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抗清大將袁崇煥:遭奸臣陷害最終含冤而死

廣東東莞縣人(一說廣西籐縣人)生於萬曆十二年(1584)35歲中進士,官授福建邵武知縣。

袁崇煥為官清廉閒暇,潛心研讀兵事,常與人評論兵法戰例,一些遼東校卒退伍日歸縣,親自拜訪虛心討教遼東山川地理,風士人情,敵我態勢,對遼東戰事瞭如指掌。

以守為戰鞏固遼東

萬曆登基,國勢頹敗上下糜爛,朝中官員結黨營私,黨爭不斷,居長白山建州女真漸強,攻明進犯遼東,明軍戰敗,萬曆四十七年在薩爾滸以少勝多,殲明楊鎬征討大軍,遼軍失陷,後金還有進犯遼西,京師之勢,明廷為應付遼事糧餉,在袁崇煥就任知縣前一年向全國緊急加征五百二十萬白銀的「遼餉」相當於全國總賦稅三分之一以上,百姓又遭橫征暴之苦。

偶然機會袁崇煥任兵部六品主事,於是專研歷任主遼大臣戰守方略:他以為遼東經略熊廷弼的,「以守為戰,堅守漸逼」積極防禦的戰略,抑自後金進犯,使遼東轉危為安。

退守山海關且戰且守

然而朝中多異見,後任者不習兵事,遂使後金進逼遼西,明軍退守山海關。袁崇煥只身前往山海關巡視,自命請纓鎮守邊關他力主必守寧遼(河北興城)一山海關屏障,錦州後方,將鎮守關外的戰略發展成為「用遼人守遼土,且戰且守,且築且屯」以遼土養遼戰的戰略經過三年,殘破的關內外四百里土地上,構成了以錦州、寧州為重點的關外防線,袁崇煥在此屯田,百姓安居,商旅發達,天啟三年(1623)父喪也沒回家奔喪。

新任經略高第,自毀遼東防線,一錦州到塔山軍隊撤至關內,袁崇煥死守寧遠努爾哈赤退回瀋陽,悒悒不歡,同年患身亡,此為寧遠大捷,後金新國主皇太極侵朝鮮勝利後進犯遼東,袁拒敵又有錦寧大捷。可惜因魏忠賢去職。

奸臣陷害含冤而死

崇禎皇帝登基誅殺魏忠賢,袁崇煥上書:「制全遼有餘,調眾口不足,此等人以權制約於臣,以意見亂臣謀」,崇禎皇帝感動以尚方劍授袁崇煥,可惜二年。

後誤中皇太極反間計:宮廷風聞朝中有人篡位,京師突遭兵端,是袁崇煥為實現議和,勾通後金,擁兵縱敵直逼京師,想逼皇上簽訂城下約盟,崇禎皇帝親自下令處死袁崇煥。

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凌遲過程中未發出一聲「但求速死」,正氣凜然,袁已死時,圍觀百姓仍不散去,欲買袁肉食之,用銀一錢買手指頭大小的肉一塊,百姓一邊生食人肉大罵他是賣國賊,當時袁崇煥46歲(1630),距滿清入關(1644)只有14年。

袁崇煥的冤曲直到滿清入關修篡清太宗實錄與編修明史中,將皇太極反間計公佈於世,袁崇煥的沉冤才得以昭示。

《袁崇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