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古代儲君稱謂,以嫡長子確定繼承人商周時期天子及諸侯的嫡長子,稱太子或世子,僅一人得此稱謂,一般都是以年齡為長來確立,除廢長立幼以外。自秦朝開始,只有皇位的繼承者,才能稱太子或皇太子,而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繼承人只能稱「世子」。封建社會的太子,其地位僅次於皇帝,擁有監國與攝政的權利,並擁有類似於朝廷的東宮。至於金元小說中的「四太子兀朮(僅為皇子)」,是誤用,歷史上沒有此稱謂。
太子的意思:「太」者,大也。在中國漢朝時期,諸侯王的正式繼承人亦稱「太子」。漢以後,親王正式繼承人改稱「世子」。皇太子是皇帝正式繼承人的封號。「太」者,大也。在中國漢朝時期,諸侯王的正式繼承人亦稱「太子」。漢以後,親王正式繼承人改稱「世子」。
中國的承襲制度是嫡長子繼承製,所謂「立嫡以長」,就是說,如果有嫡子,那麼要立長子。在沒有嫡子的情況下,選擇皇太子的方式是「立子以賢」,就是說,要看諸位庶子的德行而定。皇太子的地位僅次於皇帝本人,擁有自己的、類似於朝廷的東宮。東宮的官員配置完全仿照朝廷的制度,還擁有一支類似於皇帝禁軍的私人衛隊「太子諸率」(唐制)。
由於皇太子的極大的權力,所以往往和皇帝發生衝突,從而導致被廢或被殺。例如漢景帝廢栗太子、漢武帝誅殺衛太子等;而力量強大的皇太子由於不滿皇帝的約束、也會有叛逆、乃至弒君。前者如衛太子不滿漢武帝寵幸佞臣江充、發東宮兵欲誅之;後者如隋高祖的第二任皇太子楊廣弒其父。 另一方面,由於覬覦皇太子的儲位,皇帝的兒子們往往相互傾軋、甚至兵戎相見,這樣的例子就更加平常了。
通常,由於以上種種原因,皇太子順利冊立、順利繼承皇位的並不多見。 隨著皇帝權力的不斷加強,皇太子的權力越來越被削弱。但是反過來,正是由於皇太子的權力不再對皇帝構成威脅,皇帝有足夠的權力來約束他的其他兒子們,所以後期的皇太子順利繼位的反而比較多,這一點看明朝的歷史可知。
清世宗雍正帝開始,有鑒於康熙時期皇太子兩立兩廢、諸王爭儲的教訓,正式宣佈了不再預立太子的決定。不過,乾隆、咸豐兩朝,還是有立太子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