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的北伐大業 宋孝宗北伐為何沒能成功?

宋孝宗的北伐:宋孝宗是南宋時期難得的好皇帝,對義父高宗趙構至孝,上台伊始就為岳飛等主戰派平反,清除主和派,銳意北伐,收復中原故土。然而,就是這樣一位一心有大作為的皇帝,在眾多主戰派謀臣的幫助下,北伐大計卻沒有成功,並終其一生,對金國忍辱負重,俯首稱臣,到死也沒有翻過牌來,真是讓人大跌眼鏡。

按理說,不應該。皇帝好,臣子忠,這是中興之象啊,然而事實出乎人之預料,宋孝宗北伐雖一生不忘,到底是沒有成功。

宋孝宗的北伐之無功,其中最主要原因就是時機選的不好。孝宗剛剛上台,最首要之任務應是穩固統治,積蓄力量,加強武備,伺機北伐。然而孝宗年輕氣盛,急於進取,剛一即位就舉兵北伐,實在是操之過急了。

當時金國的皇帝正是有「小堯舜」之稱的金世宗,金世宗是金國很有作為的皇帝,金國在他的治理下,政權比較安定,國力有所恢復,宋孝宗可以說是遇到了一個旗鼓相當的對手,此時北伐中原,勝算可想而知。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宋孝宗用人不當。宋孝宗北伐,任用張浚(非陷害岳飛之張俊)為主帥,實在是失誤。張浚這個人,志大才疏,其人雖忠,其志雖堅,但他明於勢而短於術,才能不行。可以說,由他親自指揮的戰役,沒一次是不失敗的。最早有川陝之戰,不聽曲端之言,大敗於金軍,宋軍主力損失殆盡,賠了南宋朝的老本不說,還把曲端給害死了。後來又不聽岳飛之言,任用文官呂祉統轄劉光世的部隊,致使淮西兵變,一部分宋軍投降金國,高宗就曾說:「寧可亡國,也不用此人。」宋孝宗又用這樣的人統帥宋軍與金軍作戰,結果再一次戰敗,被迫割地求和,再次受辱。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宗趙構的牽制。趙構是有名的逃跑皇帝,一心只為保住皇位,偏安江南,甚至不惜殺害岳飛,與金人求和。對他來說,就要和平,不要戰爭,為此什麼屈辱條件都可以答應,做了太上皇后,這個毛病也沒改,宋孝宗又非常孝順,不能不聽趙構的話,所以在北伐的事上,表現得也不是絕對的堅決。

總結起來看,其實宋孝宗還是個人能力不行,尤其不知道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其實當時的宰相史浩已經把形勢說的很明白了,「然陛下初立,應以自治先行,方可圖遠。如今內乏謀臣,外無良將,貿動干戈以攻大敵,誰能保其必勝?如能僥倖獲勝,自當痛快;若然不勝,則重辱社稷,以資外侮,後果那堪設想?」孝宗不聽,不用史浩之謀,非用張浚這種無才之人,最後結果就像史浩預料的一樣。

孝宗其實和他的義父高宗一樣,都是不能審時度勢之人。高宗時有滅金國之機,若聽岳飛之言,金國早納入宋朝的版圖了,高宗不聽,十二道金牌招岳飛、韓世忠、張俊等撤軍,失去一次收復故土,擴大版圖、中興大宋的機會。及至孝宗受禪,形勢已完全不一樣,宋金兩國休兵多年,如宰相史浩所言,『內乏謀臣,外無良將』,根本不具備攻打金國的條件。此時金國皇帝易人,政治清明,宋金兩國實力相當,誰也吃不掉誰。孝宗不能看清形勢,倉促北伐,終至無功。

宰相史浩的辦法才是北伐成功唯一可行的辦法,「內修政事,外固疆圉,上收人才,下裕民力,乃選良將,練精卒,備器械,積資糧,十年之後,事力既備,苟有可乘之機,則一征無敵矣。」太可惜了,這麼好的謀略沒有被皇帝採納,可惜,可惜,真可惜!

《宋孝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