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是今天街頭最為常見的大眾食品,也是歷史最悠久的中國美食之一,至今已有千年歷史了(從有文字記載算起)。但肉包子、素包子之所以後來成了「一家人」,卻緣於一位皇帝跟一名奸臣的奇葩組合。
包子之名始於開封
包子之名始於後周的開封,是由饅頭演變而來的。
據宋人陶轂《清異錄》載:五代時,汴州(今開封)閶闔門外大道旁有張手美家,水產陸販,隨需而供,每節專賣一物,伏日則買「綠荷包子」,這是包子最早見諸歷史的文字記載。
由於發酵技術的革命,饅頭、包子發展到北宋,成為首都開封的全民食品,包子鋪和酒肆、茶坊一樣,在開封人的生活中處於重要地位,有史可考的就有「灌漿饅頭」、「羊肉饅頭」、「梅花包子」、「太學饅頭」、「湯包」、「素包」、「豆包」等,這種飲食風尚後來影響了整個大宋乃至今天河南人的飲食。
不過,那時候的包子以冷水面制皮,多為素餡,有「一包菜」之稱;而饅頭以發酵面制皮,餡心為肉類,也就是今天的肉包子。也就是說,素包子和肉包子當時還不是一家人,是屬於兩種不同的食品。
北宋以後,饅頭在中原地區漸成為無餡之發酵面製品,包子則成為以多種麵團制皮,包有葷素各類餡心的麵食的統稱。
宋人喜歡吃包子,就連皇帝也不例外。「仁宗誕日,賜群臣包子。」宋神宗也特別喜愛吃包子,因此當時開封的包子是最有名的。
肉包子從「太學饅頭」演變而來
「太學饅頭」類似於咱們今天吃的肉包子。
據《茶餘客話》記載,元豐初年的一天,宋神宗視察國立大學—太學時,想趁便瞭解學生的飲食情況,就讓人從太學食堂把太學生吃的飯拿過來,這天正趕上吃「饅頭」,宋神宗嘗了以後,非常滿意,說道:「以此養士,可無愧矣!」饅頭受到皇帝的讚揚後,太學生們回家省親時總是帶著「太學饅頭」作為禮品饋贈,「太學饅頭」從此遠近聞名。
宋室南移,太學饅頭也被帶到了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岳飛的孫子岳珂,參加完宮廷的宴會回到家裡,曾寫了首饅頭詩,詩云:「幾年太學飽諸儒,薄伎猶傳筍蕨廚。公子彭作紅縷肉,將軍鐵枚白蓮膚。芳馨正可資椒實,粗澤何妨比玉壺。老去齒牙辜大嚼,流涎才合慰饞奴。」詩中說,「太學饅頭」是將肉切成絲再拌進花椒面、鹽等調料製成,再用發面做皮的(類似於今天的饅頭狀),其顏色白晰、質地軟嫩、味道鮮美,即使是沒有牙齒的人,也能放開大嚼。
而大概因為開封當時是首都的緣故,把肉包子稱為饅頭的叫法影響了當時的大江南北,至今,江南一帶還有生煎饅頭、鮮肉饅頭一類的麵食,其實都是肉包子。
明代,朱元璋第五個兒子周王的王府就在開封,據說,他最喜歡吃「太學饅頭」,並且還常用它來招待王公大臣。由於王爺在朝中是一品大員,趨炎附勢者就把太學饅頭更名為「一品包子」。
皇帝和大臣的奇葩組合
現今的菜包子(素包子)、豆餡包子,最早被稱作酸餡或焌餡。到了宋徽宗時,由於「六賊之首」蔡京大人的緣故,酸餡或焌餡又有了「菜包子」的別名。
那麼,包子怎麼又跟蔡京扯上關係了呢?還是先從宋徽宗和蔡京這對奇葩組合說起吧。
一、才情
蔡京與徽宗一樣,都是相當有才情的人。
徽宗的瘦金體、工筆花鳥堪稱一絕。在他的經典傳世名畫《芙蓉錦雞圖》中,徽宗趙佶用自己獨創的瘦金體題了一首詩:「秋勁拒霜盛,峨冠錦羽雞;已知全五德,安逸勝鳧鷖。」詩中,他把自己比喻為五德俱全的錦雞,而他的治國理念就是「安逸」。
徽宗的寵臣、神宗三年進士及第的蔡京,同樣擅長書法、詩詞、散文,從存世書跡《草堂詩題記》、《節夫帖》、《宮使帖》看,蔡京的才子身份確實當得。蔡京執政期間大力推行的居養院(惠養鰥寡孤獨的濟貧機構,有點類似養老院、福利院之類)、安濟坊(安置、救治貧民患者的福利機構)和漏澤園(陵園)等福利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發達的福利制度,是北宋經濟強大後城市文明高度發達的象徵之一。
更令人驚奇的是,蔡京居然是被梁啟超稱為「完人」、「偉人」的王安石的鐵桿粉絲,並傾其一生都在大力支持、推行王安石的新法。即便因此幾度被貶、幾度宦海沉浮,他都初心不改。從這點上說,蔡京這廝,還是頗有些忠義之氣的。不過,王安石也因為被這名「奸賊」敬仰、崇拜,沒少挨後世一些道學家的罵。
應該說,蔡京這廝,絕對是有才情、有政治頭腦、有魄力的一主兒,而且,長得確實不賴。這樣看來,如果徽宗不喜歡他,還真有點兒說不過去。
二、宋徽宗的吃喝二事
除了才情,宋徽宗跟蔡京在吃喝一事上也是趣味相投。
宋徽宗愛吃,以至京城名妓李師師為了留住徽宗的心,專門研發了兩道著名菜品:三鳳饌和三珠。三鳳饌是三道以「鳳」為主題的菜餚:百鳥朝鳳、鳳還巢、金鳳孵雛。雞與鵪鶉,是為百鳥朝鳳;嫩冬瓜挖空做巢,放入肥嫩母雞,是為鳳還巢;雞配鵪鶉蛋,是為金鳳孵雛。
徽宗還是一位茶的熱愛者和追隨者。因為愛茶到極致,曾經寫了一本《大觀茶論》,對茶的采制過程及烹煮品飲、民間斗茶之風都描述頗詳。
不僅如此,他老人家還針對當時開封城內茶、酒合宴的情形繪了一幅《文會圖》,對後世研究文人茶文化極具參考價值。
三、蔡京家的廚房
從各種史料記載中可以發現,蔡京同學對於吃是相當講究的。這種講究放在蘇軾身上,絕對是風雅之人的典範。但可惜,由於蔡京同學臭名遠播,因此,史料上對於蔡京的吃用得最多的評語就是「奢侈淫靡」。
宋人周密就曾在《鶴林玉露·鏤蔥絲》中講了一則故事:有士大夫於京師買一妾,自言是蔡太師府包子廚中人。一日,令其做包子,辭以不能。詰之曰:「既是包子廚中人,何為不能做包子?」對曰:「妾包子廚中鏤蔥絲(切蔥絲)者也。」一個包子而已,蔡京家的廚房卻能細分出擇菜、切蔥絲、擀皮、包包子等不同工種來,可見蔡京對吃的講究已經上升到了相當高大上的境界了。
蟹黃饅頭、鵪鶉羹以及黃雀鮓等美食,都是史上記載的蔡京的最愛。尤其黃雀鮓這道醃製品,甚至一度因蔡京而成為奢侈淫靡的代表美食。
黃雀即麻雀。把宰殺處理好的黃雀,剁去膀尖、雀爪,用紹酒洗淨,然後攤開晾去三分之一水分,將酒糟、糟米甜酒、紅曲、花椒、蔥薑汁、精鹽、橘皮絲放在一起攪成糊狀,將黃雀放入拌勻,裝入瓷壇內,封住壇口,燜醃6~7日入味。食用時取出黃雀,用紹酒洗淨附著的糟粕,晾乾黃雀身上的附水。黃雀鮓製成後,可干炸可蒸制。大概因其製作工藝較為繁複的緣故,黃雀鮓這道美食明清之後曾一度失傳。
不過,愛吃的蔡京絕不會料到他最終被餓死的結局。《揮塵後錄》記載,公元1128年,蔡京在流放之路上,所遇百姓均不給蔡京一粒糧、一滴油、一根菜,結果蔡京被活活餓死。
菜包子原來是罵奸臣的
論書畫,宋徽宗絕對可稱得上中國傳統的書畫一代宗師,而蔡京也是書法界一等一的高手。而從蔡京擁護王安石新政、推行福利制度這幾項舉措上來說,蔡京倒不像是民間傳說的那樣無能,相反,是位很有政治頭腦的政治家。
但很不幸,宋徽宗和蔡京這兩人都太愛玩了,把副業玩成了主業。最終,玩兒完了江山。
朝裡有奸臣,但皇帝若不是昏君,還影響不了國家局勢,譬如乾隆與和珅;如果一個奸臣遇上了一個壞皇帝,那問題就嚴重了。奸臣蔡京與昏君宋徽宗這對奇葩組合導致的就是國破家亡的結果。這樣的奸臣,老百姓哪能不恨呢(又不能恨皇帝,只有把氣出在奸臣身上了)?
於是,有一天,開封城內一位賣酸餡的忽然冒出了一個新式叫賣聲音:「賣一包菜、一包菜嘍!」也不知道蔡京怎麼得罪這位賣酸餡的了,反正,賣酸餡的因為恨蔡京,就把蔡京當「菜包」賣了。從此,「一包菜」、「菜包」就成了蔡京的專有稱謂,漸漸地,菜包子代替了酸餡,成了素包子、豆餡包子的統稱。
到了明代,隨著太學饅頭更名為「一品包子」,肉包子和菜包子終於成為「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