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靜儲位下的不平靜 明成祖朱棣艱難立儲朱高熾

朱棣和太子朱高熾之間矛盾重重,朱棣不斷地找太子的岔子,還殘殺東宮官員,而朱高熾是逆來順受,被動應付。父子矛盾最終是否導致了成祖想更換太子,而高熾一系官員是否更換了成祖的遺詔,這些都成了無人知曉的歷史謎案。

明朝永樂二十二年(1424)七月,武功赫赫的明成祖朱棣駕崩於親征漠北的返京途中,是年六十五歲。八月,太子朱高熾即位,是為仁宗。關於仁宗即位的內容,《明史》抄錄於《明太宗實錄》和《明仁宗實錄》,雲成祖至榆木裡時,大漸,「遺詔傳位皇太子」。「八月甲辰,遺詔至,遣皇太孫迎表開平。」丁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洪熙元年。從表面上看,仁宗的即位是十分平穩有序的,根本不見圍繞著皇位是否有過爭鬥。朱高熾是朱棣的長子,洪武二十八年(1395)立為世子。成祖發動靖難之役,他留守北平。建文元年(1399)十月,以萬人拒官軍五十萬,北京城賴以全。明成祖奪得皇位,朱高熾為他穩定後方立下了重要功績。明成祖即位後,立嗣建儲使朱棣很費腦筋。根據明初規定,「立嗣以嫡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成祖仁孝徐皇后共生三子,長子朱高熾理所應當即皇太子位。不過朱棣並不想讓朱高熾成為儲君,理由是他並不喜歡朱高熾寬厚溫敦的性格。朱棣自己的皇位本是搶來的,他當然知道自己父親朱元璋因為確定了嫡長子、長孫繼位的原則,選擇了優柔寡斷的建文帝作為繼承人,結果連皇位都保不住。現在輪到他自己選擇儲君,他怎麼會選一個與建文帝相同性格的朱高熾?朱高熾體態肥胖,不能騎射,成祖真是恨鐵不成鋼。

成祖在三個兒子中最喜歡的是二兒子朱高煦,因為他的性格與成祖十分相像。就私心而言,他又鍾愛於小兒子朱高燧。但朱高煦屢立戰功,多次救成祖於危難之中,成祖曾許諾奪得皇位後立他為太子。他性格十分機智,周圍聚集著一大批在靖難之役中立了大功的大臣,這些武臣很想讓他做太子,因而一再在成祖前講他的好話。不過,成祖以前怎樣的許諾和偏心,大多數文臣士大夫是不能理解接受的,他們認為「立嫡以長」的規矩是不能破壞的。永樂元年九月,群臣不斷上表請立世子朱高熾為皇太子,分封到各地的成祖幾個兄弟也不斷上疏,但成祖以「長子智識未廣,德業未進」來搪塞,不想馬上表態。不過各方大臣並不就此為止,還是不斷上奏,成祖迫於輿論壓力只能在第二年二月以朱高熾為太子,四月封高煦為漢王,高燧為趙王。

太子雖立,但成祖並不喜歡這個太子。凡是這時起勁地主張立太子的人,事後都受到了成祖的嚴厲懲罰。如解縉當初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後來被成祖說成是「私謁太子,無人臣禮」關了起來,之後又被錦衣衛活埋於雪中凍死。都督陳銘、工部左侍郎陳壽、刑部侍郎思溫、北京行部左侍郎馬京等都因為與太子的關係被立個什麼罪名,關進監獄被折磨致死。大理寺右丞耿通因替太子講了幾句話,成祖說他是「壞祖法,離間我父子,不可恕,其置之極刑」。其他如夏原吉、楊士奇,楊溥等人,都曾因太子的事情而進過監獄。重臣中能夠平安無事的,要麼黨附漢、趙二王,要麼對立太子之事保持緘默而不講一句話。

不過實事求是地說,朱棣不喜歡的是朱高熾成為皇位繼承人,而不是不喜歡作為兒子的朱高熾。他為了身後朱氏皇權的穩固,才不願傳位給性柔懦弱的長子。事實上,太子所做的許多事反映出了這種性格弱點,明成祖是十分惱火的。如永樂九年北征蒙古剛回到南京,他就到右順門覽百司的奏牘,發現太子御案上的鎮紙金獅被隨意擱置於案側,幾乎要墜落至地,成祖教訓太子說:「天下雖安,不可忘危,故小事必謹,小不謹而積之,將至大患。小過必改,小不改而積之,將至大壞,皆置危之道也。」簡直到了小題大做的地步。永樂十二年,成祖北征回國,太子遣人迎接車駕慢了一點,「且奏書失辭」,成祖逮治了大批東宮官屬,但這實際上是在給太子一個警告。成祖對太子很有意見,他多次讓大臣私底下監視太子,「密令審查太子事」。根據上述內容,有人認為從當時的實際情形來看,明成祖最後有可能是想廢儲的。在最後一次親征漠北時,還未達到軍事目的,他大約預感到在世之日不多了,就決定要班師。七月十四日,他問內侍海濤,到北京還要幾日。他曾經五次親征,對出塞的來程去途早已熟悉,而問回京的時間無非是反映了他返京的焦急心情。晚年他身上的疾病已經發作,可能他預感到不祥的事情將要發生,所以急欲趕回京去處理皇位繼承的大事。

《明太宗實錄》記載,成祖在返京途中,曾對楊榮、金幼孜說:「東宮歷涉年久,政務已熟,還京後,軍事悉付之,朕惟優遊暮年,享安和之福。」既然成祖如此相信太子,那麼讓太子即位就可以了,他也不應有什麼身後之憂而急於趕回京城了。即使有什麼事要交待,寫個遺詔就可以了,而問題是成祖死前並未立過遺詔,因為如果他中途立遺詔,必會被身邊心向著太子的大臣篡改。有學者認為,《明太宗實錄》中抹殺了成祖與太子之間幾乎已不可調和的矛盾。

《仁宗實錄》記述了明成祖剛死時的情形:成祖剛崩,中官馬雲等皆「蒼黃莫知所措」,於是就秘密召楊榮、金幼孜入御幕,討論喪事。有人想用成祖的口氣寫成敕,遣人馳報,楊榮說:「皇帝在位稱赦,如果死了還稱赦一看就知是假的。」乃命「中官備以大行皇帝崩逝月日並遺命傳位之意啟皇太子」。對這段話進行分析,發現成祖死時僅太監數人在身旁,臨死前未留下任何遺言,其次,如果有遺言留下可能對皇太子是不利的,所以太監們不惜冒亂命的風險,偽托成祖手筆寫敕安排太子即位。

拿到遺詔的仁宗最初以為朱棣原諒了他,留下遺言使他順利即位,但當太監講給他聽事情的經過,他百感交集,感激地加賜楊榮為工部尚書,並兼前官,享食三俸。

上述觀點認為仁宗的即位究其實帶有一定偶然性,成祖是違心立朱高熾為太子的,他一直有廢儲之念,在臨終前決心改換皇位繼承人,但因中途崩殂,未能如願。由於太監及楊榮等偽造了遺詔,結果是違反成祖意願,使仁宗順利即位了。

不過也有一些人對仁宗的即位過程有不同看法。這種觀點也同意明成祖偏愛高煦和高燧,但永樂十四年(1116)高煦因事差一點被廢為庶人,永樂十八年大臣孟賢等曾想毒死成祖擁高燧為帝,高燧儘管沒有被殺頭但失去了成祖的信任。成祖死前,朱高熾的兩個競爭對手已經無力再與他相爭,因而用改換儲君來解釋成祖臨死前急忙趕回京是欠妥的。(轉自新浪微博)

《明仁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