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忠於君主的官吏」。或者可以展開來說,忠臣就是以君主的利益為最大利益,為了維護君主的最大利益不惜遭致殺身之禍而冒犯君主的官吏。中國封建體制綿延兩千多年,在儒家「君臣父子」的禮教觀念束縛下,我們的傳統意識裡已經有了一種根深蒂固的忠臣情結,那就是對忠臣的頂禮膜拜。然而,忠臣並不等於良臣,因為忠臣所做的事,不一定對國家有利,對百姓有利,甚至對君主有利。魏征,這位為「貞觀之治」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人,在歷史上已經有了那麼多忠臣榜樣的情況下,身為朝廷上的一名高級官吏,提出了「不做忠臣做良臣」這般石破天驚的見解。魏征在回答唐太宗李世民什麼是忠臣、什麼是良臣的問題時說:稷、契、咎陶這些人是良臣,龍逢、比幹這些人是忠臣。能讓自己獲得美名,輔助君主獲得尊貴的聲譽,子孫相傳,福祿無疆的臣子就是良臣;自身遭受殺身之禍,又陷君主背上殺戮忠臣的惡名,使小家和國家都遭受損失只留下空名的臣子就是忠臣。縱觀魏征的一生,他確實如己所言,不做忠臣,而是一位十分稱職的良臣。
一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裡,有一些理念是很有意思的,諸如有「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的勸告,也有「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的訓誡。在這裡,「良臣」和「忠臣」顯然不能互換,因為他們有著不同的內涵。能擇主而事的臣子,是以自己為中心,以能否施展自己的才華造福於民、造福於社會為目的;不事二主的忠臣,則是以主子為中心,至於主子的作為是否有利於社會、有利於百姓,最多也只是忠臣在效忠主子前提之下的考慮。魏征,就是一個把社會、把百姓置於人君之上的良臣。在他的早期政治生涯中,不僅事過多主,而且對每位主人都恪盡職守、態度從容。
魏征,字玄成,公元580年出生於鉅鹿曲城(今河北巨鹿)一個低層官員家庭。他的父親叫魏長賢,任過北齊朝屯留的縣令。魏征小時,家道中落,但貧困的生活並未給他造成不良的影響,相反,他落拓不羈,胸懷大志,寧願出家當道士,也不願從事普通的謀生之業。他極喜讀書,眼見著天下漸亂,因此特別專注於如何經營天下的學說。
隋煬帝大業末年,天下群雄紛起。時任武陽郡丞的元寶藏,起兵響應奪取了瓦崗軍領導權的李密,徵召魏征為書記官,這樣,魏征也就參加了瓦崗軍。李密在隋時做過官,是因不滿意所當的宿衛侍從這一職務,稱病自免,閉門讀書,之後參加瓦崗起義軍的。他每次見元寶藏給他的報告,都讚不絕口,一打聽,全是魏征寫的,於是就將魏徵召到了身邊,魏征也就從元寶藏的手下變成了李密的手下。魏征到了李密手下後,即向李密提出了10條建議,然而,李密雖然認為這些建議新奇卻未能加以實際運用。後來,被李密打敗了的隋軍將領王世充捲土重來,在洛口一帶攻打李密。因才打敗過王世充,李密軍上上下下都不把王世充放在眼裡。魏征分析了敵我情況,但因職位低,只能向李密的長史鄭頲建議道:魏公(李密)雖然很快取得了勝利,但驍將銳卒死傷過多;軍中府庫空虛,對有功的將士又未給予賞賜,戰士們求戰的心情並不積極。從我軍目前這兩方面的情況來看,是難以抵擋王世充的。因此,我軍正確的應敵之策,是深溝高壘,跟敵人打持久戰。要不了十天半月,敵人糧盡,只能退兵,那時我軍乘機追擊,必勝無疑。況且東都已無糧食,王世充走投無路,此番來攻是下了決死一戰之心的。窮寇難以爭鋒,請轉告李密將軍不要貿然與之交戰。不料鄭頲對魏征這一建議竟然嗤之以鼻,說道:你的這一建議,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魏征想不到會遭此當頭一棒,憤怒地說道:這是打敗敵人的奇謀深策,哪裡是什麼老生常談?說罷,拂袖而去。而這一戰,未聽魏征建議的李密果然大敗。
李密兵敗,轉投唐高祖李淵。魏征服務的對象,也就從李密變成了唐王朝的統治者。魏征到了李淵手下後,卻很久都沒有得到建功立業的機會,於是毛遂自薦,請求到山東黎陽去招降尚未歸順的瓦崗軍殘部。李淵同意了魏征的請求,並給了他一個秘書丞的銜頭。當時,李密的舊部徐世勣還擁有不少人馬,控制了東抵海濱、南臨江淮、西至汝州、北達魏郡的廣大地區。魏征來到梨陽,首先致書徐世勣,幫助他分析了形勢,指出瓦崗軍處於兵家必爭之地,王世充東略之心不死,竇建德南謀之力待舉,徐世勣孤立無援,必不能持久。魏征又分析了天下大勢,指出天下必將為李淵所有,徐世勣只有盡早歸順,才可保平安富貴。這封信寫得邏輯縝密,文情並茂。徐世勣得信,即率隊歸順了李氏王朝。徐世勣後來被李淵賜姓李,其所部成了李氏爭奪天下的勁旅,為李氏最終奪取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魏征在這次招降中,兵不血刃就收了不少瓦崗舊部,展示了他過人的才華。
619年,隋末起義於河北、已自立為夏王的竇建德於聊城一舉殲滅宇文化及所率軍隊,隨後又大敗唐軍,攻陷梨陽,俘獲魏征,魏征又成了竇建德的部下。竇建德得魏征,也十分賞識他的才幹,但賞識不等於重用,竇建德只給了魏征一個起居舍人的官當,專門負責記錄竇建德的言語行跡,真是大材小用了。魏征在竇建德手下一呆就是兩年。兩年之後,秦王李世民率軍與王世充和竇建德的聯合軍團決戰,先大敗竇建德於虎牢關,後又迫使王世充投降,佔領洛陽,取得東方戰場的決定性勝利。竇建德兵敗,身在竇營的魏征趁機勸說竇建德的洛州守將唐旦,一同投降了唐朝。
魏征在竇建德手下呆了兩年之久,現又重新降唐,若以今天的標準去衡量,即使不給戴上「叛變投敵」之類的帽子,至少也要劃進立場不堅定之流,給予一定的懲處,不會再用;即便因有一技之長再用,也會在檔案上註明,屬於控制使用之列,不能參與決策和機要之類工作。李淵大度,沒有懲處魏征,但也沒有大度到重用魏征。倒是太子李建成慕魏征之名,將其召進太子府,任為太子洗馬。太子洗馬是一個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職,從級別上看,不低,是從五品上,而且雖是太子屬官,但屬老師之類,很受禮遇的。魏征到了李建成手下,也就一門心思為太子辦事。他看到李建成和唐王李世民在爭奪最高權力上的明爭暗鬥,特別是看到李世民的功勞和影響一天天大起來,很為太子擔心。竇建德部將劉黑闥擁兵南下,魏征感到太子建立功勳的機會來臨了,就對李建成建議:有人說您只是以年長而位居東宮,無大功而要四海臣服。現劉黑闥殘兵散眾南下,此時擊之,勢必如摧枯拉朽。請您親率大軍討伐,獲取功名,並以此結識山東豪傑。李建成接受了魏征的建議。當時劉黑闥軍士氣甚銳,如立即交戰很難取勝。魏征又建議李建成不要急於同劉黑闥軍正面交鋒,而應先發動政治攻勢。魏征說:上次擊敗劉黑闥,俘獲的將領皆被處死,他們的妻子兒女也都成了階下囚。後來雖有詔書赦其餘黨之罪,卻無人再敢相信我們。現在釋放全部被囚禁的俘虜,安撫宣赦後遣送回去,我們就可以坐視敵軍離散了。李建成採納了魏征的建議。果然不出魏征所料,劉黑闥軍糧草用盡,軍心大亂,士卒多有逃亡,李建成大勝。大敗劉黑闥這一役充分顯示了魏征的政治軍事才能。後來,魏征又多次建議李建成早作準備,甚至應對李世民先下手為強。可惜李建成對魏征的這些建議猶豫不決。而李世民畢竟不是等閒之輩,不等李建成先下手,他就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讓李建成成了刀下之鬼,魏征則被李世民俘獲。
李世民捉到魏征後,問他:你為什麼挑撥我們兄弟之間的關係?並擺出了一副要殺他的樣子。我們不知道假如魏征此時被嚇得痛哭流涕,或跪地求饒,李世民又將會如何對待他。但此時被抓的魏征卻態度從容,不卑不亢,很冷靜地回答李世民說:太子若聽從我的建議,哪裡會遭受今天的橫禍。李世民惜才如命,早就聽說過魏征的大名,一見面臨死刑威脅的魏征能如此從容,便放了他,並收為手下,給他封了一個詹事主簿的官。於是,魏征又成了李世民的部下。李世民雖然用了魏征,但一開始也並不重用,從詹事主簿這一級別就可以看得出來。唐制,詹事主簿只一個從七品上,很低級的。
縱觀魏征早期的政治生涯,可見魏征一直是實踐著他「良臣擇主而事」、事天下不事一人、做良臣不做忠臣的政治理念的。也正因為魏征有著這樣豁達的政治理念,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才留下了魏征這麼一顆閃亮的明星。
二
唐太宗李世民創下了為後人津津樂道的貞觀之治,因素之一,是他有「三鏡」,即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以人為鏡,並不是人人都可以為鏡的。魏征去世後,李世民悲歎道:從此我就少了一鏡了,可見,李世民之「人鏡」,是特指的魏征。魏征能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留下自己鮮明的足跡,有史家評論說:魏征最大的政績,就在於對唐太宗的犯顏直諫。魏征能對唐太宗犯顏直諫,就因為他以「國士」自居,以事天下高於事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