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與郭子儀 同為幾朝元老權傾天下為何結局不同

霍光與郭子儀,一文一武,堪稱漢、唐兩朝的中興之臣,不過如果兩人對決,只怕郭子儀會更勝一籌。

先看霍光。

無論古今,對於做人做事都有一個很精闢的衡量標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於這幾個層次,霍光的失敗之處恐怕就在於——齊家。

霍光跟隨漢武帝近30年,「出入禁闥二十餘年,出則奉車,入侍左右,小心謹慎,未嘗有過,為人沉靜詳審」,是武帝身旁不可或缺的骨幹力量。武帝晚年,體弱多病,對於死後政權的和平過渡深感擔憂,因太子劉據在「巫蠱之禍」中自殺身亡,儲君位置一直懸空。武帝偏重於讓年幼的弗陵繼位,然而幼子登基政局難免會發生變動,因此需要有一個中流砥柱坐鎮朝綱。武帝在手下的一批幹部中物色忠實可靠的人選,最後選中了霍光,他借用《周公負成王朝諸侯圖》,隱晦地表明了自己的用心。

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春,漢武帝去世。霍光正式接受漢武帝遺詔,成為漢昭帝劉弗陵的輔佐大臣。接受漢武帝的家業之托後,霍光掌握了漢朝政府的最高權力,「帝年八歲,政事一決於光」。到霍光為止,霍氏家族在西漢就出了包括霍光在內的兩位極負盛名的人物,另一位就是他同父異母的哥哥霍去病。兄弟倆的功勳不相上下,一個馳騁沙場,一個輔政於內,前後在西漢風光了50餘年。

霍光忠心輔佐漢昭帝劉弗陵,並憑著漢昭帝的信任粉碎了上官桀、桑弘羊、燕王旦等人的多次奪權陰謀。就在霍光安心治國、大漢平穩發展的時刻,才能不凡的漢昭帝卻撒手人寰,時年21歲。本來,霍光13年的輔政生涯已經快到了尾聲,誰曾想,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輪迴,或許命運開的這個玩笑有些戲劇化,不過也讓霍氏族人歡欣雀躍,誰都不希望權力從這位霍家人手上溜走。

之後,霍光的手筆更是大得讓歷史震驚,他廢了不成器的新君劉賀,冊立了武帝皇后衛子夫之子劉據的孫子劉詢,即漢宣帝。霍光輔佐漢宣帝6年,加上跟漢昭帝的13年,近20年的帝師生涯,他盡心盡力,大部分時間國家都處於安定興盛的狀態。武帝的窮兵黷武使得漢朝國力空虛,「文景之治」和武帝前期積累下來的財富有減無增,民眾在貧困線上掙扎,武帝身後留下的其實是一個龐大卻又不厚實的殼子。霍光上台後的諸多措施都遵循一個原則:休養生息、藏富於民。長期的連貫性政策像一味溫和的中藥,緩緩調理著大漢虧虛的身體。20年的時間逐漸成就了「文景之治」後的又一個興盛局面,史稱「昭宣中興」。

但同歷史上任何有作為的政治家一樣,霍光沒有跳出時代的圈子,擺脫不了光宗耀祖思想的束縛,也擺脫不了身為將相,子弟封侯的腐朽傳統。他在位時,他的宗族、子弟都已是高官顯貴,霍氏勢力盤根錯節,深深扎根朝廷,枝繁葉茂,「黨親連體」,而他的宗族多是為非作歹之徒,為霍氏家族留下了禍根。

霍光之於劉詢,既有恩又有功,劉詢對其既敬重又畏懼,一個「芒刺在背」成語的流傳也形象地勾勒出君臣間的複雜關係。其實,如果真的讓君主怕了你,對於一個沒有篡權野心的忠臣來說不是什麼好事。這也為霍光死後霍氏一族的覆滅埋下了伏筆,通常皇帝們的脾性便是:越想越氣,秋後算賬。不過,霍氏家族真正惹禍上身的根源,還不在此。

前面說霍光輸於齊家,主要還在於霍光有個「賢內助」。人們常說,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總有一個女人在默默支持著他,而對於霍光來說,是有一個飛揚跋扈的女人在扯他的後腿。

霍顯原本是霍光正室的陪嫁侍女,妻死扶正,後生兒育女,成了一家主母。她驕奢淫逸,舉止張狂,費盡心思將同自己品性如出一轍的女兒霍成君嫁入宮中,並買通御醫,在宣帝即位第三年毒死了有孕在身的許皇后。這是後來引發滅族事件的原因之一。妻子如此囂張,下面的子侄、家奴便可想而知了。

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近20年的帝師歲月是霍光謹慎侍從武帝的政治昇華,他為漢室的安定和中興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因此,宣帝給了他一個漢以來諸功臣無與倫比的隆重葬禮,安葬後,宣帝還先後兩次下詔,稱讚霍光「功如蕭相國」。

然而,霍光死後霍家的奴才卻依舊不知收斂。妻子、兒子、親戚、家奴,宣帝一點點盤算著霍氏官場脈絡,內家政不修,外根節眾多,漸成體系,思慮到此,宣帝決定新賬舊賬一起算。公元前65年,宣帝操刀收拾了霍家。霍雲、霍山自殺,霍禹被捕,腰斬於市,霍顯及霍氏女眷兄弟皆棄市,霍後成君,廢處昭台宮,霍氏親族連坐誅殺者數十家,慘遭滅族大禍。過了十多年,漢宣帝才算給霍光做了輕度平反,只恢復了他的「職務」和姓氏,而沒有恢復他的名譽。

歷史上的權臣很少有人能逃得過君主之間微妙的潛規則,往往生前榮耀非凡,死後家族慘淡。

再看郭子儀。

郭子儀一生歷經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由玄宗開始,兒子唐肅宗,孫子唐代宗,乃至曾孫唐德宗,四朝都由郭子儀保駕。

唐明皇時,安史之亂爆發,玄宗提拔郭子儀為衛尉卿,兼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度使,命令他帶軍討逆,唐朝的國運幾乎繫於郭子儀一人之身。不止一次,許多國難危急,都被郭子儀一一化解。天下無事時,皇帝擔心其功高蓋主,命其歸野,雖然朝中的文臣武將多半都是郭子儀的門生部屬,可是一旦皇帝心存疑慮,他就馬上移交權柄,坦然離去。等國家有難,一接到聖旨,他又毫無怨言,化解危難,所以屢黜屢起,四代君主都要倚重於他。

單從齊家來看,同霍光一樣,郭子儀的兒子、女婿、子侄也都加官晉爵,所提拔的幕府部屬中60多人,後來皆為將相。然而,郭子儀卻言傳身教,竭力不碰觸皇權的禁區。

《醉打金枝》這齣戲便是一次暗流湧動的君臣博弈。郭子儀的六子郭曖的老婆是代宗之女昇平公主,此事的導火索是郭曖要求昇平公主向自己的爹媽行禮。公主算起來比公婆的地位要高,現在要她向公婆行兒婦禮儀,昇平公主不能接受。在一次家宴之後,喝醉的郭曖指責昇平公主高坐在公婆之上。昇平公主對丈夫的憤怒反唇相譏。郭曖忍無可忍抬手就給了公主妻子一個耳光,要命的是他又說了一句:「你仗著你爹是皇帝,就耀武揚威嗎?我告訴你,我爹他是根本不想幹皇帝這個差事,否則,還輪得到你家?」

一面是芒刺在背,一面是醉打金枝,雖然六兒子郭曖對自己的公主老婆說了一句天下人都知道的大實話,但郭子儀的負荊請罪無疑是看透了功高蓋主的後患。郭子儀的戰戰兢兢消除了代宗內心深處的疑慮,最後換來了代宗四兩撥千斤的一句話:「不癡不聾,不作家翁。」

從郭子儀出山到終老,大唐的命運緊緊地和他綁在了一起。有郭子儀的「起」,就有大唐的希望;有郭子儀的「落」,就有大唐的踉蹌。比起安祿山的內藏陰謀的韜光養晦,郭子儀的不露鋒芒才是真正的自我保護,否則也難有人生起落後的善始善終。

汾陽郡王府從來都是大門洞開,販夫走卒之輩都能進進出出。郭子儀的兒子多次勸告父親,後來,郭子儀語重心長地說:「我家的馬吃公家草料的有500匹,我家的奴僕吃官糧的有1000多人,如果我築起高牆,不與外面來往,只要有人與郭家有仇,略微煽風點火,郭氏一族就可能招來滅族之禍。現在我打開府門,任人進出,即使有人想誣陷我,也找不到借口啊。」兒子們恍然大悟,都十分佩服父親的高瞻遠矚。

郭子儀的一生可以用幾個數字勾勒出來:戎馬一生,為國平亂,二復西京,八子七婿,盡仕朝堂,八五高齡而終,墓加十尺,生前死後,哀榮始終。作為歷史上「富」、「貴」、「壽」、「考」四字俱全的極少數名臣之一,史書對郭子儀的評議是:「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

對比霍光一族的樹倒猢猻散,汾陽郭氏卻一脈昌盛,可見,霍興應向郭子興學習的地方多著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幾點都要兼顧,「齊家」也是重中之重啊。

《郭子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