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帝大婚、親政後,第一個要做的大事,要為撤簾退休的母親重修圓明園,以「感戴慈恩」。
恭親王認為國家百廢待舉,庫款支絀,不是皇家大修園林的時候,因此帶領重臣激烈地反對修復圓明園,由此遭到同治皇帝的嚴譴。
但恭親王也有口難言,他的苦衷是什麼?
同治十一年,小皇帝載淳年滿16週歲了,應是完婚的歲數了。而慈禧和慈安在選擇后妃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她們各按自己的興趣選擇。
慈安看中了翰林院侍講、蒙古族出身的狀元崇綺之女阿魯特氏。因崇綺是清代滿蒙兩族中考中漢文的唯一狀元,他又工詩、善畫,是典型的高級知識分子。在他的影響教育下,阿魯特氏淑靜端雅,容德俱茂,且詩文皆佳。慈安則愛其「端莊謹默,動必以禮」,欲立之為後。
而慈禧看好的是員外郎鳳秀之女富察氏,慈禧愛其「姿性敏慧,容儀婉麗」,想立她為後。
她倆一個選其德,一個偏重貌;一個看重淑靜,一看喜歡聰慧。
最後讓同治帝自選。可能因為富察氏才是個14歲的未成年的小姑娘,阿魯特氏年當19,年華正好,同治帝一下選中了阿魯特氏。慈禧作為同治的生母卻說了不算,兒子卻倒至慈安一面,她又沒有辦法。一下子氣倒,病了月餘。
二月三日兩宮發佈懿旨。為同治選了一後三妃。阿魯特氏為皇后,富察氏為慧妃,知府崇齡女赫捨哩氏為瑜嬪,前任副都統賽尚阿女阿魯特氏為珣嬪。婚禮定在九月十五日。
恭親王負責全部籌備。全家動手。嫡福晉為擔任迎取重任,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學習騎馬,教練是她的兒子載澂。
時光荏,轉眼大婚日期到了。這一天,又是皇宮內最熱鬧的日子,皇帝一次娶了四位夫人,個個禮儀隆重而繁富。恭親王作為正使親迎皇后阿魯特氏,恭親王福晉率命婦8人和最隆重的儀仗,前往皇后府邸把皇后迎入坤寧宮,合巹成禮。
九月十九日,兩宮太后發懿旨獎賞,加恭親王「世襲罔替」號、晉陞醇郡王奕為醇親王。
轉過年,同治帝是虛歲十八歲,定於正月二十六日為親正大典。兩宮太后發佈懿旨,宣佈歸政於同治帝,並對親政皇帝提出期望和要求。同治帝也發佈了親政上諭,表示對兩宮太后的感激和表示不負慈恩的決心。
並崇上兩宮皇太后為慈安端裕康慶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頤皇太后。
兩宮歸政後,對慈安並無影響,她更加感到了輕鬆自在,省得每日去那簾子後面聽那些自己極不喜歡的奏疏之類。而慈禧卻產生了很大失落感。
對同治帝來說,由大婚到親政,其思想行為發生了很大變化。
在婚姻上雖然一下子娶了四位夫人,一後三妃,但他自己選擇的是阿魯特氏,可自己的生母慈禧卻討厭阿魯特氏,並且不准他去親近皇后。據史書記載,同治大婚當晚,見皇后端莊而又知書達禮,便敬重而愛慕。
而慈禧卻對他說:「慧妃賢慧,雖屈在妃位,宜加眷遇。皇后年少,未嫻宮中禮節,宜時時學習,帝母得輒至中宮,致妨政務。」薜福成:《庸庵筆記》,第27頁。
如果這個記載不虛,說明慈禧顛倒了黑白,別有用心。
但事實上,因慈禧的干預,同治帝不敢違背慈禧,就不敢去中宮親近皇后。但他出於反抗心理,也不去親近慧妃。為此,他經常獨宿乾清宮,把一後三妃全置於不顧。同治的婚後生活極不如意,同時也造成后妃們的不幸。
同治帝自登為帝就一直在母后和議政王的卵翼下生存著,後來年齡漸長,但母后的權欲極重、能力也強。又有一個恭親王,也是能力很強者。所以,使他不用去想什麼和做什麼,他也無從去想去做。久而久之,他就變成了真正的擺設,他總在那個御座上坐著,無所想也無所為。
所以,即使他親政了,也不知該去做什麼。他畢竟也是個由許多名師天天教導的青年,他也天生聰明,和他母親一樣。
那麼,同治的聰明腦袋,在他親政之後該去想什麼呢?在國家大事他已習慣不去想了該去想什麼呢?
玩。
聰明好動的人都愛玩,同治就是聰明好動的青年人,一個青年皇帝。
皇帝的玩和一般人不一樣,一玩就大。因為他是皇帝。
玩什麼呢?
同治帝書《恭賀慈禧四旬萬壽聖節詩》軸。他突然想起,被大火燒燬的那個圓明園極好玩。而且早在幾年前母后就想修復這個大園子,因為大臣們的反對沒有修成。如今自己做了可以一切說了算的皇帝,正好可以達到母親想修而未能修的目的。自己也可以有個好的可玩之處了。
再過兩年是母親的40大壽,也正好修復圓明園,「感戴慈恩」,「欲盡孝恩」,把該園作為報答的重大禮物。
因歸政後感到失落到的慈禧太后聽說皇帝要修復圓明園,馬上產生了興趣,她便努力搜索記憶,親自繪出圓明園的圖樣,並召見權威的宮苑藝術家雷思起幫助皇帝,重修該園。
聽說同治帝要重修圓明園,內務府郎中貴寶、文錫等也十分高興,目的是可以上下其手,中飽私囊。於是,這些人找到一起商量如何動工、如何中飽。再慫恿同治皇帝,讓皇帝身邊的太監,給同治講述當年圓明園的各種美麗情景。
聽說同治帝要重修圓明園,管理帝國錢糧的戶部卻著了急。因為那時國庫空虛,地方正催上面撥款開辦工廠、學校等「新政」工業,哪還有閒款來修築圓明園。
於是,戶部侍郎桂清馬上奏請,力陳不可。同治帝聞聽,當即大怒,嚴厲斥責了桂清,並當即撤了他的職。
九月二十八日(11月17日),發佈諭旨,決心修園。因為這是同治帝親政後的第一個由他自作主張發佈的諭旨,故全文抄之如下:
朕念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十一年以來,朝夕勞惕,倍極勤勞,勵精以綜萬幾,虛懷以納輿論,聖德聰明,先被四表,遂致海宇昇平之盛世。自本年正月二十六日,朕親理朝政以來,無日不以感戴慈恩為念。朕嘗觀養心殿書籍之中,有世宗憲皇帝御制圓明園四十景詩集一部,因念及圓明園本為列祖列宗臨幸駐蹕聽政之地,自御極以來,未奉兩宮皇太后在園居住,於心實有未安,日以復回舊制為念。但現當庫款支繼之時,若遽照舊修理,動用部儲之款,誠恐不敷。朕再四思維,惟有將安佑宮供奉列聖聖客之所及兩宮皇太后所居之殿,並朕駐蹕聽政之處,擇要興修,其餘遊觀之所概不修復。即著王公以下京外大小官員量力報效捐修。著總管內務府大臣於收捐後,隨時請獎,並著該王大臣等核實辦理。庶可上娛兩宮皇太后之聖心,下可盡朕之微忱也。特諭。《晚清宮廷實紀》第一輯,第206頁。
說是「擇要興修」,其實動工範圍很廣。包括圓明園、萬春園、長春園三園的樓閣亭台。屬於圓明園的有正大光明殿、九州清宴殿、慎德堂、安佑宮、藻園、上下天光、萬方安和、武陵春色、杏花春館、同樂園、捨衛城、雙鶴齋、兩峰秀色、紫碧山房、北遠山村等。屬於萬春園的有天地一家春、蔚藻堂、清夏堂。屬於長春園的有海岳開襟。還有園門、門樓、道路、碼頭等,共分六大工程李宗桐:《李鴻藻先生年譜》,上冊,191頁。。
諭旨下發後雖有御史沈淮上書反對,被同治帝召來嚴厲訓斥後,即馬上動工了。
十月初八,安佑宮、天地一家春、清夏堂、正大光明殿等處殿宇房間1420間的斷壁殘垣已全部清除。行動甚為迅速。
十月初九,恭親王首先主動捐報2萬兩工程款。他的舉動,格外引人注目。
據《李鴻藻先生年譜》裡記載的工程設計師雷思起的檔案材料,說明那些天慈禧太后也在忙著修圓明園一事。她對「天地一家春」「萬春園」尤為關心,那是她咸豐年間居住的地方。她為之勾畫了內部裝飾圖樣,設計了萬春園的樓房、院落、遊廊、戲閣等圖樣,「蓋所以備慈禧太后起居游息之所也。」
當修園工程開始,恭親王又捐款2萬兩白銀之後,御史游百川上疏諫阻。正在興頭上的同治聞奏又立即下旨革除了他的職務,在召見時斥責他:「汝亦有父母,豈有父母所欲,而故為違抗者?」因此,同治帝的重修三園,實「出西朝意,即實際上是西太后讓他重修的。
有西太后在後面支持、指揮,同治帝的動作就更快。
同治十三年一月十九日,圓明園重修工程正式開始。從此,同治帝一直在催促工程進度,不斷親臨現場觀看。
圓明園銅版畫,大水法正面。
三月十四日,醇親子奕、御前大臣伯彥納謨祜、奕劻、景壽聯名上疏諫阻。同治帝絲毫不以為意;師傅李鴻藻當面勸諫,他也當做耳邊風。又有一些人上疏諫阻,也不起作用。
好在這時卻出現了李光昭的詐騙案。
工程需料太多,內務府通令湖廣、閩浙、四川等省,各采大件木料3000件,迅即發來京師。這時,有個叫李廣昭的,自稱有多年所購上等木料,可報效朝廷。內務府官員與之結返通信,他說有價值十幾萬金的香楠、梓柏等木料現存放四川等地。
五月二十一日,四川總督吳棠向中央匯報,說,四川根本沒有李光昭購買、存放木料之事,這裡也沒有什麼上好木料。七月初七日,直隸總督李鴻章又奏,李光昭以內務府名義向法國商人購買一船木材,聲稱價值30萬兩,實際僅上法商簽價54萬洋元,其餘均為謊報,妄圖私吞。又有人舉報,李光昭還打著欽差辦理園工的名義,到廣東、香港做木料生意。
李光昭供園工需料而大行詐騙之術,影響太壞,同治帝諭令李鴻章在天津逮捕了他,於八月十八日斬首。
台諫御史們借此事件紛紛上奏,諫停園工。
同治帝不去理睬。
但他也看到想如期修好園子也很困難了。自然等修好園子時日太久,且遭群臣反對,不如再找別的法玩樂。
此時,恰有一個載澄引導他搞別的玩樂。
原來載澄是恭親王奕訢的長子,咸豐八年八月初四日生,名字還是咸豐帝下旨給起的,比同治帝小兩歲。這個載澄是極為頑劣的八旗子弟,他見皇帝悶悶不樂,便向之建議微服去內城遊玩。同治帝一向同這個叔伯弟弟感情甚好,便同意與他微服出遊,他二人往往身穿黑衣,跑出皇宮,去茶樓、酒肆、娼寮等處遊樂。
對皇帝的荒唐,奕訢早有耳聞,但因事情與自己的兒子載澄有牽連,不便直言。只好鼓勵別人上疏勸諫。先後對同治帝以隱誨之語暗相勸諫者有十數名大臣,同治帝都一概置之不理。
恭親王見事情愈加嚴重,不僅園工不停,而且皇帝又置朝政不顧,跑出皇宮四處遊玩,弄出大事來就不堪聞問了。於是,他只好直接出面,組織大臣聯合勸諫。
七月十六日,奕訢、奕聯合御前和軍機十名重臣,共同上疏,全面進諫。一共談了八件事:停園工、戒微行、遠宦寺、絕小人、警宴朝、開言路、懲吏患、去玩好。折名為《敬陳先烈請皇上及時定志用濟艱危折》。該折由奕劻擬稿,由帝師李鴻藻潤色。他們繕正折本後,極為鄭重地呈進,希望同治能以國家為重,考慮重臣的意見,使他能迷途知返吳語亭:《越縵堂國事日記》,第3冊,第1155頁。。
但是,如此隆重的奏疏,三天內並無反應,或者是根本就沒有拆視。因為這期間,諸臣經常上折,所言多為園工事,同治帝看得厭了,後來根本不再拆閱。
三天後,奕訢只好與十大臣同時要求同治帝召見。同治帝只好接見了他們。
一見面同治便冷然問:何事請見!
惇王奏:臣等十人聯名上奏,請皇上俯納!
同治打開奏折,沒看幾行,便生氣一摔:
我停工何如,爾等尚有何繞舌!
奕訢接著奏道:臣等所奏尚多,不止停工一事,容臣宣誦。
然後開讀奏折,邊讀邊講。沒讀多少條,同治帝大怒斷喝:
我這個位子讓給你怎麼樣?《花隨人聖庵摭憶》,第504頁。
聽到皇帝這般講話,十重臣盡皆驚愕。
文祥伏地大慟,喘息不已,昏暈了過去。
恭王受此搶白,不再說話。醇王奕則邊哭邊諫。當說到同治出宮」微行「一節時,同治帝以為自己與載澄的行動詭秘,無人知道,便讓醇王說出證據來。醇王只好一一指出時間和地點,同治帝聽罷」大窘「,」怫然語塞「。過了半天才說,其他尚可以納之,唯園工事尚要轉奏皇太后定奪。
七月二十八日,同治帝單獨召見了奕訢,追問」微行一事,聞自何人?「因為他與載澄出宮遊玩一事,可能奕訢知道。
奕訢被逼無奈,只好說:「臣子載澄!」
同治帝至此再也無法抵賴,因為「微行」一事確係與載澄所為。但由此他遷怒恭親王和載澄,決定重重懲罰他們父子。
二十九日,同治召見全班御前大臣和軍機大臣,鄭重宣佈「恭親王無人臣禮,當重處」;於是硃筆寫了詔書:罷免恭親王所任軍機大臣等一切職務,降為不入八分輔園公,交宗人府嚴議。同諭免去恭王之子載澄的貝勒郡王銜,免其在御前大臣上行走。
後來的兩天,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又與同治帝反覆折衝。迫使同治帝於七月三日發下朱諭:「著加恩改萬革去親王世襲罔替,降為郡王,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並載澄革去貝勒郡王銜,以示懲儆。」
同日,又頒發了盡革十位王大臣,罪名是「朋比謀為不軌」。顯然是對十大臣聯名上疏的報復。
八月初一日,兩宮皇大後駕御弘德殿,見同治帝。她們對同治帝鬧成這個樣子很痛心,「垂淚於上」;同治帝則「長跪於下。」慈禧說:
「十年以來,無恭邸何以有今日,皇上少未更事,昨諭著即撤銷。」《花隨人聖庵摭憶》,第504頁。
同治帝自不敢違背,只好另發諭旨「著加恩賞還親王世襲罔替,載澄貝勒郡王銜一併賞還。」《清穆宗實錄》卷370,第2頁。
至此,一場修園風波才算停止。這場風波起於慈禧和同治帝的享樂思想,而在恭親王等眾臣的反對下,只好停止,最後還是決定「修理三海」以代修理圓明園。
在這場風波中,恭親王幾受同治帝懲處,皇帝「微行」一事與其子相關,也使他有口難言。此事造成的影響很大,雖然在慈禧的干預下,同治帝還給了他們的父子的爵秩,而他們父子之咎又有誰來取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