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梅蘭芳粉絲「梅社」 尚小雲粉絲結尚黨

民國時期對梨園名角兒的熱捧絕不亞於今天,且都是有組織、有秩序地進行。粉絲們如果對學幾段唱腔、板眼感覺意猶未盡,索性就揭竿立社,定章程、開例會、辦論壇,要比如今的各種「歌友會」更像那麼回事兒。評劇藝術家新鳳霞在她的《梨園瑣憶》中細數當年的各種「名角社」的出彩名號,梅蘭芳的粉絲結為「梅社」,尚小雲的叫「尚黨」、「醉雲社」、「聽雲集」;熱愛荀慧生的票友們,乾脆取荀老闆早年的成名戲——《白牡丹》中一個字,叫「白社」;最逗的應算是捧筱翠花的「翠花黨」……這些俱樂部性質的「票友會」必有幾位搖筆桿子的劇評家。

評:媒體人也要看有沒有文化,把人和文章做到一定品味的叫做「劇評家」,否則頂多只算「狗仔隊」。

粉絲力捧名角兒出書

文人要捧角兒,就得動真格兒的——賦詩、作畫、出書、刻匾……極盡各家所長,盡顯文人風範。筆桿子多文章就多,粉絲文人們看戲過了癮就必然寫文章捧。當時有些報刊專辟戲評專欄,比如「梅訊」、「梅花譜」等等,凡梅蘭芳的一舉一動,都有所體現。但是也有不滿足只看報紙那點雞零狗碎的報導,索性出書。1918年,中華書局發行了「梅社」編著的《梅蘭芳》一書,全書十章,事略、家世、藝術、魅力、比較……面面俱到。這大概算是中國最早的「明星出書」潮了。

評:沒有時而風雅,時而落俗的翻轉騰挪,似乎難以煉成品性俱佳的好文章吧。

大腕需要內行粉絲

現在大腕兒出門兒都躲著粉絲,民國大明星們卻十分接地氣。得到角兒認可的「粉絲團」可享「特供」,譬如買團體票,直接走戲園子後門,茶坊笑迎恭候。角兒一下車,前面開路的、拿大衣的、夏天有打扇子的、冬天有遞手爐的……角兒登台,粉絲兒們又專門喊好。這個「好」怎麼喊、哪個裉節兒喊,都有講究。《京劇見聞錄》裡說,一次譚富英在天津演《四郎探母》,有一句調門兒死活吊不上去,砸了,一次兩次,譚富英有心理負擔了。「譚迷」急了,該出手時就出手,鑼一響,單等譚富英要吊那一嗓子「叫小番」時,眾粉絲瞅準機會,「好——哇——」,愣把後面的那個高音給蓋住了!譚老闆重又聲威大震。評:粉絲自然也分階等。能領會偶像需要的才算高級的,只懂得門外等簽名的粉絲,終究難有大氣象。

軍閥粉絲厚待大腕

民國重量級人物捧名角兒、養大腕的故事不勝枚舉,戴笠和胡蝶,杜月笙和孟小冬之類自不必說了。當年張勳對自己喜歡的偶像,更是達到屁顛屁顛的高度了。1935年上海書局出版一位名叫「顧曲周郎」的人寫的《百伶小史》中說,「辮帥」張勳是專攻青衣的王慧芳的粉絲,每次該王慧芳出場時,張勳也不顧「大帥」身份了,躍身來到台口,恭恭敬敬地給王慧芳「打簾兒」。

其實,軍閥裡麵粉絲級人物還大有人在。比如張宗昌,這位「長腿將軍」專捧唱河北梆子的侯俊山,因十三歲唱戲出名,故藝名叫「老十三旦」。張宗昌與他飯同席,寢同榻,一同出門時,還要鞍前馬後伺候著,迎來送往的都要先派貼身衛隊淨街戒嚴,就差依著皇上出巡的規矩淨水潑街、黃土墊道了。

評:哪朝哪代都有大腕,哪朝哪代都不缺粉絲。內容千差萬別,形式大同小異。再大的角兒,再狠的國際級腕兒,缺了粉絲這道景兒,還有啥看頭呢?

《梅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