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古代中國的學堂基本不招女生,女人很少有上學的機會,所以中國的師生戀始於晚清和在民國開始流行。西方列強憑堅船利炮打開封建中國的大門後,覺醒的士紳子弟紛紛前往日本和歐美留學,這些學成歸國的青年知識分子,既保留了儒學傳統,又吸收了西方先進文化,以至近現代史上湧現了大批學貫中西的學者。西風東漸,私塾多變為學堂,女孩子走出繡樓和閨門,也開始進學堂接受現代教育。這得以讓她們接觸到許多風流倜儻才學淵博的老師。及至當代,老師娶年輕學生為妻的就司空見慣了,今天論及的是名人為何喜歡娶學生為妻。
魯迅和許廣平
許廣平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讀到二年級時(1923年),因為學校請北大教師兼課才得以目睹魯迅的風采,魯迅先生那時給她們講授《中國小說史略》。若干年後許廣平回憶這第一節課的感受時這樣寫道:「許久許久,同學們醒過來了,那是初春的和風,新從冰冷的世間吹拂著人們,陰森森中感到一絲絲暖氣……」魯迅先生給女學生們上第一堂課,就不僅僅給許廣平一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年後,許廣平終於主動地給先生寫了信,當然是模模糊糊試探試探。先生是語言大師,又怎能不從字裡行間讀出愛意?魯迅先生當晚就回信稱之「廣平兄」,一下便讓26歲的許廣平失眠了。從後來出版的《兩地書》中可以看到,這兩個可愛的師生起初簡直就像是玩文字遊戲,互相捉迷藏,最後才捅破那層紙,魯迅先生便娶了小自己18歲的許廣平為妻。
沈從文和張兆和
沈從文與其他師生夫妻有些不同,他完全是靠死纏軟磨得到學生張兆和的,如果他像魯迅先生那樣玩文字遊戲,他永遠不可能成功——因為追求張兆和的男生有一個排。他也有自知之明,在女學生的眼裡,他只是一隻「癩」,因為他與那些留洋歸來的教授相比,他一點資本也沒有,只是來自湖南湘西的只讀過小學的窮文人。要不是胡適先生愛才心切,破例讓他到上海教書,他永遠不可能遇到「白天鵝」 張兆和。
張兆和出身於江南名門世家,父親腰纏萬貫,這樣的小姐又怎能把土老帽沈從文放在眼裡呢?然而,沈從文一開始就迷上了張兆和,瘋狂地寫起了情書。最後還是胡適校長出面,張兆和才勉強答應。1933年,31歲的沈從文娶了小自己8歲的張兆和為妻,相伴終生。
余秋雨和馬蘭
馬蘭雖然沒有在課堂上聆聽過余秋雨先生的課,但也應視作是他的學生。馬蘭從安徽省藝術學校畢業後,分配到了省黃梅戲劇院。而余秋雨先生是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應該是說一條線上的人。當馬蘭憑《嚴鳳英》的演出而一舉成名後,一位藝術界的前輩送給她一本書,囑咐她從事戲劇工作必須得讀讀這本書。這本書就是余秋雨先生的《藝術創造工程》,就是這本書,使馬蘭得以結識大他十六歲的余秋雨先生,他們就是從探討這本書開始了他們的戀情。
楊振寧和翁帆
楊振寧和翁帆的的結合給了現代中國國人一個大好的談資。兩人相識在十多年前。雖然相差了整整54歲,可是,在翁帆的眼中,楊振寧教授精神矍鑠,說話、行動、思維都很快,除了年紀大一點之外,他具備了男人所有的魅力。丘比特的箭射得她無路可逃,惟有甜蜜地投降。翁帆寫情書表達愛慕之情,最終走上了婚姻的殿堂。
師生戀是因為有著深厚的土壤.在老師和學生接觸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某種異樣的情感。教師在學生面前,保持著」良師益友」的形象,遵守著」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師德要求,所以,一般的老師在學生眼裡就很有內涵,很善良,尤其是成熟的男老師對女孩子,更有很大的吸引力.成熟的男老師身上所具有的那股氣質,絕對不是和女孩子同齡的男生身上所能具有的。而名人當老師,女學生開始就懷著崇拜的心理,眼裡都是閃閃發光的。那麼,名人為何喜歡娶學生為妻呢?從以上幾例可以看出:
第一、名人依然不願擺脫中國男人願娶嬌妻的傳統心理。女學生本來就比老師年齡小,但也有師生年齡相仿的,可是,年齡相仿的師生極少有成功的例子,年齡懸殊大的成功率就非常高。這首先是因為女性那種戀父心理作祟,認為男人大十幾歲甚至二十幾歲也無所謂。而名人呢,自古中國男人娶嬌妻就是一件美事,可以極大地滿足一種男人心理;
第二、志趣相投,有知音般的感覺。很難想像,若不是志趣相投,師生間年齡相差那麼大還能走進婚姻殿堂。許廣平就是因為愛好文學,喜歡聽魯迅講文學課而著迷的。張兆和要不是有文學愛好,沈從文當時又在文學上斬露頭角,她是怎麼也不會答應的。而余秋雨是研究戲劇的,馬蘭是演戲的,兩個人肯定有著廣泛的討論空間,不一拍即合才怪。
第三、名人內心其實很孤獨,很容易感動。名人都是事業狂,他們也許與社會其他群體格格不入,又因少知音,所以內心很孤獨。而這時細心的女學生若接近他,往往以求教為名,與老師探討共同感興趣的話題,老師會很欣賞眼前的。倘若女學生還從生活細節上去關心老師,老師便覺得這是一個「賢內助」的好人選。師生間接觸多了,火候一到,往往是學生主動示愛(只有沈從文像湘西土匪式地求愛)老師欣然接受!
第四、一旦成夫妻,名人依然長期擁有心理上的優勢,妻子既是學生,學生妻子必然夫唱婦隨;因為是共同的話題切入而進入情愛狀態,所以也是知已;還是事業上的助手,像秘書一樣,許多名人先妻而逝,遺孀就承擔起搜集整理資料出版的重任,只有學生妻子才能很耐心地做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