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智深是在五台山文殊院出家當的和尚,為他主持剃度、賜法號、摩頂受戒的是天下高僧智真長老。有關內容,都是由書記僧書寫記錄,然後將這個文本交由魯智深自己保管,這個文本就叫做「度牒」,也就是和尚的「單」。度牒這東西類似於現在的工作證,說明這個和尚出身何處,屬於哪所寺院。它不像現在的身份證人人都有,這玩意兒只屬於和尚,寫好了就改不了。這玩意兒還非常管用,魯智深、武松都是殺人犯事,一路上竟然沒有盤查過問,就是在一般情況下,世俗已經管不了這和尚。那麼,人們殺了人都去當和尚不就完了嘛,為什麼還要四處逃亡?說起來這和尚也不是隨便說當就能當的,魯智深是因為趙員外的關係當的和尚,趙員外那個面子太大,智真長老不能不給,這才讓魯智深當了和尚。那武松就更有意思了,他這個頭陀是個假的,是孫二娘此前殺了一個和他有點兒像的和尚,只因為有了這個度牒,武松的出家人身份沒有人再懷疑。還有武松的那個外號,為什麼叫做「行者」?一是說武松從此再也沒有改變過裝束打扮,二是因為這是個外號。假如武松是個真和尚,他就不應該再叫武鬆了,就像魯智深不再是魯達一樣。
說起魯智深從五台山到東京這段過程,這時候他的身份是個雲遊僧人。魯智深原來是軍官,多少有點兒錢,趙員外又給了他一些資助,他這個雲遊僧人當算作是一個「富和尚」,絕大多數的雲遊僧是比不上他的。那這些個雲遊僧吃飯住宿怎麼辦呢?誰又不能出門背著一口鍋帶著一張床。他們主要的辦法是靠化緣,這在《西遊記》裡,唐僧師徒主要就是這種辦法。魯智深也遇到過這種情況。他到了劉家莊,劉太公對他說過一句話:「我家時常齋僧佈施,那爭師父一個。」可見,不像魯智深一樣有錢的,只有靠劉太公這樣的人施捨了。第二個辦法就是運氣好,經過的路上有寺廟,拿著「單」進去掛號吃飯。
我們現在說的「單位」一詞,還就是與佛教有關。
所以說是運氣好,因為不是每個寺院都招待外來僧人。雲遊僧人要先到天王殿後邊看看韋馱天,據說雙手合十手指向前方的就是接待,拄劍扛劍的就是不接待。遇到接待外來僧人的寺院,這個僧人就把自己的持單送到一個專門的地方掛起來,叫做掛單。僧人所持的單是證明僧人身份的文件,表明這個僧人是正式的出家人,不是冒充的,寺院見了這個單就會接待。外來僧人要參加所到寺院的誦經和法事活動,負責接待的人員要給他安排座位,叫做設位。有單就有位,有一單就有一位,外來的僧人多,掛單就多,需要設的位也就多,單位是聯繫在一起的,這就形成了一個固定的叫法——單位。「單位」一詞就是這麼來的。今天我們說這個單位是大單位,那個單位是小單位,仍有部分含義指的是人多或者人少。
那麼,魯智深既然是一個外來僧,他為什麼沒有辦理掛單設位這一套手續呢?根本的原因,人家除了有那個單(度牒),更重要的是還有智真長老的一封書信。這封書信,兼有單位介紹信和大人物「手諭」的作用,所以魯智深也不管它大相國寺是不是接待外來僧人,逕直的就到知客寮裡去了。那負責接待的知客也不含糊,你聽他說:「既是真大師長老有書札,合當同到方丈裡去。」可見智真長老的這封書信有多大的份量。如果沒有這封書札會怎麼樣?看那知客僧把魯智深打量的那般仔細,恐怕收留都會有問題,不用說直接去見方丈了。
有了智真長老的這個「條子」,儘管智清長老是十二分的不願意,卻也不能不留下魯智深,並且還要給他一個菜園子管事做。儘管這個管事是「末等職事」,可大小也是個頭兒,如果不是有來頭,像魯智深這種初來乍到的和尚,還真難撈到這般差事。就這樣,魯智深還不滿意,非得要個都寺、監寺做,還以智真長老壓人,質問:「如何教洒家去管菜園?」因為這件事情是「特事特辦」,魯智深很快就到菜園子去上任了,所以,這設位誦經之事也就免了。這道成全了魯智深,否則,這坐禪打坐唸經,真不知道魯智深能不能做得來?
還有一個問題,大相國寺是京城裡的寺院,又是皇家批准建造的,憑什麼你智真長老就敢要求人家給他個職事僧做?這當中有兩個原因,一是智真是智清的師兄,那道行要比智清高,也就是在佛界要比智清地位高;二是五台山的文殊院是菩薩級別的寶剎,不是你大相國寺能夠相提並論的,儘管你是京城的寺院。
說道這兒,就不得不說和尚叫做出家人,剃去鬚髮叫做脫離了塵世。但是,脫離了塵世並不是脫離了世界,只不過是不在這紅塵當中。剃去鬚髮就是剔除了煩惱絲,心裡再無雜念,一個內心清靜該是多大的歡樂?所以說出家人最終都會到達極樂世界。實際上我們看到,在這個世界裡,也是那麼等級森嚴!用大相國寺知客的話說,假如你「管了一年菜園好,便升你做個塔頭;又管了一年好,升你做個浴主;又一年好,才做監寺。」其實,這只不過是知客糊弄魯智深讓他去上任的說辭,菜頭是末等職事,要經過一年考核優等才能做到這末等的最上一層「塔頭」,憑什麼中等的浴主一年後就能升到監寺這個上等職事?後來魯智深管菜園子鎮住了二三十個潑皮,不用說這菜園子是管得好的,只是魯智深後來為救林沖走了,要不然還真難說一年後能不能給他升職?當魯智深同意了去做菜頭,智清長老肯定是非常高興,竟然留他在方丈裡歇了。再看看後邊寫榜文、到菜園裡懸掛告知、確定次日交割,再到第二天清長老正式舉行儀式,押了法帖做出正式委任決定,其繁瑣程度一點兒都不必朝廷任命一個官員省事。
到了這兒我們總算是明白了,在等級社會裡,不管是凡塵世界還是清淨世界,這等級卻是無處不在,否則,就不叫等級社會了。這單位一詞既然來源於佛家,現在卻被我們廣泛使用,說明這佛道兩教,也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