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頭變幻大王旗」魯迅的這句詩,算是對亂世最真實的寫照了。亂世之中,政權頻繁更迭,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大多也沒什麼節操了,倒戈、投降是司空見慣的。但頻繁倒戈的人,即使在亂世,也只是別人的棋子,結局大多淒涼。三國時期的馬騰如此、呂布如此,孟達也同樣如此。
三國時期有兩個孟達,一個是魏國的安定太守孟達,為人忠貞,還多次為國家推薦賢才。而我們要說的是換了三個主子的孟達,也算是」三姓家奴「了。
孟達本來字叫子敬,因為劉備的叔父叫劉子敬,為避諱改了。這人也真是的,避諱之說有避皇帝的,也有避皇帝他爹的,從來沒聽說避皇帝他叔叔、二大爺的,而且當時劉備還沒稱帝呢,估計是孟達自己討好劉備。
孟達最初是劉璋的部下,和法正的關係不錯,兩人一起投靠劉璋的。劉備入蜀的時候,劉璋就派他和法正一起去迎接。後來劉備和劉璋關係破裂,他投靠了劉備。劉備奪取蜀地之後,他成了宜都太守。劉備奪取漢中時,孟達攻下了房陵郡,並和劉封合兵拿下了上庸郡。
關羽敗走麥城時,孟達和劉封都沒有出兵。事後孟達怕劉備追究責任,畢竟人家劉封是劉備的兒子,而他素來和劉封不和,劉封曾搶過他的樂隊。於是孟達給劉備寫了一封信,之後就帶著部眾投降了魏國。
曹丕對孟達還是挺看重的,委以重任,封他做了建武將軍,而且還封了個平陽亭侯。雖然屬於末等候爵,但好歹也算是封侯了。
曹丕讓孟達和徐晃、夏侯尚一起進攻劉封,孟達先是給劉封寫信勸降,劉封拒降並撕信斬使,最終被孟達打敗,上庸、房陵、西城三郡納入了魏國的旗下。曹丕將三郡合為新城郡,並讓孟達當新城太守。
這大概是孟達人生最輝煌的時刻了,但隨著曹丕的過逝,孟達的好日子也到頭了。曹丕一直非常器重孟達,但司馬懿覺得孟達反覆無常,早晚必叛。雖說司馬懿是正確的,但曹丕並沒有當回事。曹丕死後,司馬懿領政,孟達開始擔心起來。隨著與孟達交好的夏侯尚、桓階的相繼過世,孟達更加不安起來。
此時諸葛亮看出了門道,於是開始引誘孟達,孟達也有了反叛之意。當然,諸葛亮並不是真心招降孟達,他是想拿回上庸、房陵、西城三郡。這三郡是漢中的脈衝,也是諸葛亮伐魏重要的戰略要地。
孟達同意了諸葛亮的招降,開始準備城防工事。他預算司馬懿向皇帝上報,再到皇帝批復,再到出兵,怎麼的也得有一個月的時間,他有充足的時間可以準備。但是,他沒想到的是,司馬懿根本就沒報告,大軍日夜兼程,八天之後就兵臨城下。而且還阻斷了通往蜀地的道路,孟達自然就成了甕中之鱉。最後,孟達死在亂軍之中,並被傳首京師。
孟達的一生,沒有什麼大的光彩。但這並不是說他沒有能力,曹丕曾說孟達有將帥之才,很多大臣也稱讚孟達有卿相之才,後世的傅玄稱讚孟達「有樂毅之量」。但孟達並沒有發揮出來,原因就在於人品不好。
《資治通鑒》中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這就是孟達所沒明白的道理,他確實很有才幹,但沒有人品的支撐,終歸是不能得到重用,他也就無法發揮。
厚德載物,雖然為很多人不屑一顧,但卻是亙古不變的道理。無論是任何時候,德行永遠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