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中國古史都記有炎帝、黃帝阪泉大戰之事。戰爭結果,黃帝勝利,征服了炎帝部落。對於這一傳統說法,我很早就有些疑惑不解。
一,炎、黃兩大族群都是從少典部落分離出來的。他們如有衝突,戰爭也只能在炎、黃兩部落的結合點上去打,即在新鄭附近或姬水流域、姜水流域去打,為什麼要跑到河北涿鹿附近的阪泉去打呢?要知道阪泉是蚩尤的勢力範圍。《路史後紀四》有「阪泉氏蚩尤」的記載,明確說明蚩尤是阪泉的主宰者,炎黃二帝跑蚩尤控制下的阪泉去打仗,實在是令人費解。
二,黃帝與蚩尤涿鹿之戰後,兩者成為死對頭,為什麼黃帝與炎帝阪泉之戰後,就沒留下一點仇恨的痕跡呢?相反後世的華人都承認是炎黃子孫,而不說是蚩黃子孫呢?最近讀《繹史黃帝紀》,從中受到啟發,似乎解決了以上兩點疑問。馬驌寫《繹史》集中很多史書資料,寫《黃帝紀》也是如此。馬驌把眾多的史書資料排列在一起,便於讀者對比研究。《繹史黃帝紀》引《新書》曰:「炎帝者,黃帝同母異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黃帝行道,而炎帝不聽,故戰於涿鹿之野,血流漂桿。」
馬驌評論說:「史注引作同父母弟。《國語》云:少典生炎帝、黃帝,成而異德,用師以相濟也。賈誼《新書》蓋本此。然炎帝傳世,至末帝榆罔而亡,豈猶有兄弟黃帝存哉?此說未詳。」從馬驌的評論看,對炎、黃二帝為兄弟之說,已予以否定。其理由是炎帝傳八世至榆罔已有幾百年,怎麼可能與黃帝是兄弟呢?馬驌的評論無疑是正確的,但如果我們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去分析,說炎、黃兩大族群是從少典部落中分離出來的,是可以講得通的。
馬驌《繹史》又引《歸藏》曰:「黃帝與炎帝爭鬥涿鹿之野,將戰,筮於巫咸。巫咸曰:『果哉,而有咎。』」意思是說可以戰勝,但也要有禍災。馬驌對此評論說:「史稱克炎帝於阪泉,擒蚩尤於涿鹿,本兩事也,而諸書多言戰炎帝涿鹿之野,當是舛誤,或雲蚩尤亦自號炎帝。」
在這裡馬驌更正了《新書》、《歸藏》所記「黃帝與炎帝爭鬥涿鹿之野」或「戰於涿鹿之野」的錯誤,明確指出黃帝「克炎帝於阪泉」和黃帝「擒蚩尤於涿鹿」是兩回事,也就是說炎黃二帝是戰於阪泉,而不是戰於涿鹿,戰於涿鹿的是黃帝與蚩尤。在馬驌這段評論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最後一句話:「或雲蚩尤亦號炎帝。」這就又透露一個信息,說明馬驌又認為與黃帝戰於涿鹿(實是阪泉)之野的有可能是冒稱炎帝的蚩尤。由此就給人一個啟發,說明黃帝與炎帝並沒有發生過戰爭,在阪泉與黃帝作戰的是蚩尤而不炎帝。對此,馬驌在引《周書》文字時,表述的更為明確。
昔天之初,□作二後,乃設建典,命赤(炎)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於少昊,以臨四海,司□□上天奠成之慶,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以甲兵釋亂,用大正順天……天用大成,至於今不亂。
上引《周書》文字,由於有兩處佚文,其真意已無法全部瞭解,但馬驌畫龍點睛式的評論,卻很能說明問題。「此說炎帝命蚩尤居少昊,而蚩尤攻逐炎帝,黃帝乃執蚩尤殺之,復別命少昊也」。有此評論再細讀《周書》原文,炎帝、黃帝、蚩尤三者的關係就明白無誤了。即在炎帝當政時,曾命蚩尤鎮守少昊之地。蚩尤不用命,反而驅逐炎帝。炎帝異常恐懼,於是就求救於黃帝。炎帝與黃帝聯兵在涿鹿(阪泉)打敗了蚩尤,平定了蚩尤之亂,由此炎帝自知已無力號令諸侯,遂讓位給黃帝。黃帝遂代炎帝而為天子,這與《史記》所記「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是為黃帝」的情況相符合。根據以上情況,可以肯定地說炎黃二帝並沒有打過仗,是炎帝請出黃帝共同戰勝蚩尤,故炎黃二帝並沒有結仇,他們共同的敵人是蚩尤,只有這樣的解釋,才能合情合理說明炎帝、黃帝、蚩尤三者的關係。
現在我們再回頭來談談炎黃二帝阪泉之戰的問題。這個問題最早見於《史記五帝本紀》。先引原文,再作必要的解釋。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凌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以上所引用的炎黃二帝阪泉之戰的資料,是見於正史的最早的第一手資料,以後有些史書如《通鑒外紀》幾乎是全文照錄,遂使炎黃二帝阪泉之戰被傳述下來。如果根據上引資料作出判斷,可以說炎黃二帝阪泉之戰比黃帝、蚩尤的涿鹿之戰打的還要兇惡、激烈。黃帝動員了熊、羆、貔、貅、貙、虎六獸(實為六個部落的圖騰名)來助戰,而且是「三戰而後得其志」。
但細讀《史記》原文,就會發其中頗有矛盾之處。如第一段講「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說明炎帝神農氏已經衰弱,無力征伐互相侵害的諸侯。第二段講「軒轅氏乃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說明黃帝代神農氏而興起,用武力征服了諸侯,但對於為暴最甚的蚩尤,也無力征伐。這兩段文字銜接緊密,順理成章,然而到第三段卻突然來了個「炎帝欲侵凌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這是從何說起?前已講過「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神農氏弗能征」,說明炎帝已處於自顧不暇的境地,怎麼又突然又來一個「炎帝欲侵凌諸侯」,並引出與黃帝的阪泉之戰?況且當時炎帝處於「天子」的地位,對諸侯作戰也應稱作「征伐」、「誅討」,而不應叫「侵凌」。很顯然這裡的「炎帝」實際是蚩尤,即驅逐炎帝之後而冒用「炎帝」稱號的蚩尤。如果能這樣解讀阪泉之戰中的「炎帝」,所有的疑問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接下來第四段講「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這是黃帝與蚩尤的最後決戰,黃帝大獲全勝。這次勝利炎帝也有一份功勞,因為是炎黃二帝聯合戰勝蚩尤,當然是以黃帝為主,於是第五段就講「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從此歷史就由三皇末期炎帝神農氏,轉入五帝時代開始的黃帝時期。
關於上引《史記五帝本紀》一段文字,有人可能這樣認為,《史記》是把神農氏與炎帝視為二人,這樣看也就不存在矛盾了。但是《太平御覽》卷七十七引皇甫謐《帝王世紀》曰:「黃帝於是乃擾馴猛獸,與神農氏戰於阪泉之野。」這裡把《史記》上的「乃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改為「與神農氏戰於阪泉之野」,可見把《史記》上的神農氏與炎帝理解為一人,並非筆者個人之管見,乃是古已有之。其實就是退一步講,神農氏與炎帝並非一人,《史記五帝本紀》那段文字也講不通,因為炎帝既然稱為「帝」,就是「天下共主」,他與神農氏有什麼關係,既然是「天下共主」,炎帝又怎麼可能「侵凌諸侯」,只有把「侵凌諸侯」的炎帝,解釋為冒稱炎帝的蚩尤,才能一通百通。
關於炎帝(蚩尤)黃帝阪泉之戰,有的史書記載在涿鹿,產生這種分歧的原因,我認為是由於阪泉與涿鹿地理位置相近所造成的結果。據《晉太康土地記》記載:「涿鹿之東一里有阪泉,上有黃帝祠。」《魏土地記》也說:「下洛城六十里有涿鹿城,城東一里有阪泉。」這就說明阪泉與涿鹿相距只有一里地,黃帝與蚩尤戰於阪泉,不可能不波及涿鹿,所以非常容易把阪泉之戰混淆為涿鹿之戰。
最後必須說明,對炎黃二帝阪泉之戰持懷疑態度的並不始自今日,而是古已有之。南朝著名史學家沈約在《宋書符瑞志上》中,就把《史記五帝本紀》所記黃帝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阪泉之事,就認為是黃帝戰蚩尤。說「應龍攻蚩尤,戰虎、豹、熊、羆,四獸之力」。把阪泉之戰的「六獸」,說成是「四獸」,可能是因傳說的不同所致,但其所指是黃帝戰蚩尤應無疑問。《路史後紀四》也提到蚩尤逐炎帝的事。他說:「帝榆罔立,諸侯攜貳,胥伐虐弱。分二正二卿,命蚩尤宇於小顥(少昊),以臨西(四)方,司百工,德不能馭蚩尤。產亂出洋水,登九淖以伐空桑,逐帝而居於涿鹿,興封禪,號炎帝。」
以上引文由於文簡意澀,難以通釋其全文,但對其主要內容還是可以把握的。文中所說的帝榆罔,乃是八世炎帝的名號。榆罔繼承炎帝之位後,諸侯互相侵伐,社會混亂,炎帝榆罔想整頓社會秩序,乃分設二正二卿,司百工,還命蚩尤駐守少昊之地,以臨四方,但榆罔德薄,不能駕馭蚩尤。蚩尤不僅不遵命,反而起兵驅逐榆罔,自居涿鹿,興封禪,而自號炎帝。這段文字最主要之點,是說明蚩尤不聽炎帝調遣,反而驅逐八世炎帝榆罔,居涿鹿,冒稱炎帝。由此可以推斷,在阪泉與黃帝作戰的是蚩尤而不是炎帝。對此羅蘋關於這段文字的注文說的更為清楚。現先引其注文,再略作分析。
《史記》言炎帝欲侵凌諸侯,《大戴禮》言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後周書》雲炎帝為黃帝所滅,《文子》亦謂赤帝為火災,故黃帝禽之,皆謂蚩尤。而書傳舉以為榆罔,失之。《集仙錄》雲黃帝克榆罡(罔)於阪泉,黃帝非與榆罡戰也。至《世紀》(指皇甫謐《帝王世紀》)遂謂黃帝與神農戰,而炎帝克蚩尤,非也。陸德明云:「神農後第八帝曰榆罡。時蚩尤強,與罡爭王,逐榆罡,罡與黃帝合謀擊殺蚩尤,此得之。」
羅蘋在注文裡批判了《史記》、《大戴禮》、《後周書》、《文子》、《集仙錄》、《帝王世紀》等古籍關於「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或以蚩尤為榆罔(八世炎帝)的錯誤說法,唯獨對陸德明說的「罡(榆罔)與黃帝合謀擊殺蚩尤」,予以肯定,而說「此得之」。羅蘋的意見值得重視。
已故著名史學家孫作雲教授於1989年第1期《民間文學論壇》上發表的《蚩尤考》一文中,引焦贛《易林》「戰於阪兆,蚩尤敗走」句,認為「戰於阪兆」,即史書所謂「戰於阪泉之野」。又據崔述《古史考信錄》言「炎帝在黃帝之後,未嘗與黃帝有戰事」,故孫作雲先生得出結論說:「可見黃帝教六獸以伐炎帝之事乃為伐蚩尤之訛傳。」我認為孫作雲先生的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以上論證了炎黃阪泉之戰乃是黃帝與蚩尤戰阪泉之誤傳。為了把問題說清楚,我準備把我論證過的問題,再概括地重述一遍,以便加深印象。
炎帝和黃帝是由少典部落分離出來的兩個族群。炎帝族靠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首先強大起來,成為中原各族群的領袖。包括黃帝族、蚩尤族在內的各族群都要聽從炎帝的號令。炎帝族的領袖共傳了八世,到末帝榆罔時逐漸衰落下去,與此同時黃帝族、蚩尤族發展強大起來,特別是蚩尤族凶暴侵凌諸侯,炎帝不能制。炎帝欲派遣蚩尤去駐守少昊之地。蚩尤不僅不服從調遣,反而起兵驅逐炎帝,而佔據涿鹿,並冒稱炎帝,或稱阪泉氏蚩尤,雄據北方。炎帝鬥不過蚩尤,就求助於黃帝。此時黃帝「修兵振旅,諸侯賓從」,勢力強大,就接受了炎帝的求援。於是炎黃二帝就聯合起來,在阪泉打敗了冒稱炎帝的蚩尤,這就是阪泉之戰的真相。不久,蚩尤再次作亂,炎黃二帝又聯合起來大敗蚩尤於涿鹿。這兩次對蚩尤的戰爭,都是以黃帝為主力。炎帝自知實力,已不能再號令諸侯,於是就把「天子」之位讓給黃帝。黃帝遂成為中原各族的共主。由於炎黃二族同出於少典部落,又聯合起來兩次大敗蚩尤,並且炎黃二帝都擔任過中原各族的共主,故深受中原華夏各族的敬重,以後並逐漸演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作者系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