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世界中的第一條好漢 魯智深九大俠義之舉

義舉一 甘棄前程,援手弱女

魯智深出場時是西北軍中的一名提轄。提轄雖不是什麼顯官要職,但從書中描寫來看,一身好本領的魯智深深受主政西北的老種、小種兩位經略相公的賞識和器重,老種甚至專門將魯智深派來輔佐小種,足可見魯智深在大小種以及西北軍中的地位,魯智深的陞遷只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可是當魯智深遇到惡霸鎮關西時,並沒有選擇事不關己,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而出,仗義施援,為了一個素不相識的歌女金翠蓮,葬送了似錦的前程。金翠蓮逢凶化吉成了趙員外的外宅,而魯智深自己卻淪為了四處逃亡的殺人犯。然而,終水滸全書也未見魯智深對此有過絲毫的後悔和埋怨,相反魯智深因此而過得更加灑脫和快活,因為他雖然放下了外在的榮華,卻拾得到了內心的平靜。

義舉二 尊師重道,奉師若父

魯智深初上五台山時一身戾氣,視清規戒律與滿寺僧人為無物,攪鬧得佛門淨地雞飛狗跳,一片狼藉,然而對於自己的恩師智真長者卻是分外地畢恭畢敬,深怕有半點忤逆。每每魯智深鬧到天翻地覆之際,甚至是酒醉神智不清之時,只要智真長老出現,魯智深都會乖乖地安靜下來,深怕對師父有任何不敬,足可見魯智深發自內心地對師父的尊重和敬愛。

義舉三 主持正義,拳打周通

魯智深從五台山投奔東京的大相國寺,卻陰差陽錯地走到了山東青州地境,更機緣巧合地爬上了劉家莊劉小姐的繡床。當色心大起的小霸王摸著赤條條的魯智深欲罷不能時,冷不丁被魯智深掀下床來一頓老拳打得哭爹喊娘。有時候很懷疑周通的鑒別能力,摸著魯智深那渾如臨盆母豬般毛茸茸的大肚皮竟然毫不知曉,直到被打還在叫:「甚麼便打老公」。當眾嘍囉進來時,「只見一個胖大和尚,赤條條不著一絲,騎翻大王在床面前打」。這一番打鬥卻著實大快人心,於詼諧幽默當中將魯智深一貫行俠仗義的英雄本色展現的淋漓盡致。

義舉四 火燒瓦官,力戰惡徒

生鐵佛崔道成、飛天夜叉邱小乙一僧一道兩個惡徒,霸佔瓦官寺,強擄良家女,欺壓老僧,為害良善,仗著山高皇帝遠,將一片佛門淨地變成了烏煙瘴氣的魔窟。魯智深途經至此,原本只是想掛單借宿,卻無意中獲得真相。眼中容不得半點沙子的魯大師焉能坐視宵小猖狂而置之不理?可惜在此之時,英雄的悲哀再度顯現,大名鼎鼎、戰無不勝的魯智深竟然因為腹中飢餓而被崔、邱二人連手擊敗,可憐魯智深的一世英名竟然栽在了三斗米之上!幸好,吉人天相的魯智深遇到了史進,有了史進的援手,特別是史進包裹中的乾肉燒餅充飢,魯智深大顯神威,崔、邱二惡徒立斃於魯、史刀杖之下。

義舉五 千里護友,保全林沖

只因為岳廟間壁的一次偶然相逢,魯智深便認定林沖是此生最重要的兄弟:為了這個萍水相逢的兄弟,魯大師拎著禪杖便要教訓當街調戲林娘子的高衙內;為了這個並未將自己當作摯友的兄弟,魯智深屢次邀約林沖喝酒,為被高衙內和陸虞侯搞得焦頭爛額的林沖帶了最好的安撫;為了這個身陷囹圄、毫無利用價值的兄弟,魯智深千里追擊,於生死關頭救下林沖,並一路護送林衝到滄州,自己卻因此不能再容身於大相國寺,流落江湖之上,更險些成為孫二娘籠屜上熱騰騰的大肉包子。英雄就是這樣的無私,英雄就是這樣的淒涼。

義舉六 不計前嫌,救援李周

雙鞭呼延灼兵敗梁山後,欲借青州知府慕容彥達的兵馬東山再起,於是掃平青州境內的三山便成為呼延灼報答慕容知府的厚禮。兵微將寡的桃花山首當其衝地成為呼延灼的打擊目標。單看「打虎將」和「小霸王」的名號,似乎應對呼延灼綽綽有餘,只可惜李忠、周通都是名過其實之人,低微的本領哪是呼延大將軍的對手。眼看山寨危在旦夕,李忠提出向實力雄厚的二龍山救援,周通擔心魯智深會記恨前仇不肯馳援,李忠笑道:「不然,也是個直性的人,使人到彼,必然親引軍來救我」。果然如李忠之言,魯智深收到救援訊息,立刻全軍出動,危難之際給了桃花山最有力的支持。魯智深寬廣的心胸,不講前嫌的肚量,以及同仇敵愾,同氣連理的江湖俠義,都再一次證明了魯智深水滸第一俠士的美名。

義舉七 單刀赴會,營救史進

史進是少華山之主,又曾義釋過陳達,並為之拋家棄業淪落江湖。然而,當史進身陷囹圄,朝不保夕時,少華山三位頭領朱武、陳達、楊春卻只是唉聲歎氣,毫無作為,反而是遠道而來的魯智深一聽說史進有難,便如坐針氈,不顧一切隻身營救,最終身陷大牢,與史進一道談笑赴死。魯智深在此事上的確顯得有些魯莽,但其心真切,其情無飾,是發自肺腑為了兄弟不惜一死的真性情使然。

義舉八 慷慨赴義,從容就死

當魯智深被法術高強的喬道清所擒,面對喬道清的勸降誘惑,魯智深堅守大義,斬釘截鐵地拒絕道:「妖道,你休要做夢!我這幾個兄弟的頭可斷,這幾條鐵腿屈不轉的」,面對氣急敗壞的喬道清欲將魯智深等斬而洩憤時,魯智深更是輕蔑地呵呵笑道:「洒家視死如歸!今日死得正路」。寥寥幾語,魯智深慷慨激昂、從容赴死之心便躍然紙上!生固然可貴,但義更為重大,當在死亡與大義之間做選擇時,魯智深斷然捨生而取義!

義舉九 淡薄名利,顧全大局

鼎鼎大名的魯智深只排在了十三,連名不見經傳的李應、朱仝都排在他之前,傾軋之意顯露無遺。若是魯智深如宋江般利慾熏心,梁山必定紛爭不斷,最終分道揚鑣,甚至是火並都不為過。正是魯智深淡薄名利,顧全大局的品質,弱化了矛盾,彌合了分歧,最大限度地維護了梁山的統一和完整。宋江能成就如此輝煌的功績,必須要感謝魯智深的成全,難怪魯智深落得如此完美的結局,宋江仍舊「嗟歎不已」。一口一句「吾師」,或許是宋江對魯智深心存敬意的最委婉流露。

《魯智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