰損失近50萬的精銳,但是秦於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中二處的損失加起來也差不多60萬,如果不比其它,只比較兵力的話只能說是打了一個平手,無奈呼,秦趙之勢業已改變。正如呂先生在書中所說的:秦國可以萬敗,但只要一勝即可,而趙可以萬勝,卻輸不起一敗。趙國的滅亡也就是時間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