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號令群雄稱霸天下多虧奇人管仲的輔佐

擁有強大力量和先進制度的齊國,爭霸之路卻並不順利,原因是當時的中原局面,怎一個亂字了得。各諸侯間相互攻伐不說,北方蠻族也不斷進犯,內戰外戰打得亂七八糟。做諸侯的,今天還是大國,明天說不定就國破家亡。你說「尊王攘夷」,誰聽你的?

不過齊桓公確實不是一般人,以往諸如鄭莊公那樣的「小霸」,雖然也搞分化瓦解拉攏這一套,但基本是不服就打,連周天子也照揍。齊桓公認為,這樣是不對的,暴力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周天子這面大旗,雖然內裡破敗不堪,但還是可以拉來做虎皮的,所以要稱霸,既要軟硬兼施,又要拉大旗做虎皮。齊桓公首先抓住的機會是宋國內亂。在春秋早期,宋國也曾經是一個大國,但自從被鄭莊公狠狠修理後,宋國的國力就每況愈下,內亂不斷。公元前681年,宋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其子御說即位,但地位不穩。這事本來和齊桓公八竿子打不著,但齊桓公卻利用了這不是機會的機會,他先派人朝見周天子,請求承認宋國新國君的合法身份。這一朝見非同了得,多年不被人待見的周天子當即感動得熱淚盈眶,立即授權齊桓公代表周王室來辦理此事。

公元前681年三月初一,齊桓公會合宋、魯、陳、蔡、衛、鄭、曹在北杏會盟,宣佈宋國國君的合法地位,並以諸侯頭領的身份訂立盟約。北杏會盟,也就成了齊桓公稱霸道路的第一步。但這第一步卻摔了個大跟頭。諸侯們不是傻瓜,齊桓公這套把戲瞞不過大家的法眼,什麼會盟諸侯,什麼代表周天子,我傻乎乎去了,以後就要聽你吩咐,憑什麼?

結果會盟邀請下發後,但凡有點實力的都不答理齊桓公。實際到會的只有宋、陳、蔡、邾四國,熱火朝天的會盟,搞成了只有四國參加的「慘淡經營」。就這「慘淡經營」也出了岔子,本來作為會盟幌子的宋國國君,會開了幾天明白過來,這是要我給齊國當小弟啊!這怎麼成,當下腳底抹油跑路了。大張旗鼓地忙活了半天,到最後卻被人家給曬了,本想長面子的齊桓公,這面子卻丟大了。

但丟了面子的齊桓公,脾氣還是好得很。宋國國君嘛,跑了就跑了,不但沒計較,反而派使者跟過去噓寒問暖,乾脆一張熱臉貼到底。但對有些人,就不能給熱臉了,比如拒絕來開會的魯國,這就是要給顏色看看的。齊桓公大手一揮,立刻重兵集結魯國邊境,嚇得魯國國君慌不迭地連忙跑來認錯,雙方在柯地補了個會盟。可在會盟期間,有魯國壯士曹劌突然挾持齊桓公,要求齊桓公歸還佔領的魯國國土,可沒面子到極點的齊桓公臨危不亂,刀刃面前鎮定自若。不就是還土地嗎?好說好說。大手一揮,慷慨地把土地還給了魯國,落了個「大國風範」的美名,又逼得魯國道歉認錯,向齊國屈服,自然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消息傳出後,宋國國君腦袋還算轉得快,連忙派使者向齊桓公認錯,並送上重禮。齊桓公也就順水推舟原諒了宋國。就這樣,原本只是「慘淡經營」的北杏會盟,終於成了七大諸侯聯合會盟,推舉齊桓公為盟主的盛事。栽了大跟頭的齊桓公,以其大國國君的胸懷,軟硬兼施的手腕,終於第一次確立了霸主地位。北杏會盟的內容,主要包括如下幾條:一是各諸侯國之間要協同互助;二是要尊重天子;三是要聯合對付蠻族侵略。這三個內容,前兩條尊王,後一條攘夷,內在的核心,卻是齊桓公昭示給各諸侯的「仁德」面目。聽我的話,就給仁德;不聽我的話,就揍你沒商量。

北杏會盟後的齊桓公,在「尊王」的大旗下,其實已成了一方盟主,但這時候他的勢力範圍,主要還局限在今天河南、山東地區。聽命於他的諸侯,也就只有宋、魯、蔡、陳等小諸侯。要想號令天下,當時最重要的,就是要壓服北方的各路諸侯國,尤其是齊國北面的燕國。這個燕國也是有來頭的,它是春秋諸侯國裡的「姬姓諸侯」,也就是周天子的宗室,在當時擁有正統地位。燕國的國都,在薊地一帶,就是今天的北京地區。周邊的北方小部族,也都服從它的統治。要想壓服這樣一個大國,是很困難的。偏偏機會說來就來了。燕國遭到了北方山戎的進犯,眼看國都不保,齊桓公二話不說,出兵!

訓練有素的齊軍,在燕國的地盤上給燕國人上了一堂生動的軍事教育課。三下五除二打敗了山戎的進犯,用強大的實力讓燕國軍民心悅誠服。此戰戰鬥過程簡單,追擊過程卻異常艱苦。吃了虧的山戎和齊國一接觸,立刻撥馬北逃,齊桓公深知除惡務盡,堅決追擊,一直追殺到草原地區,將這一支蠻族徹底殲滅。值得一提的是,在追擊過程中,齊軍一度迷路,是靠了軍中幾匹老馬帶路,方才脫離險境,「老馬識途」的典故,就是由此而來。

燕國的得救,對齊國成就霸業有著重要的作用,原本歸附燕國的渤海周邊的部族,這次齊刷刷地倒向了齊桓公。逃過一劫的燕國軍民對齊桓公更是感激萬分。齊桓公班師的時候,燕國國君燕莊公一路送行,竟然不知不覺走進了齊國境內。這下可糟了,按照周天子的禁令,諸侯沒有周天子的授權,不能隨便進入其他國家的疆界。可這對齊桓公來說卻好辦,當場大手一揮,歸你了。捨了這一小片國土,換得了燕國上下對齊國霸主地位的死心塌地。

燕國事件是齊桓公霸業中具有「跳板」意義的一步,燕國事件之前的齊桓公,充其量與鄭莊公一樣,算是「小霸」,但燕國事件之後,齊國的號召力已經擴展到了今天中國北部中原一帶,包括北方的晉國、燕國,以及各路諸侯小國,無不向齊桓公俯首。在此期間,齊桓公又做了另外一些事,比如救援了北方另一個受蠻族進犯的諸侯國邢國,幫助他們在河北邢台一帶重新建國,又幫助滅國的衛國在河南滑台地區重新建國。齊國的恩威之名,從此傳遍了大江南北。聽齊國的話,就有好處;不聽齊國的,就要挨揍,幾乎成了當時諸侯們的共識。

但是,還是有不服氣的——楚國。在齊桓公時期,如果說誰能與齊國較量,答案恐怕只有楚國。齊桓公四處稱霸的時期,也同樣是楚國人跨過長江,大舉擴張的時期。齊桓公時期的楚國,向南已經吞併了各路越族勢力,擁有了廣袤的國土和充足的兵源。和中原國君不同的是,楚國的國君自稱「楚王」,大有與周天子平起平坐之勢。齊桓公在位時期,楚國的國君是楚成王,他的眼睛也早已經跨過長江,盯上了富饒的中原大地。趁齊桓公用兵北方的機會,楚國也不斷北進,蠶食中原國家的國土,尤其是毗鄰楚國的宋國、陳國、蔡國受害最深。在山戎被齊桓公重創以後,楚國已經成了中原國家生存安全的公敵,更是齊桓公霸業的又一強大敵人。

對這樣一個敵人,齊桓公的方法也一樣——尊王攘夷。楚王不尊重周天子,就是和整個中原諸侯為敵,欺負中原諸侯,我是霸主當然也要保護。在經過精心準備後,公元前656年,齊桓公聯合陳、宋、魯、衛、鄭、曹、許八國,發動了對楚國的聯合征伐戰爭,聯軍進展順利,很快擊敗了楚國的邊境部隊,進入了楚國境內。在此期間,楚成王也曾派使者求和,表示願意恢復對周天子的進貢,請求齊桓公退兵,但這個大好的機會,齊桓公怎能放過,他一面申斥楚國的不法行為,一面持續推進,但開進到楚國的重鎮涇時,聯軍遇到了麻煩。集結了主力部隊的楚國,憑藉著江水的天險以及獨特的城防頑強抵抗。聯軍先後發動了幾次小規模的進攻,卻始終碰壁,全無齊桓公當年征戰中原時摧枯拉朽的氣概。

明白楚國不好對付的齊桓公,也只好見好就收,趁著楚國使者屈完出使的機會,他先在昭陵前向屈完炫耀武力,接著又就坡下驢,在楚國向周天子謝罪之後,同意了楚國退兵的請求。這場雷聲大雨點小的征伐就落下了帷幕,但對雙方來說卻是「雙贏」。齊桓公打退了楚國,鞏固了他在中原諸侯中的領袖地位,聲望如日中天。而楚國也保存了自己的領土完整,雖然暫停了對中原的擴張,卻繼續休養生息,他下一次北進中原時,其聲威將更加驚天動地。

如日中天的齊桓公,霸業也越做做大。就在壓服楚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655年,他又介入到周天子的爭權鬥爭裡,會合諸侯保全了周朝太子的地位,並派兵懲罰了拒絕參加會盟的鄭國。四年後,當年得到齊桓公扶持的周太子鄭登基,為報答齊桓公的幫助,他再次賜予齊桓公祭肉和車馬,齊桓公趁機聯合諸侯在葵丘會盟。

葵丘會盟,是齊桓公一生裡多次會盟裡最大的一次,幾乎所有的中原諸侯國都來參與,會議定下了各諸侯國相互遵守的盟約,並繼續鞏固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如此霸業,後來的春秋霸主們,幾乎無人可望其項背。霸業蒸蒸日上的齊桓公,卻在頂點之後,很快跌入了深淵。

對於霸主齊桓公來說,他和管仲可謂一生的君臣,但管仲除了是一個輔助者之外,更重要的角色,卻是一個制衡者。他以國相的身份,多次勸阻了齊桓公的不當行為,才使得齊桓公能夠少犯錯誤,霸業持續勃興。但公元前645年管仲去世以後,如日中天的齊桓公,卻徹底失去了制衡。

晚年的齊桓公已不復盛年時的銳意進取,相反開始志得意滿,貪圖享樂。特別是在管仲死後,他寵信易牙、豎刁等小人,這些人長於阿諛奉承,更善拉幫結派,而齊桓公的六個兒子,相互間也勾心鬥角。這些都是沉迷於對外霸業的齊桓公所無視的。無視的後果,就是公元前643年,齊桓公病死後,他的寵臣易牙、豎刁等人發動政變,幾個兒子相互爭鬥,超級大國齊國陷入了內戰之中,最後還是靠了原先的小弟宋國輔助才得以平息。但齊國的霸業,也就因此而結束了。縱觀整個過程,或許正應了後來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話——國家若無外患,必有內憂。

《齊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