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魏征的另一面 並非朝堂孤臣與侯君集結黨

《西遊記》中有一出魏征斬龍。

犯了天條的龍王要被魏征斬首,龍王找李世民幫忙,李世民一口答應,在龍王受刑當日拖住魏征下棋,結果是魏征睡著了,李世民以為魏征太辛苦而沒有叫醒他,魏征的靈魂順利上了天庭斬殺龍王,死去龍王的靈魂不敢找魏征算賬,每天騷擾李世民。

這個故事,似乎說在神界,魏征的地位還在真龍天子李世民之上。能獲得這樣的評價,說明在世人心中,魏征應該是一個比較完美的人。

但人非聖賢,魏征也是會犯錯的,而有一個特別的凶險,一旦犯下將有引發血腥皇權爭鬥的可能,萬幸的是李世民沒有採納。這便是魏征對侯君集的推薦。

以史書中包含的信息分析,魏征似乎不僅僅是推薦一個人這麼簡單。

魏征是道家人士,明白了道家的特點,就可以更好瞭解魏征的所為,佛家主張普度眾生,儒家主張捨生取義,而道家則主張上善若水。因此,可以認為魏征的所為,包括他對李世民的直言犯諫,都不是率性而為,也許,用看人下菜來比喻更妥當。

(以前大家以為許世友上將是個頭腦簡單的將軍,其實他是少有的大智若愚的幾個人。)

魏征的經歷,出身貧寒,卻「有大志,通貫書術。」而有「術」的人,是不會憑著一腔熱血衝上去堵槍眼的。

(同樣,也不會冒冒失失跑到李世民面前去提意見。)

每逢亂世,就會有道家人士積極出世,這是中華這片神奇土地的特點。魏征也一樣,本來還開著小店,做著小生意,見隋末天下大亂,乾脆將小店關了,化裝成道士雲遊四方,尋找豪傑。

魏征第一個找的豪傑是李密,兩人的關係並不和諧,魏征向李密提了幾個建議,李密不採納,李密的性格要比後來的李世民溫柔得多,魏征卻並不和他死磕,只是默默的沉寂,一直無聞,後來他給哥們李勣寫了封信,勸李勣說老闆不行,早點跳槽。

後來,李密為竇建德所敗,魏征歸了竇建德,而竇建德的脾氣比李密大得多,魏征乾脆閉嘴了,竇建德失敗後,魏征就到了李世民的大哥李建成處,魏征向李建成建言最多的就是:「幹掉你那個二弟李世民,免除後患。」李建成當然不幹,結果被自己的二弟要了腦袋。

李世民殺了自己的兩個親兄弟,奪了老頭子李淵的江山後,當面責難魏征:「你挑撥我兄弟的關係,該怎麼辦?」

李世民以為魏征會低頭向他認罪,至少是要道個歉,沒想到魏征只一句話:「太子要是早聽我的,他今天就不會死。」

李世民真心笑了。

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最不能容忍的,就是下屬的結黨和不忠,而在這方面,李世民往往又多疑,連尉遲敬德和李靖這樣忠貞不二的人都免不了受他的猜疑。

(不過,在筆者看來,似乎雄才大略的偉人們都多疑,是不是不多疑就成不了偉人啊,笑笑。但李世民的英明之處在於,當他對某人有猜疑時,他會直接把當事人叫來詢問;當甲說乙的不是時,他會直接叫兩人來當面對質,盡量把猜疑降到最低。)

魏征的這句話,向李世民暗示他只認自己的老大,其他的人一概不認。這話說到了李世民的心裡。

李世民笑著問魏征願不願意做自己的諫議大夫,魏征當即表態:「干。」

魏征跟了李世民之後,提了很多放在現在都有很好參考價值的建議,李世民用魏征也感覺趁手,兩人形如魚水。

不久之後,乘著李世民高興,魏征推薦侯君集做僕射,這是武宰相,魏征的理由:「國家安不忘危,不可無大將,諸衛兵馬宜委君集專知。」可以將全國兵馬交予侯君集一人。

這一推薦很值得玩味。

侯君集是參加了李世民玄武門事變的親信勇將,為李世民東征西討,打下了西域的大片土地,立下汗馬功勞。但其人貪財、浮誇,又沒有文化,要讓他做宰相,有點荒誕。

李世民的回答是:「(侯)君集好夸誕,不用。」這是個說得出的理由,但在李世民心中,還有一個說不出的理由,那就是他對侯君集的防範,這個防範來源於李靖和侯君集兩人的恩怨。

當初李世民讓侯君集向李靖學習兵法,侯君集卻跑來告老師李靖的狀,說李靖要謀反,理由是李靖有很多功夫藏著不教;李世民找李靖來問,李靖則說是侯君集想謀反,因為「諸夏已定,臣之所教,足以制四夷,而君集固求盡臣之術,非反而何?」

李世民要侯君集學軍事,侯君集卻要學權謀。照理,李靖和侯君集的話都有道理,就像真假猴王一樣,在很難分辨真假的情況下,就只能看人品了,而在李世民心中,李靖的人品比侯君集好,當然相信李靖的話多一些。

江夏王李道宗也提醒李世民:「侯君集志大而智小,自負微功,恥在房玄齡、李靖之下,雖為吏部尚書,未滿其志。以臣觀之,必將為亂。」

李道宗是李家宗親,其地位、能力和功勞高出侯君集很多,為人又低調,對侯君集的評價應該不是個人偏見。

後來侯君集果然鼓動被廢的太子李承乾奪權,而魏征和太子李承乾又有著師生關係,魏、侯兩人再次在李承乾這裡出現了交集。

魏征看問題透徹入骨,富有邏輯和遠見,卻看不出侯君集的為人,這個反差有些大。

有人曾向李世民報告說魏征結黨,被魏征幾句話打消了李世民的懷疑。《舊唐書》記載「左右有毀徵阿黨親戚者。」這個左右是誰?說魏征和誰結黨?都含糊其辭。可是李世民左右的人,都是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之類的名臣,以李世民的英明,他們在李世民面前是斷不敢胡說的,要是李世民不信,反而讓他們對質起來,簡直是場噩夢。

而同樣的一件事,史書上就記載得清清楚楚:三品官宋公蕭瑀跑到李世民面前說房玄齡結黨,李世民非但不信,反而當場把蕭瑀訓一頓,此後蕭瑀的位置在李世民心裡一落千丈。

(你懂的。就像我們反映黨內鬥爭的書籍一樣,敏感處都不提偉光正的人名,用「有人」之類的代號來代替,而對不那麼偉光正的就要一打到底。)

只是,魏征在侯君集事發前就去世了,而侯君集失敗被殺後,又有人再次告發魏征結黨,而且結黨人就是侯君集,這個告發人被稱為「纖人」,即小人,而這個「纖人」是誰?還是沒有點名,而這個「纖人」的話竟然讓英明的李世民相信了,氣憤之下命令推倒魏征的墓碑,不給魏征家屬撫恤,搞得魏征的老婆孩子度日艱難。

魏征剛去世的一段時間,李世民悲痛至極,說明兩人感情至深,之後又如此對待魏征,必定是得到了一些魏征和侯君集結黨的證據,而李世民不是一個隨便就被糊弄的人,這些證據可能是確鑿的鐵證,而且,能拿出牽扯到魏征和侯君集證據的人,也必定不會是一般人。

(現在能說出政治局秘聞的人,也不是一般人,當然要排除那些住在租住地下室裡編野史的。)

可以推測,當時人證和物證俱在。

直到李世民打完高麗回來,想到魏征的好處,才又給他重新立碑,關照其家屬。可這些更多的只是考慮到魏征功大於過而應得的待遇,而不是對他結黨一案的平反。

因此來看,魏征和侯君集結黨一案,似乎並不是空穴來風。

《魏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