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為紀念屈原 臘八節為什麼喝臘八粥

臘月是年歲之終,古代農閒的人們無事可幹,便出去打獵。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求壽,避災迎祥。

臘月裡的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雜糧做成「臘八粥」。有的農民還要將「臘八粥」甩灑在門、籬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穀之神。十二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有的地區人們陳設香臘刀頭和糖點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實,現在的人們大都不信奉「神靈」之類,這樣做是沿襲古代的某些習俗,現在還有爭搶老喜殤供品的習俗。

早在宋代,每逢十二月初八日,東京開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寶五味粥,即「臘八粥」。

說起臘八節大家可能都不會陌生,若是講起臘八節的傳說知道的人就屈指可數了。

傳說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

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大人認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 臘八節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傳說二:為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

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裡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於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夥積了幾把五穀雜糧,放在鍋裡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後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傳說三:傳自印度

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

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 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傳說五:教育後輩要勤儉持家

西晉時有個極懶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閒,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屢勸無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裡斷炊了,那小伙子飢腸難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裡的罈罈罐罐,將剩粒遺粉連同可食的殘碎物,過洗入鍋,煮了一碗糊狀粥喝下,從此,苦思悔恨,狠下決心痛改前非。當地人們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臘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臘祭日不忘祖先勤儉之美德,又盼神靈帶來豐衣足食的好年景。

傳說六:出於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

當年,岳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大家飯」,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於成俗。

傳說七:臘八粥救了朱元璋的命

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家裡很窮,便給一家財主放牛。有一天放牛歸來時過一獨木橋,牛一滑跌下了橋,將腿跌斷。老財主氣急敗壞,便把他關進一間房子裡不給飯吃。朱元璋餓得夠嗆,忽然發現屋裡有一鼠洞,扒開一看,原來是老鼠的一個糧倉,裡面有米、有豆,還有紅棗。他把這些東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又想起了這件事兒,便叫御廚熬了一鍋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

《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