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孝景帝(前157年-前141年)的母親竇太后(閨名漪房),和她的婆婆薄太后一樣,都是虔誠的老莊信徒。這位老太太讀《老子》頗有心得,她認為,世間之事均應順其自然、水到渠成,治理國家也是,當官的做好分內事,哪怕回家賣紅薯都沒啥,只要有事沒事別去騷擾百姓(寬政待民),則天下必定太平。大家所熟悉的「文景之治」,就有竇太后的功勞。
許多史書在記述竇漪房生平時,都不忘提及一個故事,好像非常有圖有真相似的,說竇漪房不光自己熟讀《老子》,還經常搞一些類似如今的研討會之類的學術活動。有一次,她邀請當時的知名學者(博士)轅固參加研討,沒想到這轅固是個死腦筋,不會哄老太太開心,把個研討會開成了批判會,公然說《老子》「此家人言矣」。「家人言」在古代泛指普通人或下人說的話,意思是不值一提。
竇漪房一聽就火了,好你個轅固,膽兒不小啊,敢指責我膚淺,當即反唇相譏:「安得司空城旦書乎!」用白話翻譯就是,你說《老子》不好,是啊,它怎麼能比得上你們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詩書呢!
如何懲罰眼前這個不知趣的儒生,竇漪房想出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法子,把轅固關進豬圈跟野豬打架,若轅固打敗了野豬,這事兒就當沒發生,如果轅固連野豬也打不過,那就不客氣了,人生自古誰無死,早死晚死都得死,啥意思?你懂的。
別說跟野豬幹架了,就是跟家豬幹架,對手無縛雞之力的轅固來說,也不是一件易事。當時豬圈裡發生的情形,趙炎不得而知,但可以想像,轅固定是要多狼狽有多狼狽。
漢景帝原本是在一旁看西洋景的,此時有些不落忍了,派人偷偷往豬圈裡遞進去一把刀。轅固有了刀,就好比孫悟空有了金箍棒,穿上了小短裙,野豬開始倒血霉,心臟中了一刀,死翹翹了。
轅固干贏了野豬,但太后的氣並未消,死罪可免,活罪難饒。她跟漢景帝說,這人不適合在京城做官,我看見他就心煩,讓他去外地吃點苦頭吧。於是乎,轅固卸了博士職位,下放去給清河王劉承當太傅(老師)。從京城到清河,上千里的路,轅固乘坐的是馬車,這一路顛簸,著實受了不少罪。
那麼,崇尚淡泊無為的竇太后為何讓儒生跟野豬決鬥呢?是學術之爭,還是公報私仇?前者吵架總是不好的,但畢竟已經吵過了,人家轅固也沒還嘴,等於接受了批評,何必還不依不饒?後者就算幹架,總該給人家約個合適的對手啊,譬如找某個書生什麼的,起碼在戰鬥力方面比較對等,跟野豬幹架算哪門子事兒?所謂「士可殺不可辱」,讓人跟野豬打架,不是把人當豬了嘛。
若仔細閱讀竇漪房生平事跡、人生遭際及思想,不難推測出她做出此等「荒謬之舉」的背後心理成因,她確實厭惡儒生,不是一般的厭惡。早在她做漢文帝皇后的時候,似乎就已經對儒生種下了這種情緒。
約公元前177年(文帝三年),竇漪房(當時是皇后)的視力因病下降。女人失去了顧盼之姿,離美麗基本就到了說拜拜的時候了。漢文帝立馬移情別戀,喜歡上了慎夫人。慎夫人因寵而驕,常與皇后爭高下,漪房無奈,只好一味忍讓。有儒生藉機就給竇漪房下套。有一次朝廷搞慶典,中郎將袁盎(儒生)看見慎夫人的座位也安排在與皇后對等的上席,佯裝大怒,令內侍把慎夫人的座位撤至下席,理由是不合禮制。
此舉的後果很嚴重,既使得慎夫人更加激起對竇漪房的嫉恨之心,又會招致漢文帝對皇后的疑慮與不滿。由於儒生的多事或別有用心,竇漪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一次危機:漢文帝產生了廢後的想法。若非竇漪房有薄太后的支持(竇漪房的兒子劉啟,娶了薄太后的娘家侄孫女薄巧慧),若非竇皇后肚皮爭氣,育有二子一女,若非漢文帝很快再次移情別戀,開始喜歡尹姬,竇漪房的皇后地位還能不能保得住,還真難說。
還有兩個例子也能說明竇漪房對儒生的極度不滿。一是漢景帝主政十六年裡,由於竇漪房(太后)堅決反對錄用儒生,「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史記》)。二是漢武帝即位後,竇太后成了太皇太后,因漢武帝欲用儒生,與竇太后產生了嚴重的分歧,直接導致御史大夫趙綰和郎中令王臧被革職。一直到竇漪房去世前,漢武帝再不敢重用儒生,可見她對儒生的厭惡程度。
顯然,讓轅固去跟野豬幹架,竇太后是有把儒生當豬頭的意思。在她的思想中,儒生和豬的區別就在於,豬不能變成人,但是儒生隔三差五會變成豬的,連「腦子進水」都不配,因為他們都是豬腦子。而跟豬吵架,簡直就是白費數鈔票的唾沫。
還有一個原因,似乎跟她疼兒子有關。竇漪房有兩個兒子,長子劉啟即漢景帝,小兒子劉武即梁孝王,兄弟倆感情很好,而老太太似乎特別溺愛小兒子。由於劉武在抵禦七國之亂中功勞極大,漢景帝在一次家宴中酒後失言說,將來哥哥去了,皇位就是弟弟你的。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竇漪房聽了,心裡高興慘了,兩個兒子都能做皇帝,做母親的該有多榮耀!沒成想有人站出來反對了。
誰呢?不是外人,是她的親侄子--大將軍竇嬰。竇嬰極力勸阻說:「父子相傳,是漢代的祖制,怎可如此?」竇太后一聽這話,當即發暈,所謂「祖制」,正是儒家遵循的綱常之一,連親侄子也被儒家洗腦成了大話精,可見儒生們是多麼的討厭。一不做二不休,沒過幾天,竇太后便下令把竇嬰從皇戚的名冊中除名。對親侄子都這樣,遑論無親無故的轅固?不把他趕進豬圈也難。
劉武終究沒能圓皇帝夢,而竇漪房對儒生的厭惡,也完全徹底地生米煮成稀飯。
那個跟野豬幹架的轅固,運氣還不錯,雖然在竇漪房的干涉下沒能再回朝廷做官,卻一直活到九十多歲才掛;而以儒生袁盎為代表的數十個大臣就運氣不佳了,因為他們堅持古制、祖訓啥的,反對竇太后「疼兒子」,被劉武派刺客全部幹掉。做出這麼大的慘案,劉武也沒抵命,太神奇了,為何?老媽當保護傘呢。
竊以為,儒生們啥都好,只兩個毛病讓人不待見。
譬如學術討論,人家竇太后乃婦道人家,也知道做學問應該講平等,百家爭鳴,彼此尊重,所以才邀請儒生參加,沒聽說竇太后曾罵過孔子是野合產品,對吧;可再看看轅固,開口就詆毀老子是個下人,忒也狂妄自大!
譬如接班人問題,本來漢景帝若傳位於劉武,未必就完全沒有道理,上順了母親的意,是孝,下遂了弟弟的願,是悌,有何不可?但儒生們偏要吃飽了橫插一槓子,說什麼違反「祖制」,試問,天下哪有什麼制度是千年不變的?不存改革維新之心,死抱著老古董不放,這恐怕也是儒生們被人吐槽的原因之一。
以此而論,竇太后安排儒生與野豬幹架,似乎也不怎麼荒謬了,您說呢?