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詠春拳的創立者、李小龍的師父,他的成就不在霍元甲之下。要不是近期甄子丹主演的電影《葉問》熱映,恐怕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名字。其實,葉問的故事並不比黃飛鴻他們平淡。他曾當街與軍閥較量,以大拇指把對方的左輪手槍輪芯壓曲,使其不能發射;他曾拒絕李小龍以一間樓換取全套詠春木人樁法的建議,不願把功夫當商品出售……
武林宗師上街被看作私塾老師
葉問本名為葉繼問,1892年生於廣東佛山,在家族中排行第二。他家在佛山可算是一個望族大家庭,書香世家。
佛山歷來武風尤盛,南派成名的武術大師如黃飛鴻、張鴻勝、梁贊、馮小清……都出自佛山。葉問七歲時,便拜師入陳華順門下(陳華順,為南海拳王梁讚的得意弟子),成了他的關門弟子。師傅去世後,葉問再隨師兄吳仲素專研拳技。
葉問個子矮小,大概163厘米,但是他青年的時候身體非常健壯,尤其前臂異常精壯。他晚年時做過一次手術,整個人變得十分瘦削,只有兩隻前臂仍像壯年人一樣,這是他數十年鍛煉的結果。葉問是光頭,但不完全精光,好像一塊天鵝絨。他從不留鬍鬚。
因為是世家子弟出身,葉問從不喜歡像其他的武師一樣“身穿精武裝,腰束紗帶,腳踏精武靴”的打扮。他頗注重儀容清潔,喜穿深色長衫,即使平時也身著深色中式短裝,葉問舉止斯文大方,如果上街,一般人只會以為他是“當鋪裡的掌櫃先生”或是“私塾老師”,絕對不會想到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一代宗師”葉問。
民國初年,佛山每年都會舉辦“秋色”遊行盛會,展示特殊的民族手藝,每年遊行都是人山人海,還有很多來自外鄉的遊客。一次,葉問和表妹等一撥人去觀賞“秋色”遊行,當時葉問身著長衫和薄底禮絨鞋,個子也不高,看上去就一副軟弱可欺的公子樣兒。途中,遇到一位當時的軍閥排長上前欲對其表妹動手動腳。這時,葉問突然挺身上前,使出慣用的詠春舉手法,對方立馬應聲倒地。一向欺壓百姓的地方軍閥,卻敗在一個斯文書生手下,哪肯嚥下這口氣。對方起身拔槍,葉問一個轉身,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法,握住對方的左輪手槍,並用大拇指的力量,直壓左輪手槍的轉輪,竟然把左輪手槍輪芯壓曲,使其不能發射。
笑言李小龍“短命”一語成讖
1949年,葉問來到香港,由好友李民之推介,認識了飯店公會理事長梁相,梁相也是武術愛好者,得知葉問是詠春拳陳華順門人,立刻拜師學技,並請葉問在九龍深水的大街飯店公會公開傳授。漸漸地,求技者越來越多。為了有更大的空間和場地,葉問再三遷換場地:九龍利達街、李鄭屋村、九龍興業大廈……使詠春拳傳遍香港每個角落。
1956年,李小龍在利達街武館內拜入葉問門下。李小龍上課相當投入,從不缺課。後來因移民美國,沒能學完所有拳法。李小龍的雙腳天生有小缺陷,走路的時候有一點上下“顛”。普通人不一定能看出這個缺陷,心明眼亮的葉問卻早已看出他這個特徵,笑言李小龍“走路時腳跟不到地,正是短命相”。李小龍天生平足,不但走路時“腳跟不到地”,早期更不能以整個腳掌觸地的姿勢蹲下來,這是葉問及其他與李小龍要好的師兄都知道的。所謂“走路腳跟不到地便短命”的傳言,其實並非葉問首創,他以此作為笑談而已,沒想到卻“一語成讖”。
依然認“詠春叛徒”為弟子
葉問是個極寬容之人,他不像有的教頭那樣,禁止弟子學習或演練其他門派的功夫,認為這是離經叛道的逆行。葉問看李小龍最初的招式,就知道他曾向演藝界的叔伯學過功夫。葉問認為這不是壞事,因為藝人的招式雖是表演給人看,但畢竟是從武術中演化而來的,仍有可取之處。
李小龍回香港拍電影之前,已在美國創立截拳道。自他創截拳道後,很多人都視他為“詠春叛徒”,認為葉問宗師再也不會認他做弟子了。所以李小龍的一些朋友便跟他打賭:由李小龍約葉問師父出來吃一頓晚餐,如果葉問能來,便是他們輸;否則,便是李小龍輸。
於是李小龍打電話給葉問,開門見山地問:“師父,我是小龍呀!我想問您一句,您到底認不認我小龍是您的徒弟呀?”李小龍的話聽起來簡單,但很難回答。葉問如果回答“不認”,未免顯得小家子氣。葉問若是回答“當然認啦”,又擔心其他徒弟知道後,會很不滿,會說“難道是因為他現在已經成名了,您就連一點骨氣都沒有了嗎”這樣的話,更擔心一些外人知道後會說三道四。葉問言簡意賅:“認不認隨你呀!”將李小龍踢來的“球”又踢回去了。
葉問後來說,他還是認李小龍這個徒弟的。李小龍跟他通完電話後,即“誠心邀請師父吃飯”,前來接他去酒樓。他到達後,才知道李小龍借此與人打賭。這也算是葉問與李小龍之間的一件趣事。
拒絕李小龍以樓換拳譜
葉問十分注重對人才之選擇,他經常說:“徒弟選擇一個好師傅,固然難,但師傅選擇一個好徒弟,更加困難。”他有一個徒弟叫郭富,五年的教授,葉問喜歡上了這個勤奮好學的徒弟。之後郭富失業,不告而別。葉問親自去鄉下拉到這個“窮鬼”,手把手地教郭富。在此後的近兩年時間裡,葉問經常步行幾十里路去郭富的祖屋,繼續傳授他的詠春拳術,將自己的所有拳譜讓郭富翻抄記錄了一遍。
之後李小龍曾再次親訪葉問,希望能學得詠春拳的木人樁法,並提出以一間樓宇的代價請葉問親自示範全部詠春木人樁法,由李氏拍攝成影片帶回美國自行學習,但卻被葉問拒絕。很多弟子認為李小龍開出的條件如此優厚,師父不接納太可惜了。但葉問曾說,他的意願是只要求學者有心學技,則全力傳授,絕不把功夫當成商品出售,最重要的是更不能厚此薄彼。
《一代宗師》背後的真實詠春拳
隨著電影《葉問》《一代宗師》等紛紛的走紅,詠春拳亦成為大眾眼中的熱風武術。事實上,早期亦舒小說裡,香港人家要把小孩送到海外讀書之前,必先讓他們去學詠春拳,以避免被人高馬大的洋鬼子同學欺負。這一方面,證實了詠春拳在香港及海外的普遍;另一方面,也證明了詠春的適合搏擊,可以以小勝大,以弱擊強。
現實生活中,盡人皆知的李小龍曾經修習過詠春拳,並且提煉了其中的精髓,創出了截拳道。而且,經歷代門人努力,如今遍佈在五大洲七十多個國家的詠春拳館就達六千家以上,成為世界上習練人數最多的著名拳種之一,北京、佛山等多地都成立有詠春拳協會,會眾頗多。在武術式微,到處都發出“逝去的武林”之歎的年代,詠春何以依然如此蓬勃呢?它旺盛的生命力來自哪裡?
詠春是女人創造的拳法嗎?
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看了楊紫瓊出演的《黑煞斗詠春》之後,才知道詠春拳的。電影情節當然虛構,但關於詠春拳是福建嚴詠春所創的說法,一向廣為流傳。據說嚴詠春是清中葉少林俗家弟子嚴四(一說嚴二)之女,隨父於九連山下賣豆腐,同時跟隨少林大師五枚師太習武。她偶爾見到蛇鶴相爭(一說是貓鶴),悟出了生剋之道,發明了詠春拳。
另一種說法,則認為詠春拳是由五枚師太創立,由於南少林被毀,她避禍於川滇邊界的大涼山,因見蛇鶴相爭而創出詠春拳,後來傳於嚴詠春。據說,為了對付那些深諳少林武技的反叛者,五枚師太刻意令詠春拳“處處針對固有的少林拳術,且跟傳統相反”。這就解釋了詠春何以簡練有效,幾乎沒有花架子。
還有兩種說法都與此相似,只是不認為五枚是嚴詠春的直系師傅,一種認為嚴詠春是五枚的第四代弟子,另一種認為是第六代。
以上四種說法,都是傾向於詠春為女性所創,區別僅僅是創始人及流傳順序上的不同。
第五種說法則認為,詠春拳是清初“天地會”的獨門武技,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塵庵主所創。他(或“她”)首先傳給汀昆戲班的武生張五(人稱攤手五,據說有“一隻攤手獨步武林”之譽),張五後來落難來粵,落腳於南海縣佛山鎮大基尾的“瓊花會館”,便將詠春拳傳於粵劇界諸弟子。當時的戲班為便利來往各鄉演出,往往特製戲船幾隻,作為交通工具及戲班人員住宿場所,因為漆成大紅色,稱為紅船,演藝界人士便稱為“紅船中人”。紅船中人黃寶華、梁二娣、大花面錦等人學得此拳,又再傳給在佛山筷子路開中藥店兼行醫的梁贊,此後梁贊將詠春拳發揚光大。
第六種說法,則說詠春拳應為永春拳,得名於南少林的永春殿,乃當年進殿者所習的南派內拳法,全稱是少林永春,總教習是少林弟子至善禪師。南少林被焚後,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於粵劇紅船中當伙夫。後因在東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戲班中人便紛紛拜他為師。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蘇三娘,為戲班中花旦,所學尤精,被人譽為“永春三娘”。後三娘將武功傳於紅船中人黃華寶、梁二娣等人,黃、梁又傳佛山梁贊,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發揚光大。
然而上述種種,都是傳說,幾乎沒有書面資料或文獻作為證據。這些傳說本身,又往往站不住腳,比如都說詠春拳與南少林有關。但南少林是否存在,到底位於何處,無人得知,信史中幾乎沒有提到過它。福建有多個地方都認為自己當地的名寺就是南少林,但也都舉不出有力證據。甚至有人認為“一般傳說所謂福建亦有少林寺,只是誤傳,實則查無此事”。
而即使南少林存在,作為一個與嵩山少林對應的寺廟,就不應該有一位女弟子。如果五枚是俗家弟子,又不能被稱為“師太”,而“一塵庵主”這樣的名字,難辨男女,生平無考,很難說有什麼可信性。
但一般認為,詠春縱使不是女性所創,也是一種與女性息息相關的拳術,因為它的身法招式裡面,充滿了女性的痕跡。詠春拳屬於閉門拳,自衛拳,在拳理上多以自我封閉的方式,來應對外界,所謂“以不變應萬變”,這很有可能說明它最初是為了女性自衛而設計的。詠春的長處在於埋身搏擊。它拳快而防守緊密,馬步靈活和上落快,攻守兼備及守攻同期,注重剛柔並濟,氣力消耗量少,這也很明顯是針對了女性體力較弱的特徵,與一些硬扎硬打的功夫相距甚遠。
是誰把詠春帶向世界的
公認的一代宗師是梁贊,據說詠春拳這個名字,就是從他才開始的。梁贊,原名梁德榮,生於1826年,卒於1901年,原籍鶴山古勞鄉東便村人,後跟隨其父到佛山開設榮山堂做醫藥生意同時傳授武術,“榮”字草書形似“贊”,以訛傳訛成為“贊生堂”,梁德榮人稱“佛山贊先生”,他即被稱為梁贊。在武館裡,梁贊教的是一套簡潔流暢而又變化多端的偏身拳,並告訴弟子們,這套拳叫做詠春拳,為嚴詠春師祖所創,詠春拳之名自此出現。
但以一人之力,將詠春拳推廣到世界各地的,莫過於葉問。葉問生於1892年,本名葉繼問,行二,祖居佛山。他是名門望族之子,因體弱多病,自幼習武,先後師從多位高手,也曾經受教於梁贊之子。1949年他移居香港後,在九龍深水大南街港九飯店職工總會教授詠春拳,開始了授拳生涯。之後,一直到他去世的1972年,他始終教拳不輟,先後在海壇街、利達街、李鄭屋、大道東大王廟、青山道興業大廈……等多地授徒。二十多年來,葉問對詠春之改善及推廣,使詠春一派能在香港、台灣及世界各地得以發揚光大,聲名大噪。在佛山的祖廟,有一間著名的“葉問堂”,就是為紀念他而設的。
葉問個子矮小,只有1米63左右,但身體非常健壯,尤其前臂異常精壯。他外型樸素,常穿長衫,舉止大方,唯一讓他暴露身份的,是他走路快得能用“身輕如燕”、“日行千里”來形容,還有他的那雙眼睛,又大又圓,精光四射,就像要看穿人。
葉問十分注重對人才的選擇,他經常對跟隨他學藝後來也同他一起教拳的兒子說:“徒弟選擇一個好師傅,固然困難;但師傅選擇一個好徒弟,更加困難。”大有孔夫子“得天下賢才教育之”的遺風,作為一個職業教拳者,這種敬業態度,尤為難得。他一生教拳,從不掛牌,亦不賣招生廣告,生源全靠口口相傳。他這樣做,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表示“我不是開門做生意的,我有選擇學生的權利。“他對詠春拳最大的貢獻之一是,他曾經在西式學校讀過書,學習過科技知識,所以 經常用力學原理、幾何角度等解釋詠春拳。同時,他對五行、八卦、相生相剋等玄學詞語,比較不屑一顧,寧肯用更平實的語言進行解釋,這是對功夫的淨化。去掉詠春身上的光環,也就等於不給人妖魔化它的機會,也是使詠春普及的一大原因。
武術界,一向有人喜歡用“巧遇”“化外高人”“祖傳”“武林秘笈”……等玄之又玄的說法來自高身份,又加上當時金庸、梁羽生等的小說正在流行,這種說法,也一時甚囂塵上。葉問十分討厭這種“巧遇甚麼奇人異士, 授予特異功能, 或是武林絕學, 藉此欺騙門徒, 宣傳自己的行為。”他認為這樣的人, 是對自己所學毫無信心, 對功夫之法度, 認識十分膚淺, 而希望能利用這種似是而非之故事, 去嚇人騙人而已。
詠春拳本身實而不華,簡單、直接且實用。葉問把這些特質發揚發大,同時謙虛謹慎,從不自稱是詠春宗師或者掌門人之類。其他人如果以之相稱,葉問會侷促不安,連連拒絕,可見他的個性,弟子們,皆稱他為“問叔”。
葉問一直到七十歲,功力也並不遜色,夜間散步時,偶遇劫匪持刀相向,只見黑影一現,葉問以疾風式的蹬踢,結合拍手動作,霎見兩個大漢飛了出去。
他生前桃李滿天下,而其中最出名的弟子,大概就是李小龍了。李小龍在一九五六年,也就是十六歲那年,在利達街武館內拜入葉問門下。葉問一看他最初的招式,就知道他曾向叔伯學過功夫。有些教頭嚴禁弟子學習其他門派的招數,認為這是離經叛道、欺師滅祖。而葉問是個極寬容的人,從不介意。
兩年後,李小龍移民美國,因此沒能連續學完所有拳法。他成名後,曾親訪葉問,提出以一層樓的價格請葉問示範全部詠春拳木人樁法,由他拍攝成影片後帶回美國學習,卻被葉問拒絕。有些弟子未免認為可惜,但葉問認為“有教無類”,功夫不能作為商品出售。當然了,就現在的眼光來看,如果葉問接受了這一條件,他的絕世功夫,就可以留下影音資料了。
李小龍吸收了詠春的精華,並且發揚光大,常在一尺內將對方一拳擊倒。他更加將詠春的“寸勁”功夫化為“寸拳”,也就是後來的截拳道,以簡短、有效、近距離攻殺,聞名世界。因為李小龍自創了截拳道,很多人視他為詠春叛徒,認為葉問再也不會認他是弟子了。有人與李小龍打賭,賭他是否能約葉問出來晚餐一次。李小龍年輕好勝,立刻打電話給葉問,開門見山道:“師傅,你還認不認我是弟子?”葉問如果答“不認”,未免顯得小家子氣;但如果答“認”,也可能招來外人的閒話。葉問只笑笑說:“認不認,隨你了。”足見他的襟懷。
李小龍先天條件其實並不好,走路時候有一點兒上下“顛”,葉問曾經笑說他:“走路時腳跟不到地,正是短命相”。其實這是因為李小龍扁平足,早期甚至蹲下來不能整個腳掌觸地。但李小龍憑吃苦,硬是練了出來,後來他回港與同門吃飯時,還專門問葉問說:信不信我現在能夠蹲下來了,葉問但笑不言。
不過,只怕他當時也沒想到,“走路腳跟不到地便短命”的話竟一語成讖,李小龍英年早逝。
詠春將往何處去
葉問去世後,他的兒子與弟子們都繼承他的遺志,致力於向海外推廣詠春拳術。其子葉准在香港詠春體育會、沙田大會堂、香港城市大學、科技大學、佛山科技學院設點授徒。目前,葉准及其門徒在世界60多個國家組織有詠春拳會近3000家。因在世界武術推廣的卓越貢獻,葉准還獲得美國奧委會的嘉獎。
而葉問在香港收的弟子梁挺通過辦雜誌、出書、公開表演、訓練拳手接受挑戰、拍電影等形式來傳播詠春拳。梁挺1973年創辦國際詠春總會,至今已在60多個國家設立機構,支部超過400多家。
在這裡,又要說一下電影電視的重要作用。李小龍在電影裡的神乎其技,激起了全世界人民學習詠春拳的熱情。而此後,關於詠春的題材,不斷搬演上大小銀幕,其中較出名的有《敗家子》(以梁贊為主角),《詠春》(又名《黑煞斗詠春》),《贊師傅和找錢華》《佛山贊師傅》《詠春》(電視劇由元彪、謝霆鋒主演)《雙龍記》等。
而香港演藝圈修習詠春圈,更是蔚然成風,據說,王家衛、梁朝偉都學過詠春拳。著名的程家班、元家班雖然都以北派功夫為主,但都兼修詠春,而劉家班,則主要修練詠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